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6648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4: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定子固定结构。该定子固定结构用于将马达的定子固定在马达的壳体上,在该壳体上形成有从其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壳体突起部,在定子的背轭部上形成有从其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定子突起部,在通过将壳体突起部压入到沿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定子突起部之间而将定子压入并固定到壳体内的状态下,壳体突起部的径向内侧的前端部与背轭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基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能够抑制从定子向壳体传递振动、并能减小因压入而在背轭部产生的应力。因压入而在背轭部产生的应力。因压入而在背轭部产生的应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定子固定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将定子固定在壳体上的定子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以往,组装用作车辆的驱动源等的马达时,一般是将作为旋转部件的转子和作为固定部件的定子分别单独组装后,将转子嵌入到定子内的空间中,然后将嵌入有转子的定子压入并固定到壳体内。
[0003]但是,这种组装方法中存在下述问题。即,在定子的背轭部和壳体之间会产生微小的空隙,当振动能量作用于该空隙时,背轭部会与壳体的内周面的不确定部位反复接触而产生令人不快的高频噪音。
[0004]为了抑制因背轭部与壳体反复接触而产生的噪音,例如可以采用通过在壳体的内周面上设置三处以上的凸部作为与背轭部抵接的接触点,而在壳体内稳固地支撑背轭部的结构。
[0005]但是,如果在壳体的内周面上设置用于与背轭部抵接的凸部,又会出现定子的振动会从该凸部前端传递到壳体上的问题。并且,由于因压入而产生的应力由背轭部承受,所以还会出现在磁通流动的圆周方向上产生应力而使能量损失增加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从定子向壳体传递振动、并能减小因压入而在背轭部产生的应力的定子固定结构。
[0007]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定子固定结构,该定子固定结构用于将马达的定子固定在所述马达的壳体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从其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壳体突起部,在所述定子的背轭部上形成有从其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定子突起部,在通过将所述壳体突起部压入到沿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定子突起部之间而将所述定子压入并固定到所述壳体内的状态下,所述壳体突起部的径向内侧的前端部与所述背轭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0008]基于本技术的上述定子固定结构,由于在壳体突起部的径向内侧的前端部与背轭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能够抑制从定子向壳体传递振动。
[0009]并且,由于将壳体突起部压入到沿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定子突起部之间时,定子突起部会发生变形,所以因压入而产生的应力得到分散,从而能够减小在背轭部的磁通流动的周向上产生的应力、防止能量损失增大。
[0010]因此,基于本技术的定子固定结构,能够抑制从定子向壳体传递振动,并能减小因压入而在背轭部产生的应力。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定子固定结构的截面图。
[0012]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采用图1所示的定子固定结构的马达的截面图。
[0013]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定子的振动模式例的图表。
[0014]图4(a)是示意性地表示现有技术的定子及壳体的图。
[0015]图4(b)是示意性地表示现有技术的定子及壳体的图。
[0016]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振动传递抑制效果的曲线图。
[0017]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定子固定结构例的截面图。
[0018]图7(a)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中的定子突起部的立体图。
[0019]图7(b)是示意性地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定子突起部的立体图。
[0020]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技术的变形例的定子固定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技术不局限于下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另外,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等)不反映实际的尺寸关系。
[0022]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固定结构的截面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采用图1所示的定子固定结构的马达1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马达1具有转子10、定子20、和壳体30。
[0023]转子10是旋转部件,具有埋入了多个永磁体(未图示)的转子主体11、及旋转轴13。旋转轴13是马达1的输出轴,被固定在转子主体11上。
[0024]定子20是固定部件,被配置在转子10的径向外侧,并与转子10的外周面隔开规定间隔。定子20具有圆环形背轭部21、从背轭部2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23、从背轭部2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且截面大致为矩形的多个定子突起部25、及跨多个齿23卷绕的定子线圈(未图示)。
[0025]容纳有转子10和定子20的壳体30被固定在车体上。壳体30具有圆筒形的壳体主体部31、及从壳体主体部3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截面大致矩形的多个壳体突起部33。
[0026]具有上述结构的马达1中,通过控制卷绕在齿23上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而依次切换定子20的磁场,并利用磁场与磁体相互排斥的力和磁场与磁体相互吸引的力,使埋入有永磁体的转子主体11旋转,进而使作为马达1的输出轴的旋转轴13旋转。
[0027]但是,这种马达1中,由于在定子20的整个圆周上,转子10与定子20之间产生电磁力,所以定子20在该电磁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振动。
[0028]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定子20的振动模式例的图表。作为定子20的振动模式,图3中列举了(a)

(h)的八种振动模式例。在圆环2次模式(a)中,虚线所示的圆环形定子20变形为椭圆形。在圆环3次模式(b)中,虚线所示的圆环形定子20变形为三角形。在圆环4次模式(c)中,虚线所示的圆环形定子20变形为四边形。在圆环0次模式(d)中,虚线所示的圆环形定子20扩径变形。在扭拧模式(e)中,定子20在圆周方向上扭拧。在左右弹跳模式(f)中,定子20向左右跳动。在上下弹跳模式(g)中,定子20向上下跳动。在扭转模式(h)中,定子20向切线方向扭转。
[0029]另一方面,在组装马达时,一般是分别单独组装转子和定子之后,将转子嵌入到定子内侧的空间内,然后将嵌入有转子的定子压入到壳体内而进行固定。
[0030]但是,这种组装方法存在下述问题。即,在定子的背轭部与壳体之间会产生微小空隙,当振动能量作用于该空隙时,背轭部会与壳体的内周面的不确定部位反复接触而产生令人不快的高频噪音。
[0031]为了抑制因背轭部121与壳体130的内周面反复接触而产生的噪音,可如图4(a)所示那样,在壳体130上设置三处以上的从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凸出的凸部133,作为与背轭部121抵接的接触点。这样,便能将背轭部121稳固地支撑在壳体130内。
[0032]但是,如上所述那样,由于定子120以各种振动模式振动,所以,如果在壳体130的内周面上设置作为与背轭部121抵接的接触点的凸部133,则如图4(b)的虚线箭头所示那样,定子的振动会从凸部133的前端传递到壳体130上。此外,如果在壳体130的内周面上设置作为与背轭部121抵接的接点的凸部133,则因压入而产生的应力由背轭部121承受,从而在磁通流动的圆周方向(参照图4(b)的粗线箭头)上会产生应力而使能量损失增加。
[0033]对此,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固定结构中,如图1所示那样,在通过将从壳体主体部3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壳体突起部33压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定子固定结构,用于将马达的定子固定在所述马达的壳体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从其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壳体突起部,在所述定子的背轭部上形成有从其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定子突起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生泰秀泽村雄介柳内力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