一种新型折叠助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2904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9 2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折叠助行车,包括竖向支架管、前后轮支架、X型折叠杆、扶手支架,在每根前后轮支架的前端固定有前轮、后端固定有后轮,其中每根竖向支架管底部固定有抱箍,每根竖向支架管通过抱箍与一根前后轮支架进行固定连接,在每个抱箍的内侧铰接有组成X型折叠杆的其中一根杆的底端,在X型折叠杆的两根杆的下方各铰接有一连接组件,每个连接组件外侧端铰接在对应的那根竖向支架管的内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原有的单独设置的前后轮支架集成在同一根支架上,该支架可看作是现有的横向支架,便于组装的同时,更为稳固。更为稳固。更为稳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折叠助行车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折叠助行车,属于助行车


技术介绍

[0002]助行车是帮助行走不便的老人或病患进行走步锻炼的辅助工具,其一般包括四个轮子及车架。现有技术中,为了使其携带方便或储存不占地方,将车架设计成可折叠状。然,现有技术中的前轮支架与后轮支架是分开的,增加了装配难度,而且现有的折叠设计中,其竖向支架没有相对横向支架进行折叠,从而导致折叠收纳后体积仍然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折叠方式相对简便且折叠后体积相对较小的新型折叠助行车。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折叠助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左右并行的竖向支架管、两根左右并行的前后轮支架、X型折叠杆、两根左右并行的扶手支架,在每根前后轮支架的前端固定有前轮、后端固定有后轮,在每根竖向支架管的顶部插入有对应的一根扶手支架且两者之间通过销子锁紧固定,其中每根竖向支架管底部固定有抱箍,每根竖向支架管通过抱箍与一根前后轮支架进行固定连接,在每个抱箍的内侧铰接有组成X型折叠杆的其中一根杆的底端,X型折叠杆的两根杆交叉设置且在两者中心位置进行铰接,在X型折叠杆的两根杆的顶部均固定有一横杆,两根横杆包裹在坐垫的底部两端上;在X型折叠杆的两根杆的下方各铰接有一连接组件,每个连接组件是由两根连接杆构成的,每个连接组件的两根连接杆内侧端铰接在X型折叠杆的对应那根杆上、两根连接杆的外侧端铰接在对应的那根竖向支架管的内侧上且两根连接杆在外侧端连在一起。
[0005]进一步,所述抱箍与对应的前后轮支架之间存在两个固定连接点,其中一个固定连接点为铰接点、另一个固定连接点为阻止抱箍向前后轮支架的后端进行旋转、折叠的限位阻挡点。
[0006]进一步,所述限位阻挡点是由开设在抱箍上的两个螺栓孔,对应开设在前后轮支架上的螺栓孔,以及依次穿过抱箍的其中螺栓孔、前后轮支架上的螺栓孔、抱箍上的另一螺栓孔的拧紧螺栓构成。
[0007]进一步,所述限位阻挡点是由固定在X型折叠杆的两根杆底端的限位爪、开设在前后轮支架内侧与限位爪对应位置上的限位卡槽构成,其中限位爪随着X型折叠杆的两根杆底端的旋转而旋转且限位爪的一端是固定在X型折叠杆与抱箍之间的铰接点上的。在X型折叠杆张开后,限位爪另一端卡在限位卡槽内以阻挡抱箍向前后轮支架后端进行旋转、折叠,在X型折叠杆并拢后,限位爪脱离限位卡槽以实现解锁,抱箍可向前后轮支架后端进行旋转、折叠。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09]1、本技术将原有的单独设置的前后轮支架集成在同一根支架上,该支架可看
作是现有的横向支架,便于组装的同时,更为稳固;
[0010]2、本技术通过抱箍与前后轮支架进行铰接并在正常使用时进行限位阻挡,能够实现竖向支架管相对前后轮支架进行折叠,而在正常使用时又不影响;
[0011]3、本技术通过将抱箍与对应的前后轮支架之间存在两个固定连接点,其中一个固定连接点为铰接点、另一个固定连接点为阻止抱箍向前后轮支架的后端进行旋转、折叠的限位阻挡点,可实现对竖向支架管向前后轮支架后端折叠的解锁与锁止;
[0012]4、将抱箍与对应的前后轮支架之间的限位阻挡点设计成限位爪和限位卡槽,在X型折叠杆底部铰接点旋转以使X型折叠杆张开时,限位爪恰好卡设在前后轮支架的限位卡槽内,以实现锁紧,阻挡竖向支架管连同抱箍一起向前后轮支架后端进行折叠,而当X型折叠杆底部铰接点旋转以使X型折叠杆并拢时,限位爪从前后轮支架的限位卡槽内脱离开,以实现解锁,此时可完成竖向支架管向前后轮支架的后端旋转、折叠,相比现有技术而言,在操作坐垫以使X型折叠杆并拢或张开的同时,就能实现竖向支架管的折叠解锁或锁紧,一步到位,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立体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后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去掉前、后轮后的结构仰视图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有区别与实施例一的抱箍部分结构后视图
[001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前后轮支架内侧抱箍、X型折叠杆底端、限位爪等位置连接关系示意图;
[0018]其中,1、竖向支架管,2、前后轮支架,3、X型折叠杆, 4、扶手支架,5、前轮,6、后轮,7、抱箍,8、横杆,9、扶手, 10、连接组件,11、拧紧螺栓,12、限位爪,13、限位卡槽,14、铰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实施例一
[0021]如图1

2所示,本实施例的轻便型自动折叠助行车,包括两根左右并行的竖向支架管1、两根左右并行的前后轮支架2、X型折叠杆3、两根左右并行的扶手支架4,扶手支架4的顶端按常规方式固定有扶手9,在每根前后轮支架2的前端按常规方式固定有前轮5、后端固定有后轮6,在每根竖向支架管1的顶部插入有对应的一根扶手支架4且两者之间通过销子锁紧固定,其中每根竖向支架管1底部通过销子固定或是紧固配合有抱箍7,竖向支架管1随着抱箍7旋转、折叠,每根竖向支架管1通过抱箍7与对应的一根前后轮支架2进行固定连接,在每个抱箍7的内侧铰接有组成X型折叠杆3的其中一根杆的底端,X型折叠杆3的两根杆交叉设置且在两者中心位置进行铰接,在X型折叠杆3的两根杆的顶部均通过螺栓固定有一横
杆8,两根横杆8包裹在坐垫的底部两端上;在X型折叠杆3的两根杆上(具体是中间偏上的位置)各铰接有一连接组件10,每个连接组件10是由两根连接杆构成的,每个连接组件10的两根连接杆内侧端铰接在X型折叠杆3的对应那根杆上、两根连接杆的外侧端铰接在对应的那根竖向支架管1的内侧上且两根连接杆在外侧端连在一起。
[0022]本技术的抱箍7与对应的前后轮支架2之间存在两个固定连接点,其中一个固定连接点为铰接点14、另一个固定连接点为阻止抱箍7向前后轮支架2的后端进行旋转、折叠的限位阻挡点。该限位阻挡点是由开设在抱箍7上的两个螺栓孔,开设在前后轮支架2对应位置上的螺栓孔,以及依次穿过抱箍7的其中一个螺栓孔、前后轮支架2上的螺栓孔、抱箍7上的另一螺栓孔的拧紧螺栓11构成。通过拧紧或拧松拧紧螺栓11以实现抱箍7与前后轮支架2之间的锁止或解锁。
[0023]实施例二
[0024]如图3

5所示,本实施例的轻便型自动折叠助行车,包括两根左右并行的竖向支架管1、两根左右并行的前后轮支架2、X型折叠杆3、两根左右并行的扶手支架4,扶手支架4的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折叠助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左右并行的竖向支架管、两根左右并行的前后轮支架、X型折叠杆、两根左右并行的扶手支架,在每根前后轮支架的前端固定有前轮、后端固定有后轮,在每根竖向支架管的顶部插入有对应的一根扶手支架且两者之间通过销子锁紧固定,其中每根竖向支架管底部固定有抱箍,每根竖向支架管通过抱箍与一根前后轮支架进行固定连接,在每个抱箍的内侧铰接有组成X型折叠杆的其中一根杆的底端,X型折叠杆的两根杆交叉设置且在两者中心位置进行铰接,在X型折叠杆的两根杆的顶部均固定有一横杆,两根横杆包裹在坐垫的底部两端上;在X型折叠杆的两根杆的下方各铰接有一连接组件,每个连接组件是由两根连接杆构成的,每个连接组件的两根连接杆内侧端铰接在X型折叠杆的对应那根杆上、两根连接杆的外侧端铰接在对应的那根竖向支架管的内侧上且两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劲松钟志群李林
申请(专利权)人:常德益翔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