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投影仪的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4414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投影仪的散热结构,所述光源组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一部分传导至所述第一散热板上,另一部分通过所述冷凝面传导至所述第一端,所述冷凝管内的冷凝液吸收热量,因吸收热量后变成气态上升至所述第二端,由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对准所述第二散热板,在所述风扇的工作下,冷凝液由气态变成液态落回所述第一端,受热后又变为气态,如此循环,将所述光源组件上产生的热量排出所述壳体内,由于所述冷凝面与所述第一散热板表面平齐,所述光源组件一端分别与所述冷凝面、所述第一散热板贴合,使得所述光源组件能够长时间保持更佳的工作状态,使得所述投影仪的散热结构的散热效果更好。果更好。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投影仪的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投影仪领域,尤其是一种投影仪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投影仪是一种利用光学元件将工件的轮廓放大,并将其投影到银屏上的光学仪器。家用投影仪主要是将影像投影到屏上,经过漫反射后被眼睛捕捉到画面,相对于电视、电脑、平板等,其辐射光少、对眼睛伤害更低,对于人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投影仪。
[0003]投影仪在使用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热,由于投影仪内部相对密封,若投影仪内部的温度长时间保持高温,会导致投影仪内部的电子元件加速老化,尤其是投影仪内部的光源,光源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若热量无法排出投影仪内,会导致光源长期处于高温状态,使得光源的寿命大大降低,同时也会影响成像的效果,进而使光源损坏,导致投影仪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投影仪的散热结构。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技术提出一种投影仪的散热结构,所述投影仪的散热结构包括:壳体、光源组件、第一散热板、冷凝管、第二散热板、风扇,所述光源组件、所述第一散热板、所述冷凝管、所述第二散热板、所述风扇均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散热槽,所述冷凝管中设有容纳冷凝液的腔体,所述冷凝管设有第一端、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上设有冷凝面,所述第一散热板上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端固定收容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冷凝面与所述第一散热板表面平齐,所述光源组件一端分别与所述冷凝面、所述第一散热板贴合,所述第一散热板对准所述散热槽,所述第二散热板对准所述散热槽,所述第二端贯穿所述第二散热板,所述风扇的出风口对准所述第二散热板。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的连接处设有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一散热板抵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端的横截面积。
[0009]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腔、第二腔,所述光源组件固定收容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之间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入风孔,所述第一腔通过所述入风孔与所述第二腔相连通,所述风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腔内。
[0010]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槽,所述进风槽与所述散热槽相对设置,所述进风槽与所述第二腔相连通。
[0011]进一步的,所述投影仪的散热结构还包括前菲、LCD屏、后菲、反光镜、镜头,所述前菲、所述LCD屏、所述后菲、所述反光镜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镜头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光源组件对准所述后菲。
[0012]进一步的,所述前菲、所述LCD屏、所述后菲平行设置,所述前菲、所述LCD屏、所述后菲之间形成两个通风通道,所述通风通道一端与所述进风槽相连通,所述通风通道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相连通。
[0013]进一步的,所述投影仪的散热结构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路板与所述风扇、所述光源组件电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投影仪的散热结构还包括音响,所述音响固定安装在壳体内,所述音响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壳体上设有通音孔,所述音响对准所述通音孔。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提出一种投影仪的散热结构,所述光源组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一部分传导至所述第一散热板上,另一部分通过所述冷凝面传导至所述第一端,所述冷凝管内的冷凝液吸收热量,因吸收热量后变成气态上升至所述第二端,由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对准所述第二散热板,在所述风扇的工作下,冷凝液由气态变成液态落回所述第一端,受热后又变为气态,如此循环,将所述光源组件上产生的热量排出所述壳体内,由于所述冷凝面与所述第一散热板表面平齐,所述光源组件一端分别与所述冷凝面、所述第一散热板贴合,使得所述光源组件能够长时间保持更佳的工作状态,使得所述投影仪的散热结构的散热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投影仪的散热结构的分解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投影仪的散热结构的立体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投影仪的散热结构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投影仪的散热结构的剖视图;
[0021]图5为图4中A处放大示意图;
[0022]图6为图4中B处放大示意图;
[0023]图7为本技术的投影仪的散热结构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0024]图8为本技术的冷凝管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更加清楚、完整的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6]请参考图1至图8,本技术提出一种投影仪的散热结构,所述投影仪的散热结构包括:壳体10、光源组件20、第一散热板30、冷凝管40、第二散热板50、风扇60,所述光源组件20、所述第一散热板30、所述冷凝管40、所述第二散热板50、所述风扇60均安装在所述壳体10内,所述壳体10上设有散热槽11,所述冷凝管40中设有容纳冷凝液的腔体(图中未标出),所述冷凝管40设有第一端41、第二端42,所述第一端41上设有冷凝面43,所述第一散热板30上设有安装槽31,所述第一端41固定收容于所述安装槽31内,所述冷凝面43与所述第一散热板30表面平齐,所述光源组件20一端分别与所述冷凝面43、所述第一散热板30贴合,所述第一散热板30对准所述散热槽11,所述第二散热板50对准所述散热槽11,所述第二端42贯穿所述第二散热板50,所述风扇60的出风口对准所述第二散热板50。
[0027]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散热板30、所述第二散热板50均为铝材,所述冷凝管40为铜管,所述光源组件2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一部分传导至所述第一散热板30上,另一部分通过所述冷凝面43传导至所述第一端41,所述冷凝管40内的冷凝液吸收热量,因吸收热量后变成气态上升至所述第二端42,由于所述风扇60的出风口对准所述第二散热板50,在所述风扇60的工作下,冷凝液由气态变成液态落回所述第一端41,受热后又变为气态,如此循环,将所述光源组件20上产生的热量排出所述壳体10内,由于所述冷凝面43与所述第一散热板30表面平齐,所述光源组件20一端分别与所述冷凝面43、所述第一散热板30贴合,使得所述光源组件20能够长时间保持更佳的工作状态,使得所述投影仪的散热结构的散热效果更好。
[002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41与所述第二端42的连接处设有斜面44,所述斜面44与所述第一散热板30抵接。
[0029]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斜面44与所述第一散热板30抵接,便于所述冷凝管40快速定位安装到所述第一散热板30上,其次冷凝液在气化变回液态后,通过所述斜面44快速回到所述第一端41,从而提高散热的效率。
[003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41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端42的横截面积。
[003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41的横截面积小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投影仪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仪的散热结构包括:壳体、光源组件、第一散热板、冷凝管、第二散热板、风扇,所述光源组件、所述第一散热板、所述冷凝管、所述第二散热板、所述风扇均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散热槽,所述冷凝管中设有容纳冷凝液的腔体,所述冷凝管设有第一端、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上设有冷凝面,所述第一散热板上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端固定收容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冷凝面与所述第一散热板表面平齐,所述光源组件一端分别与所述冷凝面、所述第一散热板贴合,所述第一散热板对准所述散热槽,所述第二散热板对准所述散热槽,所述第二端贯穿所述第二散热板,所述风扇的出风口对准所述第二散热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的连接处设有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一散热板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端的横截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腔、第二腔,所述光源组件固定收容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之间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入风孔,所述第一腔通过所述入风孔与所述第二腔相连通,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红兵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奥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