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4315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包括第一移动平台、第二移动平台、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内依次设置有调节沉淀区、厌氧区、好氧区、过滤区和清水区,第一壳体在好氧区的位置设置有转移管及其阀门,第二壳体在过滤区的位置设置有转移管及其阀门,好氧区和过滤区可临时连通。两个移动平台分别集成不同的污水处理模块,可以在村庄之间转移,能够适应各种各样复杂的地形,起到处理不同村庄污水的作用。当组合使用时,五个功能区串联形成一条完整的处理路径,污水处理效率高。效率高。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设备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农村数量众多,有近300万的自然村,居住着2亿多的农户,自然而然地污水排放量巨大,其中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周边水体,依靠周围生态圈进行净化,相应地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逐渐成为一大污染源。在农村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极其重要。不过现状是农村居住分散,地形地势复杂,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建造难度极大,维护成本极高,不适用于集中式污水处理方案;再者,农村越来越多的人迁往县城,也存在部分“空心村”、“空心户”的问题,修建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后,有可能存在进水量、净化量不饱和的问题,造成资源浪费。鉴于以上现状,高效的、分散式的污水处理系统更具有研究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设备,能灵活地在各个村落之间转移和净化污水。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第一移动平台和第二移动平台,所述第一移动平台上设置有第一箱体,所述第二平台上设置有第二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内设置有两个隔板从而将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三部分,所述第二箱体内设置有一个隔板从而将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两部分;所述第一箱体内的空间依次为调节沉淀区、厌氧区和好氧区,所述调节沉淀区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厌氧区,所述厌氧区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好氧区;所述第二箱体内的空间依次为过滤区和清水区,所述过滤区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清水区;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调节沉淀区的位置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清水区的位置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好氧区的位置设置有转移管及其阀门,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过滤区的位置设置有转移管及其阀门,所述好氧区和所述过滤区可临时连通。
[0005]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调节沉淀区内设置有,所述厌氧区内设置有厌氧菌,所述好氧区内设置有生物填料和若干个曝气头,所述过滤区内设置有滤料。
[0006]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管道固定于所述隔板,所述管道上设置有水泵,所述好氧区的进水口位于上方,所述好氧区的出水口位于下方,所述过滤区的进水口位于下方,所述过滤区的出水口位于上方,所述过滤区和所述清水区之间通过溢流方式连通。
[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在不同分区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纵向的观察窗。
[000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移动平台和所述第二移动平台均为车体。
[0009]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两个移动平台分别集成不同的污水处理模块,可以在村庄之间转移,能够适应各种各样复杂的地形,起到处理不同村庄污水的作用。当组合使用时,五个功能区串联形成一条完整的处理路径,污水处理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一种实施例下第一移动平台及其第一箱体的结构图;
[0011]图2是一种实施例下第二移动平台及其第二箱体的结构图。
[0012]附图标记说明:11、第一移动平台;12、第一壳体;21、第二移动平台;22、第二壳体;31、调节沉淀区;32、厌氧区;33、好氧区;34、过滤区;35、清水区;41、管道;42、转移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1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5]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6]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第一移动平台11和第二移动平台21,所述第一移动平台11上设置有第一箱体,所述第二平台上设置有第二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内设置有两个隔板从而将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三部分,所述第二箱体内设置有一个隔板从而将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两部分;所述第一箱体内的空间依次为调节沉淀区31、厌氧区32和好氧区33,所述调节沉淀区31通过管道41连通所述厌氧区32,所述厌氧区32通过管道41连接所述好氧区33;所述第二箱体内的空间依次为过滤区34和清水区35,所述过滤区34通过管道41连通所述清水区35;所述第一壳体12在所述调节沉淀区31的位置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第二壳体22在所述清水区35的位置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第一壳体12在所述好氧区33的位置设置有转移管42及其阀门,所述第二壳体22在所述过滤区34的位置设置有转移管42及其阀门,所述好氧区33和所述过滤区34可临时连通。
[0017]在使用时,两个移动平台分别开赴对应的村庄,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22内已经设置有污水处理分区,两个移动平台彼此独立的转移。待达到制定地点之后,好氧区33的转移管42和过滤区34的转移管42对接,便可进行净化工作。
[0018]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沉淀区31内设置有,所述厌氧区32内设置有厌氧菌,所述好氧区33内设置有生物填料和若干个曝气头,所述过滤区34内设置有滤料。上述功能分区的布局属于较为常规的技术方案,本申请的创新点在于将污水处理模块暂时分离,从而提高转移效率和降低转移难度。
[0019]作为优选,所述管道41固定于所述隔板,所述管道41上设置有水泵,所述好氧区33的进水口位于上方,所述好氧区33的出水口位于下方,所述过滤区34的进水口位于下方,所述过滤区34的出水口位于上方,所述过滤区34和所述清水区35之间通过溢流方式连通。图2中可以看到此处的管道41仅仅为一根水平的管而已;在其他方式中,也可以直接在隔板上设置缺口作为溢流口。调节沉淀区31的管道41则是从下方取水,排放至厌氧区32的上方;管
道41的结构可以参考附图。
[002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壳体12和所述第二壳体22均在不同分区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纵向的观察窗。可以理解为第一壳体12的侧面有三条(分别对应调节沉淀区31、厌氧区32和好氧区33)从上往下移动的细长玻璃窗,用于观察不同污水处理模块的容量;相应地,第二壳体22的侧面有两条(分别对应过滤区34和清水区35)从上往下移动的细长玻璃窗。
[002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移动平台11和所述第二移动平台21均为车体,可以采购大卡车用于改装。
[0022]前述对本技术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技术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技术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移动平台和第二移动平台,所述第一移动平台上设置有第一箱体,所述第二平台上设置有第二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内设置有两个隔板从而将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三部分,所述第二箱体内设置有一个隔板从而将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两部分;所述第一箱体内的空间依次为调节沉淀区、厌氧区和好氧区,所述调节沉淀区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厌氧区,所述厌氧区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好氧区;所述第二箱体内的空间依次为过滤区和清水区,所述过滤区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清水区;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调节沉淀区的位置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清水区的位置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好氧区的位置设置有转移管及其阀门,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过滤区的位置设置有转移管及其阀门,所述好氧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世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兴晟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