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支架针道口负压吸引封闭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820311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外支架针道口负压吸引封闭装置,包括敷料保护膜、敷料、吸盘、负压吸引装置;敷料保护膜包括固定针包裹部、敷料包裹部、固定盘,敷料保护膜设有开口,开口两侧重叠黏贴,敷料包裹部设有负压吸口,敷料保护膜为透气防水材料;敷料为半球形,敷料适配敷料包裹部内腔,敷料中部设有适配固定针的通道,通道连通敷料侧面外部;吸盘为弧形,吸盘适配辅料包裹部外壁,吸盘设有吸气口、压力监测孔,吸盘连通负压吸引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负压吸引技术能够将创口与外界隔绝、持续吸除创口内炎性渗液以降低创口内细菌负荷及炎症反应水平,促进伤口收缩和肉芽生长等特性,达到避免针道感染、延长外固定支架稳定固定维持时间的目的。延长外固定支架稳定固定维持时间的目的。延长外固定支架稳定固定维持时间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支架针道口负压吸引封闭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支架针道口负压吸引封闭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对于外固定支架针道感染的预防手段,主要是针道护理。其方法为首先使用生理盐水软化针道处痂壳,然后适度按摩,再涂抹聚维酮碘或洗必太等消毒杀菌的化学药剂,最后用干纱条缠绕固定针,覆盖保护针道。针道护理的频率在不同文献中报道不一,从一天两次到一周一次不等,需要根据患者针道处情况具体调整。但由于通常每个外固定支架上都有大量固定针,因此针道护理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0003]另有一些研究则尝试通过对外固定支架固定针的材料和表面工艺进行改进来达到降低感染率的目的。例如,有研究者在固定针表面加上一层微米厚度的杀菌溶胶-凝胶膜。或者是在针的表面加上一层含有抗生素的羟基磷灰石涂层。还有一些研究则通过对固定针的表面进行改性,促进其置入后骨与针界面的骨整合,来起到阻止针道感染的作用。
[0004]1、目前常用的针道护理技术,虽然理论上比较简单,但在缠绕纱条时有一定技巧,纱条的厚度需要根据针夹到皮肤表面的距离适当调整,缠绕时如果不够紧密可能会造成纱条松动散落,起不到覆盖针道的保护作用,如果过紧,可能造成针道周围皮肤受压出现压疮,甚至坏死。其次,由于外固定支架需要多根固定针在不同平面、不同角度固定,才能获得足够的稳定性,因此针道护理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怎样进行针道护理,针道内的骨与软组织始终与外界相通。据文献报道,针道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体表常驻菌群,也说明了针道暴露对于感染发生的重要性。这在固定部位为大腿,以及需要长时间外固定支架固定时显得尤为明显。大腿处肌肉丰富,在固定时肌肉不可能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当肌肉收缩时,位于固定针周围的肌纤维会与固定针间产生切割,受到切割损伤的肌纤维会产生大量渗液,这些富含蛋白的渗液是细菌滋生的理想培养基。从针道口进入的细菌可以此为养料大量生长,造成难以控制的感染。而当需要长时间外固定支架固定时,由于反复的应力作用,固定针可能出现松动,固定针与针道处骨质间反复的微动会刺激局部炎症反应,同样会造成大量炎性渗出,有利于细菌滋生。可见,针道口只要处于暴露状态,就随时存在针道感染的隐患。
[0005]2、通过对固定针表面进行改性修饰,增加有利于骨与金属界面整合的涂层,或添加有利于杀菌的物质,也有利于抵御感染。但无论怎么改性及修饰,固定针针道处骨与外界相通这一事实并没有改善,细菌进入针道的途径仍是开放的,感染与否取决于患者全身及局部的抵御力。
[0006]3、在已经发生明确针道感染,特别是固定针已经出现松动时,可以考虑拔除该固定针,条件允许可以在其它位置重新置针。但外固定支架的构型及肢体的解剖部位并不一定有多余的空间重新置针。而且重新置针,需要再次手术,患者要承受额外的痛苦。倘若感染累及整个骨段,重新置针也未必能解决问题。若单纯只是拔除固定针,则可能影响外固定
支架固定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外支架针道口负压吸引封闭装置,利用负压吸引技术能够将创口与外界隔绝、持续吸除创口内炎性渗液以降低创口内细菌负荷及炎症反应水平,促进伤口收缩和肉芽生长等特性,达到避免针道感染、延长外固定支架稳定固定维持时间的目的。
[000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9]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外支架针道口负压吸引封闭装置,包括敷料保护膜、敷料、吸盘、负压吸引装置;
[0010]敷料保护膜包括自顶至底依次同轴固连的固定针包裹部、敷料包裹部、固定盘,敷料保护膜设有开口,开口两侧重叠黏贴,敷料包裹部设有负压吸口,敷料保护膜为透气防水材料;
[0011]敷料为半球形,敷料适配敷料包裹部内腔,敷料中部设有适配固定针的通道,通道连通敷料侧面外部;
[0012]吸盘为弧形,吸盘适配辅料包裹部外壁,吸盘中部设有吸气口,吸盘两端设有压力监测孔,吸盘连通负压吸引装置。
[0013]优选的,还包括皮肤保护膜,皮肤保护膜为开口环形,皮肤保护膜内径等于敷料直径,皮肤保护膜外径≤固定盘外径。
[0014]优选的,还包括并联多孔阀门,吸盘通过并联多孔阀门连通负压吸引装置,并联多孔阀门包括为条状,并联多孔阀门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接口,接口内设有阀门,接口外设有控制旋钮,控制旋钮控制阀门启闭,接口连接吸盘。
[0015]优选的,敷料保护膜为三层结构,敷料保护膜包括半透膜,半透膜复合于两层硬质膜之间,硬质膜硬度高于半透膜。
[0016]优选的,皮肤保护膜为三层结构,皮肤保护膜包括半透膜,半透膜复合于两层硬质膜之间,硬质膜硬度高于半透膜。
[0017]优选的,敷料为多孔高分子材料。
[0018]优选的,开口和负压吸口设于敷料保护膜周向两侧。
[0019]优选的,敷料保护膜为半透明材质。
[0020]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上述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1]S1、使用敷料固定固定针,使固定针置于敷料中央,敷料下滑至接触皮肤;
[0022]S2、将皮肤保护膜贴于敷料周围的皮肤表面;
[0023]S3、将敷料保护膜贴附于固定针、敷料、皮肤保护膜及周围皮肤上,将开口两侧相互重叠黏贴固定,封闭针道;
[0024]S4、将吸盘黏贴在负压吸口上,对敷料保护膜进行标记,吸盘通过并联多孔阀门连通负压吸引装置,在对应接口处进行标记;
[0025]S5、重复步骤S1~S4,完成其余针道的密封;
[0026]S6、开启负压吸引装置,进行抽吸。
[002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8]1、本专利技术可以将外固定支架针道与外界有菌环境隔绝开,形成有利于针道恢复的条件,从而降低针道感染率,同时可以减少由针道感染造成的固定针松动;
[0029]2、本专利技术能够减少针道护理消耗的人力物力,节省时间成本;
[0030]3本专利技术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使更多的患者能够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疗;
[0031]4、本专利技术能够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率,减少因更换固定针甚至更换外固定支架所产生的费用。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敷料保护膜的正面示意图;
[0033]图2为敷料保护膜的背面示意图;
[0034]图3为敷料的主视图;
[0035]图4为敷料的俯视图;
[0036]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示意图;
[0037]图6为皮肤保护膜的示意图;
[0038]图7为吸盘的示意图;
[0039]图8为并联多孔阀门的示意图。
[0040]图中:1-固定针包裹部、2-敷料包裹部、3-固定盘、4-开口、5-负压吸口、6-敷料、7-通道、8-吸盘、9-吸气口、10-压力监测孔、11-皮肤保护膜、12-并联多孔阀门、13-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支架针道口负压吸引封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敷料保护膜、敷料(6)、吸盘(8)、负压吸引装置;敷料保护膜包括自顶至底依次同轴固连的固定针包裹部(1)、敷料包裹部(2)、固定盘(3),敷料保护膜设有开口(4),开口(4)两侧重叠黏贴,敷料包裹部(2)设有负压吸口(5),敷料保护膜为透气防水材料;敷料(6)为半球形,敷料(6)适配敷料包裹部(2)内腔,敷料(6)中部设有适配固定针的通道(7),通道(7)连通敷料(6)侧面外部;吸盘(8)为弧形,吸盘(8)适配辅料包裹部外壁,吸盘(8)中部设有吸气口(9),吸盘(8)两端设有压力监测孔(10),吸盘(8)连通负压吸引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皮肤保护膜(11),皮肤保护膜(11)为开口(4)环形,皮肤保护膜(11)内径等于敷料(6)直径,皮肤保护膜(11)外径≤固定盘(3)外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并联多孔阀门(12),吸盘(8)通过并联多孔阀门(12)连通负压吸引装置,并联多孔阀门(12)包括为条状,并联多孔阀门(12)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接口(13),接口(13)内设有阀门,接口(13)外设有控制旋钮,控制旋钮控制阀门启闭,接口(13)连接吸盘(8)。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熹李亚星陈宇张雯邓伟任毅秦博全甘廷江张晖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