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桥梁支架信息模块化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92784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现浇混凝土桥梁支架信息模块化施工方法,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基础桥梁信息;S2:构建三维模型;S3:组建信息管理平台;S4:进行水预压模拟计算;S5:根据三维模型进行现场施工并组装,组成桥梁支架,建立可装配的模块化分仓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施工方法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差的技术问题。性差的技术问题。性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现浇混凝土桥梁支架信息模块化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施工
,尤其涉及现浇混凝土桥梁支架信息模块化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桥梁施工的发展,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方法也有了很大进步,其中支架现浇法因其具有施工方便,无需预制场地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一种主要施工方法。
[0003]现在国内对桥梁模板支架的安全保证手段是混凝土浇筑前进行预压,因为当前模板支架沉降变形计算的公式是近似的,通过预压可以消除非弹性变形,得出模板支架弹性变形较准确的数值,为所施工的结构更接近设计提供有利的条件,更能保证施工中的安全。目前国内通用的预压方法般采用吊装砂袋法、千斤顶法或用其它材料预压法,这几种方法,虽能达到预压的目的,满足设计和规范的要求,但可操作性差,需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占用相当长的工期,尤其在地形复杂模板支架搭设比较严格的情况下,给施工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现浇混凝土桥梁支架信息模块化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施工方法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差的技术问题。
[0005]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现浇混凝土桥梁支架信息模块化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S1:获取基础桥梁信息;
[0007]S2:构建三维模型;
[0008]S3:组建信息管理平台;
[0009]S4:进行水预压模拟计算;
[0010]S5:根据三维模型进行现场施工并组装,组成桥梁支架,建立可装配的模块化分仓单元。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2]进一步地,它还包括步骤S6:对步骤S5中的桥梁支架进行水载法预压检测,采用本步的有益效果该检测方法安全性高。
[0013]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的构建桥梁的三维模型的具体步骤如下:
[0014]S201:收集CAD图纸,并进行现场拍照,结合BIM软件生成三维地形模型;
[0015]S202:根据步骤S1的基础桥梁信息进行理论计算,算出实际载荷L,采用品茗软件进行计算,得到计算结果;
[0016]S203: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扫描,获取现场点云数据,根据该现场点云数据和步骤S202中的计算结果,并结合三维地形模型,构建施工三维模型,采用本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多种计算调整,保证三维模型的准确性。
[0017]进一步地,所述BIM软件为Autodesk Revit软件或者Civil3D软件,采用本步的有
益效果是能够提高准确性。
[0018]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的构建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的具体步骤如下:
[0019]步骤S301:对所述施工三维模型的支架模型的每一构件进行编码,并根据相应的编码规则同步生成二维码;
[0020]步骤S302:对所述施工三维模型的支架模型的隐患部位构件做醒目标记;
[0021]步骤S303:根据步骤S301的编码和所述施工三维模型形成信息管理平台。
[0022]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中进行水预压模拟计算的具体步骤如下:
[0023]S401:对所述施工三维模型的支架模型进行水载法预压模拟,分四次加载进行,依次为60%L、80%L、100%L和110%L;
[0024]S402:将所述施工三维模型的支架模型进行分为六段,并对每一段所述施工三维模型的支架模型进行编号同时形成二维码信息;
[0025]S403:每次加载后,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非线性分析,判断所述施工三维模型的支架模型是否处于弹性工作阶段,若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则进入下一次加载,并且将所述二维码信息关联模拟弹性变形量,直至加载完成;
[0026]S404:当载荷为110%L时,采用品茗软件进行计算,得出每一段所述施工三维模型的支架模型的模拟弹性参数;对所述施工三维模型的支架模型进行理论计算得到理论弹性参数,比较模拟弹性参数和理论弹性参数,当模拟弹性参数不大于理论弹性参数时,所述二维码信息关联理论该段的模拟弹性变形量和理论弹性参数。
[0027]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中根据所述三维模型,进行现场施工并组装的具体步骤如下:
[0028]S501:对桥梁支架的地基处理,并进行桥梁支架的施工;
[0029]S502:依据所述施工三维模型,在所述桥梁支架的隐患部位构件贴上相对应的二维码,通过手持终端设备实时扫描隐患部位状态信息,将其检测结果传输至信息管理平台;
[0030]S503:依据所述施工三维模型,对所述桥梁支架进行分段,分为六段,并在每段所述桥梁支架上安装传感器和粘贴相对应的所述二维码,便于施工人员在水预压时读取数据,并与模拟数据进行比对,采用本步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实现自动化管理。
[003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6中的水载法预压检测的具体步骤如下:
[0032]S601:对所述桥梁支架进行施工,使其满足水预压的要求;
[0033]S602:对所述桥梁支架进行加载,加载的顺序按混凝土浇筑的顺序进行;同时所述桥梁支架加载时分四次进行,依次为60%L、80%L、100%L、110%L;每级加载完成后,应先停止下一级加载,并应每间隔12h对所述桥梁支架的沉降量进行一次监测,同时通过所述传感器读取实时数据,并与模拟数据进行比对,当实时数据不大于模拟数据时,判断该段桥梁支架满足要求;
[0034]S603:若所述桥梁支架的顶部监测点1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2mm时,同时实时数据不大于模拟数据,再进行下一级加载;
[0035]若监测点下沉量不超过1mm时,各监测点72h的平均沉降小于5mm,即认为桥梁支架已经稳定,再等待24h之后,每6小时观测一次,一直观测7天;若各监测点24h的平均沉降小于1mm,各监测点72h的平均沉降小于5mm,则合格,采用本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多次验算和比较,能够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0036]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者优点:
[0037]1.本申请基于BIM参数化建模技术,优化模块设计,深化组合模式,进行施工模拟,按模拟组装顺序依次编号,将多个分仓单元模块进行装配,依托支撑和上侧对拉的支架体系,措施有力,提高工效,保证体系整体性、可靠性、安全性。
[0038]2.本申请基于智慧工地工程打造,通过对支架结构进行检测,利用微变形传感器采集预压时杆件的变形量,转化成结构力学角度上的应力值,即可为支架结构提供科学的理论数据最终将数据反作用于支架体系,使结构更加合理安全。
[0039]3.本申请采用安全验算、BIM计算、数值分析、动态监测、传统观测等综合技术,实现显著优于规范要求的沉降。
[0040]4.本申请将水载预压模块箱设计成可装配的模块单元,组装和拆卸方便,便于后续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004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现浇混凝土桥梁支架信息模块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基础桥梁信息;S2:构建三维模型;S3:组建信息管理平台;S4:进行水预压模拟计算;S5:根据所述三维模型进行现场施工并组装,组成桥梁支架,建立可装配的模块化分仓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桥梁支架信息模块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步骤S6:对步骤S5中的桥梁支架进行水载法预压检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桥梁支架信息模块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的构建桥梁的三维模型的具体步骤如下:S201:收集CAD图纸,并进行现场拍照,结合BIM软件生成三维地形模型;S202:根据步骤S1的基础桥梁信息进行理论计算,算出实际载荷L,采用品茗软件进行计算,得到计算结果;S203: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扫描,获取现场点云数据,根据该现场点云数据和步骤S202中的计算结果,并结合三维地形模型,构建施工三维模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桥梁支架信息模块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IM软件为Autodesk Revit软件或者Civil3D软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桥梁支架信息模块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的组建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的具体步骤如下:步骤S301:对所述施工三维模型的支架模型的每一构件进行编码,并根据相应的编码规则同步生成二维码;步骤S302:对所述施工三维模型的支架模型的隐患部位构件做醒目标记;步骤S303:根据步骤S301的编码和所述施工三维模型形成信息管理平台。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桥梁支架信息模块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进行水预压模拟计算的具体步骤如下:S401:对所述施工三维模型的支架模型进行水载法预压模拟,分四次加载进行,依次为60%L、80%L、100%L和110%L;S402:将所述施工三维模型的支架模型进行分为六段,并对每一段所述施工三维模型的支架模型进行编号同时形成二维码信息;S403:每次加载后,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非线性分析,判断所述施工三维模型的支架模型是否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德宇董红平王建锋陈小伟施枢李炜何磊苏星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扬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