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绿原酸C在制备抗高脂血症药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0675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异绿原酸C在制备抗高脂血症药物中的应用,所述异绿原酸C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试验发现,化合物异绿原酸C对脂质堆积具有直接而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胆固醇外排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作为脂质堆积抑制剂和胆固醇外排促进剂类药物,用于治疗脂质堆积引起的各类疾病和高脂血症。脂质堆积引起的各类疾病和高脂血症。脂质堆积引起的各类疾病和高脂血症。脂质堆积引起的各类疾病和高脂血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异绿原酸C在制备抗高脂血症药物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异绿原酸C在制备抗高脂血症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脂质堆积可对靶器官造成损伤导致相关疾病的产生,如脂质堆积在脂肪组织,可造成肥胖症,堆积在肝脏组织可产生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发生,堆积在心脏或血管,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堆积在肌肉组织,可引发脂质沉积性肌病等。高脂血症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过低的一种的全身质代谢异常的一种病。据统计,我国血脂异常(主要是高血脂)总患病18.6%;18岁以上血脂异常人群已达到1.6亿,并且呈上升趋势。血脂异常对国人的危险度上升到原来的3~5倍高血脂的高发病率,已经在中国人的疾病模式中体现出来了,已经成为中国人健康的重大威胁。
[0003]当前临床常用的调血脂药物主要有:

贝特类,该类药物通过激动PPARα,增加LPL酶活性,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但常有恶心、腹胀、腹泻、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他汀类,作用靶标为HMG

COA,主要降低胆固醇,降脂作用强,起效快,但有头痛、失眠、恶心等不良反应;

烟酸类,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作用较强,但易产生皮肤红斑、热感、瘙痒;

多烯不饱和脂肪酸类,该类药物与胆固醇结合成酯,促进其降解为胆汁酸,使血浆胆固醇浓度下降,该类药物具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故需谨慎使用;

固醇吸收抑制剂,代表药物Ezetimibe,该药通过与胆汁酸结合,阻断胆汁酸重吸收,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常见不良反应有腹胀、恶心、便秘,不适合患有胃肠道疾病病人使用。此外,近年来他汀类、贝特类与他汀类合用引起的横纹肌溶解这一副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严重影响了血脂药物在临床上长期应用的安全性。
[0004]对于高脂血症、慢性炎症疾病以及许多伴有慢性炎症的疾病如糖尿病、老年痴呆、慢性肾脏病等疾病引起的脏器脂质堆积,则要求药物对脏器中堆积的脂质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然而现有药物的主要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抑制胆固醇吸收来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主要针对的是血液中的脂质,尚无高效、特异的抑制脏器或细胞中脂质堆积和加速胆固醇外排的药物出现。因此,研发抑制脂质堆积、加速脂质外排的药物是当前临床市场的需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首次发现异绿原酸C具有抑制脂质堆积和促进胆固醇外排的作用。异绿原酸C可以剂量依赖地抑制脂质堆积和促进胆固醇外排。细胞毒性测试显示在考察浓度范围内异绿原酸C没有毒性,说明异绿原酸C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具有潜在开发防治高脂血症的价值。
[0006]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异绿原酸C,或其药用盐或酸或酯在制备抗高脂血症药物中的应用,所述异绿原酸C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
[0007][0008]所述的抗高脂血症药物为抑制脂质堆积和/或促进胆固醇外排的药物。
[0009]所述的药物包括药学上可接受载体和/或赋形剂。
[0010]所述的抗高脂血症药物为口服制剂、外用制剂、注射剂或植入制剂。
[0011]本专利技术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抗高脂血症药物,所述的药物含有异绿原酸C作为活性成分。
[0012]所述的抗高脂血症药物包含活性成分异绿原酸C,或其药用盐或酸或酯,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药用辅料。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本专利技术通过试验发现,化合物异绿原酸C对脂质堆积具有直接而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胆固醇外排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作为脂质堆积抑制剂和胆固醇外排促进剂类药物,用于治疗脂质堆积引起的各类疾病和高脂血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异绿原酸C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脂质堆积。
[0016]图2为异绿原酸C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脂质堆积定量计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
P<0.001,与模型组比较,
*
P<0.05,
**
P<0.01)
[0017]图3为异绿原酸C剂量依赖性的促进胆固醇外排。
[0018]图4为异绿原酸C剂量依赖性的促进胆固醇外排定量计算结果。(与模型组比较,
*
P<0.05,
**
P<0.01)
[0019]图5为异绿原酸C细胞毒性检测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1]实施例1:脂质堆积抑制活性测试
[0022](1)细胞培养
[0023]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使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在37℃,5%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进行常规维持培养和传代。
[0024](2)脂质堆积模型制备及化合物干预
[0025]收集对数期细胞,将细胞悬液浓度配成5
×
104个/mL,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中。于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24h后,设置对照组、模型组和不同浓度药物干预组。更换完全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将培养液换成含有50μg/mL的ox

LDL进行刺激,药物干预组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药物预先用DMSO溶解),继续培养24h后进行油红O染色。
[0026](3)活性测试方法
[0027]各实验组干预24h,PBS清洗细胞2次,4%多聚甲醛室温固定30min,吸弃固定液,PBS清洗3次后根据油红O染色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染色操作。染色结束后吸净染色液,用PBS洗两遍,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泡沫化情况及油脂分布情况。
[0028]将PBS吸干,每孔加入异丙醇50μL,在摇床上摇晃5min,萃取细胞内的脂质,最后于492nM处测定吸光值(OD值),吸光值越低,脂质含量越低,吸光值越高,脂质含量越高。
[0029](4)结果处理
[0030]按下面的公式计算细胞脂质堆积抑制率:
[0031][0032](5)实验结果:通过脂质堆积抑制实验,发现异绿原酸C对细胞脂质堆积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活性,在25μM浓度下抑制率可以达到90.52%,最低考察浓度0.78μM浓度下,抑制率达到27.23%。
[0033]异绿原酸C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脂质堆积的结果见图1和图2所示。
[0034]实施例2:胆固醇外排促进活性测试
[0035](1)细胞培养
[0036]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使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在37℃,5%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进行常规维持培养和传代。
[0037](2)胆固醇外排模型制备及化合物干预
[0038]收集对数期细胞,将细胞悬液浓度配成5
×
104个/mL,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中。于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异绿原酸C,或其药用盐或酸或酯在制备抗高脂血症药物中的应用,所述异绿原酸C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高脂血症药物为抑制脂质堆积和/或促进胆固醇外排的药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包括药学上可接受载体和/或赋形剂。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高脂血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玉兴黄丹娥姚楠蔡大可黄雪君赵自明甘海宁胡子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