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电动汽车用增程器总成临界转速耐久试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82918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且公开了增程式电动汽车用增程器总成临界转速耐久试验方法,第一步S1:对关键运动部件进行精密测量;第二步S2:对发动机及发电机分别进行装机;第三步S3:对发动机进行暖机运行;第四步S4:第一次对发动机的转速进行调节;第五步S5:第二次对发动机的转速进行调节;第六步S6:将发动机和发电机进行分离,并分别进行台架复试性能试验:第七步S7:对发动机及发电机进行拆解,测试分析出各零部件的共振频率、振幅,筛选出其振幅超过S的转速范围、并计算达到疲劳循环N的发动机运行时间(T),创建出增程器对应的临界转速耐久循环方案并实施耐久考核,使总成各部件的考核更加合理和充分,同时缩短了考核时间。同时缩短了考核时间。同时缩短了考核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程式电动汽车用增程器总成临界转速耐久试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
,具体为增程式电动汽车用增程器总成临界转速耐久试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推广,增程式电动汽车在目前阶段能够缓解纯电动汽车对充电桩的依赖程度、降低整车的动力电池成本、解决用户里程焦虑等问题,而逐步产业化。增程式电动汽车的核心关键部件为增程器,由于增程器与传统汽车的动力耦合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增程器的使用工况一方面定义模糊、同时又较为宽泛,而目前较多的采用发动机单体、发电机单体分别进行耐久性测试,而发动机单体测试多采用WOT(节气门全开)耐久、启停耐久等传统方式,其可靠性验证手段不能满足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增程式电动汽车用增程器总成临界转速耐久试验方法。
[0004](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增程式电动汽车用增程器总成临界转速耐久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S1:在发动机及发电机装机前对关键运动部件进行精密测量;第二步S2:对发动机及发电机分别进行装机,并完成台架初试性能试验、完成性能确认;第三步S3:对发动机及发电机进行合装连接,对发动机进行暖机运行;第四步S4:第一次通过测试部件上的加速度计对发动机的转速进行调节;第五步S5:第二次通过测试部件上的加速度计对发动机的转速进行调节;第六步S6:将发动机和发电机进行分离,并分别进行台架复试性能试验;第七步S7:对发动机及发电机进行拆解,并再次对关键运动部件进行精密测量,确定磨损量及有无有害的磨损发生。
[0005]优选的,第二步S2的具体操作为:对发动机及发电机分别进行装机,并分别完成磨合运行后进行各自的台架初试性能试验、完成性能确认,并记录相应的试验数据。
[0006]优选的,第三步S3的具体步骤为:对发动机及发电机进行合装连接,并与相应的控制器进行信号传输连接,对增程器上需要进行重点考核的零部件进行加速度传感器布置,并在发动机机油盘、发动机缸体、发电机外壳、试验台架地板处设置参考传感器,对发动机进行暖机运行。
[0007]优选的,在对发动机进行暖机运行时包括以下步骤:
S31:瞬态工况在60s内全负荷升速:1000rpm

额定转速;S32:稳态工况每间隔500rpm、全负荷升速1500rpm

额定转速;S33:并记录各转速下、各部件的加速度数据。
[0008]优选的,在对发动机进行暖机运行时,列出所有部件测试零部件的共振表格,确定各部件的自然共振位移、频率、波峰,分析出各零部件的共振频率、振幅,筛选出其振幅超过S的转速范围M、并计算达到疲劳循环N的发动机运行时间(T),列出的结果范围如果出现重叠,则取最长的循环做为测试耐久要求,综合各部件的Mn值和计算所得的Tn值,形成增程器临界转速耐久试验循环的测试工况。
[0009]优选的,第四步S4的具体数据为:将发动机转速匀速升至M1,并在此转速下进行发电,使增程器总成的发电工况为P1,总计运行时长为T1。
[0010]优选的,第五步S5的具体数据为将发动机转速匀速升至M2,并在此转速下进行发电,使增程器总成的发电工况为P2,总计运行时长为T2。
[0011](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增程式电动汽车用增程器总成临界转速耐久试验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增程式电动汽车用增程器总成临界转速耐久试验方法,通过对发动机进行转速扫描,测试分析出各零部件的共振频率、振幅,筛选出其振幅超过S的转速范围、并计算达到疲劳循环N的发动机运行时间(T),创建出增程器对应的临界转速耐久循环方案并实施耐久考核。使总成各部件的考核更加合理和充分,同时缩短了考核时间。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增压器回油管有效共振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4]请参阅图1,增程式电动汽车用增程器总成临界转速耐久试验方法:第一步S1:在发动机及发电机装机前对关键运动部件进行精密测量;第二步S2:对发动机及发电机分别进行装机,并分别完成磨合运行后进行各自的台架初试性能试验、完成性能确认,并记录相应的试验数据;第三步S3:对发动机及发电机进行合装连接,并与相应的控制器进行信号传输连接,对增程器上需要进行重点考核的零部件进行加速度传感器布置,并在发动机机油盘、发动机缸体、发电机外壳、试验台架地板处设置参考传感器,对发动机进行暖机运行;然后对发动机进行测试运行:S31:瞬态工况在60s内全负荷升速:1000rpm

额定转速;S32:稳态工况每间隔500rpm、全负荷升速1500rpm

额定转速;S33:并记录各转速下、各部件的加速度数据。
[0015]列出所有部件测试零部件的共振表格,确定各部件的自然共振位移、频率、波峰。分析出各零部件的共振频率、振幅,筛选出其振幅超过S的转速范围M、并计算达到疲劳循环N的发动机运行时间(T),列出的结果范围如果出现重叠,则取最长的循环做为测试耐久要求。综合各部件的Mn值和计算所得的Tn值,形成增程器临界转速耐久试验循环的测试工况。
[0016]第四步S4:第一次通过测试部件上的加速度计对发动机的转速进行调节,在耐久之前移除之前安装在个测试部件上的加速度计,将发动机转速匀速升至M1,并在此转速下进行发电,使增程器总成的发电工况为P1,总计运行时长为T1;第五步S5:第二次通过测试部件上的加速度计对发动机的转速进行调节,将发动机转速匀速升至M2,并在此转速下进行发电,使增程器总成的发电工况为P2,总计运行时长为T2,直至完成所有部件的临界转速耐久工况运行。试验中更换的零部件未达到设计寿命,则该零部件可靠性不合格;第六步S6:将发动机和发电机进行分离,并分别进行台架复试性能试验,发动机及发电机的主要性能参数相对于台架初试性能的衰减率应符合相关的要求;第七步S7:对发动机及发电机进行拆解,并再次对关键运动部件进行精密测量,确定磨损量及有无有害的磨损发生。
[0017]以上“疲劳循环N”、“振幅S”、“转速范围M”等参数需要开发技术人员按零部件材料、安装位置等因素进行选择确定。
[0018]对发动机进行转速扫描,测试分析出各零部件的共振频率、振幅,筛选出其振幅超过S的转速范围、并计算达到疲劳循环N的发动机运行时间(T),创建出增程器对应的临界转速耐久循环方案并实施耐久考核。使总成各部件的考核更加合理和充分,同时缩短了考核时间。
[0019]通过发动机转速扫描,得到各零部件的共振频率、振幅,确定各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增程式电动汽车用增程器总成临界转速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S1:在发动机及发电机装机前对关键运动部件进行精密测量;第二步S2:对发动机及发电机分别进行装机,并完成台架初试性能试验、完成性能确认;第三步S3:对发动机及发电机进行合装连接,对发动机进行暖机运行;第四步S4:第一次通过测试部件上的加速度计对发动机的转速进行调节;第五步S5:第二次通过测试部件上的加速度计对发动机的转速进行调节;第六步S6:将发动机和发电机进行分离,并分别进行台架复试性能试验;第七步S7:对发动机及发电机进行拆解,并再次对关键运动部件进行精密测量,确定磨损量及有无有害的磨损发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电动汽车用增程器总成临界转速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步S2的具体操作为:对发动机及发电机分别进行装机,并分别完成磨合运行后进行各自的台架初试性能试验、完成性能确认,并记录相应的试验数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电动汽车用增程器总成临界转速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步S3的具体步骤为:对发动机及发电机进行合装连接,并与相应的控制器进行信号传输连接,对增程器上需要进行重点考核的零部件进行加速度传感器布置,并在发动机机油盘、发动机缸体、发电机外壳、试验台架地板处设置参考传感器,对发动机进行暖机运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程式电动汽车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虹宇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