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86462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托架,用作为固定构件的铆钉或螺钉(LS)在主架(300)上紧固并结合2块侧板(100A、100B)和1块顶板(200),由此组装托架(10)。通过这样组装托架(10),与焊接组装时相比,能够减少托架(10)的变形,从而能够提高尺寸精度。此外,由于只通过作为固定构件的铆钉或螺钉(LS)紧固即可进行组装作业,所以与焊接组装时相比,能够实现作业的容易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托架(carrier rack)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提高了尺寸精度的。
技术介绍
作为使电子部件等器件的初期不良显著化,进行用于除去初期故障品的筛选试验的一种即老化(Burn-In)试验的装置,已知有老化装置。在该老化装置中,通过将插入有多个被试验器件(Device Under TestDUT)即电子部件的老化测试板收容在恒温槽的室内,施加规定的电压,赋予电应力,同时加热恒温槽内部的空气,赋予规定温度的热应力,由此使初期不良显著化。在这样的老化装置中,由于进行从数小时到数十小时的长时间的老化试验,所以为了提高试验效率,通常在1块老化测试板上插入多个被试验器件,同时在老化装置内按每组多个收纳该老化测试板,进行老化试验。在将这样的老化测试板逐个地插入老化装置的槽中,进行老化试验后,再次逐个地从槽中拔出,由于作业效率差,所以通过在保持多个老化测试板的托架上收纳老化测试板,连同该托架一起从老化装置中存取,由此改进作业效率(例如,参照特开平8-264631号公报)。在该托架的组装中,通过焊接结合、组装构成托架的各构件。但是,要全部通过焊接结合各构件却需要熟练的技术,并且存在组装后的托架容易变形的问题。即,存在如果焊接的部分冷却,则无论如何都产生尺寸的偏差的问题。如果托架的尺寸出现偏差,则收纳在该托架上的老化测试板的位置、和老化装置内的连接器的位置不一致,有可能会损伤老化装置或连接器。因此,存在不能够使用尺寸出现偏差的托架,托架制造中成品率低的问题。此外,以前的托架通过焊接结合由不锈钢(SUS)材料形成的构件来形成。但是,由于用不锈钢形成全部的构件,所以存在托架加重的问题。此外,由于托架的重量(质量)重,所以还会成为托架持有热、恒温槽内部的温度难以下降的一个原因。即,可按热容量C[J/K]=质量m[g]×比热c[J/g·K]算出,但此时,如果质量m重,则热容量C也随着增大,致使托架具有难冷却、难加热的性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尺寸精度高的。此外,总体言之,其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在老化试验时容易冷却且容易加热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托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侧板,是形成有第一导轨的第一侧板,在该第一侧板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第一贯通孔;第二侧板,是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导轨对应的第二导轨,通过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引导插入的老化测试板的第二侧板,在该第二侧板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第二贯通孔;主架,是在插入老化测试板的插入方向的左侧安装所述第一侧板,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右侧安装所述第二侧板的主架,具有设在所述插入方向的近前侧的近前侧架、和设在所述插入方向的里侧的里侧架,在所述近前侧架和所述里侧架上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三贯通孔,通过贯通所述第三贯通孔和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将所述第一侧板安装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左侧,通过贯通所述第三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将所述第二侧板安装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右侧;和顶板,是设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及所述主架的上侧的顶板,在该顶板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第四贯通孔,通过贯通所述第四贯通孔和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侧板上,通过贯通所述第四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侧板上,通过贯通所述第四贯通孔和所述第三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安装在所述主架上。可在该情况下,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外周部下侧形成有第一定位部, 在所述第二侧板的外周部下侧形成有第二定位部,在所述主架的所述插入方向左侧的边缘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对应的第三定位部,在所述主架的所述插入方向右侧的边缘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对应的第四定位部,在将所述第一侧板安装在所述主架上时,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三定位部进行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主架之间的定位,在将所述第二侧板安装在所述主架上时,通过所述第二定位部和所述第四定位部进行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主架之间的定位。可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一定位部由凸部或定位孔的一个形成,所述第三定位部由与此嵌合的所述凸部或定位孔的另一个形成,所述第二定位部由凸部或定位孔的一个形成,所述第四定位部由与此嵌合的所述凸部或定位孔的另一个形成。也可为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外周部上侧形成有第五定位部,在所述第二侧板的外周部上侧形成有第六定位部,在所述顶板的所述插入方向左侧的边缘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五定位部对应的第七定位部,在所述顶板的所述插入方向右侧的边缘部,形成有与所述第六定位部对应的第八定位部,在将所述顶板安装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时,通过所述第五定位部和所述第七定位部进行所述顶板和所述第一侧板之间的定位,在将所述顶板安装在所述第二侧板上时,通过所述第六定位部和所述第八定位部进行所述顶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定位。可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五定位部由凸部或定位孔的一个形成,所述第七定位部由与此嵌合的所述凸部或定位孔的另一个形成,所述第六定位部由凸部或定位孔的一个形成,所述第八定位部由与此嵌合的所述凸部或定位孔的另一个形成。也可为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外周部两侧形成有第七定位部,在所述第二侧板的外周部两侧形成有第八定位部,在所述主架的所述插入方向左侧的近前侧的边缘部和里侧的边缘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七定位部对应的第九定位部,在所述主架的所述插入方向右侧的近前侧的边缘部和里侧的边缘部,形成有与所述第八定位部对应的第十定位部,在将所述第一侧板安装在所述主架上时,通过所述第七定位部和所述第九定位部进行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主架之间的定位,在将所述第二侧板安装在所述主架上时,通过所述第八定位部和所述第十定位部进行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主架之间的定位。可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七定位部由凸部或定位孔的一个形成,所述第九定位部由与此嵌合的所述凸部或定位孔的另一个形成,所述第八定位部由凸部或定位孔的一个形成,所述第十定位部由与此嵌合的所述凸部或定位孔的另一个形成。也可为在所述第一侧板的上侧、下侧、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一架,在所述第一架上形成有所述第一贯通孔,在所述第二侧板的上侧、下侧、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二架,在所述第二架上形成有所述第二贯通孔。也可为在所述主架的近前侧的边缘部,形成有围住该托架的外周的第三架,在所述第三架上形成有所述第三贯通孔,在所述主架的里侧的边缘部,形成有围住该托架的外周的第四架,在所述第四架上也形成有所述第三贯通孔。也可为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由与所述老化测试板和所述导轨接触的部分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为形成所述主架和所述顶板的材料的比重比形成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的材料的比重轻。也可为所述主架和所述顶板的热容量小于由与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相同的材料形成所述主架和所述顶板时的热容量。也可为所述主架和所述顶板由铝形成,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由不锈钢形成。本专利技术的托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将形成有第一导轨的第一侧板放置在主架的一条边上的工序;通过贯通形成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第一贯通孔和形成在所述主架上的第二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将所述第一侧板安装在所述主架上的工序;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导轨对应的第二导轨,通过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引导插入的老化测试板,将第二侧板放置在与所述主架的所述一条边相对的边上的工序;通过贯通形成在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托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侧板,是形成有第一导轨的第一侧板,在该第一侧板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第一贯通孔;第二侧板,是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导轨对应的第二导轨,通过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引导插入的老化测试板的第二侧板,在该第二侧板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第二贯通孔;主架,是在插入老化测试板的插入方向的左侧安装所述第一侧板,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右侧安装所述第二侧板的主架,具有设在所述插入方向的近前侧的近前侧架、和设在所述插入方向的里侧的里侧架,在所述近前侧架和所述里侧架上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三贯通孔,通过贯通所述第三贯通孔和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将所述第一侧板安装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左侧,通过贯通所述第三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将所述第二侧板安装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右侧;和顶板,是设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及所述主架的上侧的顶板,在该顶板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第四贯通孔,通过贯通所述第四贯通孔和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侧板上,通过贯通所述第四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侧板上,通过贯通所述第四贯通孔和所述第三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安装在所述主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11-15 2005-3301061.一种托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侧板,是形成有第一导轨的第一侧板,在该第一侧板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第一贯通孔;第二侧板,是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导轨对应的第二导轨,通过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引导插入的老化测试板的第二侧板,在该第二侧板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第二贯通孔;主架,是在插入老化测试板的插入方向的左侧安装所述第一侧板,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右侧安装所述第二侧板的主架,具有设在所述插入方向的近前侧的近前侧架、和设在所述插入方向的里侧的里侧架,在所述近前侧架和所述里侧架上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三贯通孔,通过贯通所述第三贯通孔和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将所述第一侧板安装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左侧,通过贯通所述第三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将所述第二侧板安装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右侧;和顶板,是设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及所述主架的上侧的顶板,在该顶板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第四贯通孔,通过贯通所述第四贯通孔和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侧板上,通过贯通所述第四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二侧板上,通过贯通所述第四贯通孔和所述第三贯通孔的固定构件安装在所述主架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外周部下侧形成有第一定位部,在所述第二侧板的外周部下侧形成有第二定位部,在所述主架的所述插入方向左侧的边缘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对应的第三定位部,在所述主架的所述插入方向右侧的边缘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对应的第四定位部,在将所述第一侧板安装在所述主架上时,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三定位部进行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主架之间的定位,在将所述第二侧板安装在所述主架上时,通过所述第二定位部和所述第四定位部进行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主架之间的定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由凸部或定位孔的一个形成,所述第三定位部由与此嵌合的所述凸部或定位孔的另一个形成,所述第二定位部由凸部或定位孔的一个形成,所述第四定位部由与此嵌合的所述凸部或定位孔的另一个形成。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外周部上侧形成有第五定位部,在所述第二侧板的外周部上侧形成有第六定位部,在所述顶板的所述插入方向左侧的边缘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五定位部对应的第七定位部,在所述顶板的所述插入方向右侧的边缘部,形成有与所述第六定位部对应的第八定位部,在将所述顶板安装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时,通过所述第五定位部和所述第七定位部进行所述顶板和所述第一侧板之间的定位,在将所述顶板安装在所述第二侧板上时,通过所述第六定位部和所述第八定位部进行所述顶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定位。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定位部由凸部或定位孔的一个形成,所述第七定位部由与此嵌合的所述凸部或定位孔的另一个形成,所述第六定位部由凸部或定位孔的一个形成,所述第八定位部由与此嵌合的所述凸部或定位孔的另一个形成。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外周部两侧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子修一宫原幸夫福田充保延透菅和成
申请(专利权)人:日商日本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