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绕组组件、车载充电器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绕组组件、车载充电器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车载充电器(OBC)的高压回路中包括谐振电感L1,主变压器T1和谐振电感L2。其中,L1,T1和L2为彼此相互独立的器件。这种方式:整个电源系统体积增大,无法满足车载电子小型化、集成化、高功率密度的趋势;而且每个器件的材料无法共用,引脚需做额外的连接结构,造成器件的材料及加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载充电器的绕组组件,所述车载充电器的绕组组件具有集成度高、成本低的优点。
[0004]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车载充电器,所述车载充电器具有如上所述的车载充电器的绕组组件。
[0005]本专利技术又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如上所述的车载充电器。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载充电器的绕组组件,所述绕组组件为集成绕组结构,所述绕组组件具有多个引脚端子,所述绕组组件包括:第一电感绕组,至少一个所述引脚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感绕组电连接;变压器绕组,所述变压器绕组与所述第一电感绕组串联且电连接。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载充电器的绕组组件,通过将第一电感绕组和变压器绕组集成为一个独立部件,由此可以减少车载充电器的零部件个数,一方面易于使车载充电器实现小型化、高功率密度设计;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外接引脚的数量,从而可以节省生产成本。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绕组组件包括:第一电感骨架,所述第一电感绕组绕设于所述第一电感骨架;第一磁芯,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第一电感骨架连接,所述第一磁芯的部分结构穿设于所述第一电感绕组内;变压器绕线骨架,所述变压器绕组绕设于所述变压器绕线骨架,所述变压器绕线骨架与所述第一电感骨架连接;第一磁路件,所述第一磁路件位于所述第一电感绕组和所述变压器绕组之间,所述第一磁路件具有第二磁芯,所述第二磁芯穿设于所述变压器绕组绕内。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感骨架的外周壁具有绕线槽,所述第一电感绕组绕设于所述绕线槽内。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感骨架具有两个间隔开的连接挂耳和两个间隔开的过线通道,所述连接挂耳设于所述绕线槽的一个侧壁,所述过线通道设于所述绕线槽的另一个侧壁,每个所述连接挂耳设有过线孔,所述引脚端子依次穿设于所述过线通道、所述过线孔。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路件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变压器绕组
的下方以支撑所述变压器绕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连接部构造出L型结构,所述连接部夹设于所述变压器绕组和所述第一电感绕组之间,所述第二磁芯设于所述连接部的朝向所述变压器绕组的表面。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绕组组件还包括:第一气隙垫片,所述第一气隙垫片粘接于所述第一磁芯朝向所述第一磁路件的侧壁面,且所述第一气隙垫片夹设于所述第一磁路件和所述第一磁芯之间。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感绕组位于所述变压器绕组的一端,所述绕组组件还包括:第二电感绕组,至少一个所述引脚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感绕组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绕组位于所述变压器绕组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绕组与所述变压器绕组串联且电连接。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绕组组件还包括:第二电感骨架,所述第二电感绕组绕设于所述第二电感骨架,所述变压器绕线骨架与所述第二电感骨架连接;第三磁芯,所述第三磁芯与所述第二电感骨架连接,所述第三磁芯的部分结构穿设于所述第二电感绕组内;第二磁路件,所述第二磁路件位于所述第二电感绕组和所述变压器绕组之间,所述第二磁路件具有第四磁芯,所述第四磁芯穿设于所述变压器绕组绕内,所述第二磁芯和所述第四磁芯连接。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磁芯和所述第四磁芯粘接。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绕组组件还包括:第二气隙垫片,所述第二气隙垫片粘接于所述第三磁芯朝向所述第二磁路件的侧壁面,且所述第二气隙垫片夹设于所述第二磁路件和所述第三磁芯之间。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感骨架与所述第一电感骨架的构造相同,所述第二磁路件的构造与所述第一磁路件的构造相同。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载充电器,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载充电器的绕组组件。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载充电器,通过将第一电感绕组和变压器绕组集成为一个独立部件,由此可以减少车载充电器的零部件个数,一方面易于使车载充电器实现小型化、高功率密度设计;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外接引脚的数量,从而可以节省生产成本。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载充电器。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将第一电感绕组和变压器绕组集成为一个独立部件,由此可以减少车载充电器的零部件个数,一方面易于使车载充电器实现小型化、高功率密度设计;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外接引脚的数量,从而可以节省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22]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3]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绕组组件的主视图;
[0024]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绕组组件的俯视图;
[0025]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绕组组件的爆炸图;
[0026]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绕组组件的主视图;
[0027]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绕组组件的俯视图;
[0028]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绕组组件的电路原理图。
[0029]附图标记:
[0030]绕组组件100,
[0031]引脚端子12,第一端子121,第二端子122,第三端子123,第四端子124,
[0032]第一电感绕组13,
[0033]变压器绕组17,
[0034]第一电感骨架14,绕线槽141,连接挂耳142,过线孔143,过线通道144,
[0035]第一磁芯11,
[0036]变压器绕线骨架16,
[0037]第一磁路件24,第二磁芯15,支撑部241,连接部242,
[0038]第一气隙垫片23,
[0039]第二电感绕组20,
[0040]第二电感骨架19,
[0041]第三磁芯22,
[0042]第二磁路件25,第四磁芯18,
[0043]第二气隙垫片26。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
[0045]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绕组组件100、车载充电器及车辆。
[0046]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载充电器的绕组组件100,绕组组件100具有多个引脚端子12。如图6所示,引脚端子12可以为四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充电器的绕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组件为集成绕组结构,所述绕组组件具有多个引脚端子,所述绕组组件包括:第一电感绕组,至少一个所述引脚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感绕组电连接;变压器绕组,所述变压器绕组与所述第一电感绕组串联且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器的绕组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感骨架,所述第一电感绕组绕设于所述第一电感骨架;第一磁芯,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第一电感骨架连接,所述第一磁芯的部分结构穿设于所述第一电感绕组内;变压器绕线骨架,所述变压器绕组绕设于所述变压器绕线骨架,所述变压器绕线骨架与所述第一电感骨架连接;第一磁路件,所述第一磁路件位于所述第一电感绕组和所述变压器绕组之间,所述第一磁路件具有第二磁芯,所述第二磁芯穿设于所述变压器绕组绕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器的绕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骨架的外周壁具有绕线槽,所述第一电感绕组绕设于所述绕线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电器的绕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骨架具有两个间隔开的连接挂耳和两个间隔开的过线通道,所述连接挂耳设于所述绕线槽的一个侧壁,所述过线通道设于所述绕线槽的另一个侧壁,每个所述连接挂耳设有过线孔,所述引脚端子依次穿设于所述过线通道、所述过线孔。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器的绕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路件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变压器绕组的下方以支撑所述变压器绕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连接部构造出L型结构,所述连接部夹设于所述变压器绕组和所述第一电感绕组之间,所述第二磁芯设于所述连接部的朝向所述变压器绕组的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器的绕组组件,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保川,吴斌,梁树林,王超,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