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线的成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80570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触线的成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原材料线材装入开卷机;S2:原材料线材经矫直装置进行矫正拉直得到拉直线材;S3:拉直线材经辊拔模装置进行辊拔变形,得到预设规格的成品接触线;S4:卷取机卷取成品接触线。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辊拔方式形成大长度高强高导接触线,辊拔模具拉拔接触网线同变形量拉拔力降低了约2/3,大幅度降低了拉拔过程中的拉拔力,成型速度得到提高,提高了磨具寿命,且接触线表面质量得到提高,解决了高强度接触网线原拉拔模具因高强线坯变形抗力大使拉拔模寿命低,生产效率低,接触网线表面质量差的问题,满足高强高导接触网线的质量要求。满足高强高导接触网线的质量要求。满足高强高导接触网线的质量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触线的成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接触网线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接触线的成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列车高速运行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上方的一根接触线与受电弓滑动摩擦向列车输送动力电源,接触线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电力机车的运行安全被称为高铁的“生命线”。
[0003]随着电气化铁路的高速发展,对接触线材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强度、高导电率,高强度可以增加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高导电率可以节省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0004]目前使用的材料主要有铜银合金、铜锡合金、铜镁合金和铜铬锆合金等。其中,铜铬锆合金作为一种高强度、高导电、高软化温度的铜合金接触线材料,我国已于2017年将该材料接触线列入了国家铁道行业标准。这种时效强化型铜铬锆合金利用时效强化析出纳米级粒子来提高材料强度,并且保证了材料的强度,此类材料有突出的强度和导电率的匹配关系,但是此类合金存在变形加工过程中变形抗力大,生产控制困难、成本高、大批量生产质量不稳定等难点。
[0005]考虑产品性能和接触线材不应有焊接接头连续化生产的要求,采用传统固定拉拔模具极难适应铬锆铜合金的高强度,很容易被磨损,造成拉拔磨具寿命低,经常需要更换,无法连续生产出满足接触线生产长度要求的接触线,成本提高,生产率低,也使得拉拔接触线表面质量差,不够光滑,达不到标准要求;接触线的截面形状并不是完整的圆形,它带有悬吊沟槽和合金种类的识别沟槽,如图8,接触线上方的沟槽为合金种类的识别沟槽,在拉拔过程中要形成合金种类的识别沟槽,需要在拉拔模具上设置相应的凸起,铬锆铜合金的强度高,此凸起处很容易被磨损,造成拉拔模具使用寿命短;如果直接采用原有的辊压形式,使得拉拔接触线表面质量光滑达到要求,但是在辊轮与辊轮的接缝处很容易在接触线上形成一道小凸棱,达不到接触线的要求,若再采用打磨的方式,铬锆铜合金的强度高打磨费时费力生产效率低,接触线的质量也难以控制,因此开发一种省时、省力、能满足接触线表面质量要求的接触线的成型方法十分的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固定模拉拔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触线的成型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接触线的成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S1:将原材料线材装入开卷机;
[0009]S2:原材料线材经矫直装置进行矫正拉直得到拉直线材;
[0010]S3:拉直线材经辊拔模装置进行辊拔变形,得到预设规格的成品接触线;
[0011]S4:卷取机卷取成品接触线。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采用辊拔方式形成大长度高强高导接触线,辊拔模具拉拔接触网线同变形量拉拔
力降低了约2/3,大幅度降低了拉拔过程中的拉拔力,拉拔速度得到提高,提高了模具寿命,由固定模的每套模具生产接触网线3~10吨,提高到300吨以上,且接触线表面质量得到提高,解决了高强度接触网线原拉拔模具因高强线坯变形抗力大使拉拔模寿命低,生产效率低,接触网线表面质量差的问题,满足高强高导接触网线的质量要求。
[0014]本技术方案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5]进一步,所述S3中辊拔模装置包括框架及设于所述框架内的至少1组辊拔模具,所述框架上设有进料导孔和出料导孔。
[0016]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特征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7]将至少1组辊拔模具构成一个辊拔模装置更有利于提高接触线在进行辊拔成型的精确度,辊拔模具框架上设有进料导孔和出料导孔一方面有利于接触线的进出,另一方面调整接触线在辊拔成型过程中接触线的方向,不跑偏,有利于接触线精度的提高。
[0018]进一步,所述辊拔模具包括第一辊轮、第二辊轮及第三辊轮,所述第一辊轮、第二辊轮及第三辊轮的曲面辊面组成封闭孔型,所述封闭孔型的形状与所述接触线的横截面形状相适配;所述相邻辊轮之间形成第一接缝、第二接缝及第三接缝。
[0019]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特征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0]采用三个辊轮更有利于接触线的成型比两个辊轮更为稳定省力;曲面辊面组成封闭孔型的形状与所述接触线的横截面形状相适配,形成接触线所要要求的形状。
[0021]进一步,所述辊拔模装置包括从前至后顺次设置的多组辊拔模具,所述相邻辊拔模具的封闭孔型直径从前至后一次缩减;相邻所述辊拔模具的接缝与所述封闭孔型的交点位置不同。
[0022]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特征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3]靠近原材料线材的前滚轮至后顺次设置的多组辊拔模具的封闭孔型直径依次缩减,使线材分阶段成型,避免一次到位导致应力过大形成缺陷,更为省力,;再加上相邻所述辊拔模具的接缝与所述封闭孔型的交点位置不同,这样使得前一道次辊拔模具使线材上形成微小的凸棱,通过下一道次辊拔模具时被压平,经过多道次的辊拔后,使得接触面的质量满足国标的相关要求。
[0024]进一步,所述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三辊轮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辊轮或第二辊轮的轴线相垂直;或相邻辊轮之间互成120度夹角。
[0025]进一步,所述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三辊轮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辊轮或第二辊轮的轴线相垂直;还包括支撑辊轮,所述支撑辊轮的外圆与所述第一辊轮或第二辊轮的侧面相接触。
[0026]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特征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7]支撑辊轮的设置一是增加了辊拔的力度,二是在曲面的拼接处,支撑辊轮垂直支撑,防止两辊轮的微涨变形,也减小所形成凸棱的大小,提高接触线的成型的精确度。
[0028]进一步,所述前部或后部辊拔模具的第一接缝、第二接缝及第三接缝依次设于所述封闭孔型的下部、左上侧及右上侧;所述后部或前部辊拔模具的第一接缝、第二接缝及第三接缝依次设于所述封闭孔型的上部、左侧及右侧。
[0029]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特征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30]接缝这样设置使后面一道次辊轮曲面力度有利于使前一道次辊拔模具在线材上
留下的微小的凸棱消失。
[0031]进一步,所述辊拔模装置包括从前至后顺次设置的3个辊拔模具,相邻所述辊拔模具的接缝与所述封闭孔型的交点位置交替变化。
[0032]此处的相邻辊拔模具的接缝与所述封闭孔型的交点位置交替变化是指,如果第一道次的辊拔模具的第一接缝、第二接缝及第三接缝依次设于所述封闭孔型的下部、左上侧及右上侧,则第二道次的辊拔模具的第一接缝、第二接缝及第三接缝依次设于所述封闭孔型的上部、左侧及右侧,第三道次的辊拔模具的位置与第一道次的相同;如果第一道次的辊拔模具的第一接缝、第二接缝及第三接缝依次设于所述封闭孔型的上部、左侧及右侧,则第二道次的辊拔模具的第一接缝、第二接缝及第三接缝依次设于所述封闭孔型的下部、左上侧及右上侧,第三道次的辊拔模具的位置与第一道次的相同。
[0033]进一步,所述辊拔模装置设有1

3组。
[0034]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线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将原材料线材装入开卷机;S2:原材料线材经矫直装置进行矫正拉直得到拉直线材;S3:拉直线材经辊拔模装置进行辊拔变形,得到预设规格的成品接触线;S4:卷取机卷取成品接触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线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辊拔模装置包括框架及设于所述框架内的至少1组辊拔模具,所述框架上设有进料导孔和出料导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线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辊拔模具包括第一辊轮、第二辊轮及第三辊轮,所述第一辊轮、第二辊轮及第三辊轮的曲面辊面组成封闭孔型,所述封闭孔型的形状与所述接触线的横截面形状相适配;相邻辊轮之间形成第一接缝、第二接缝及第三接缝。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线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辊拔模装置包括从前至后顺次设置的多组辊拔模具,相邻所述辊拔模具的封闭孔型直径从前至后依次缩减;相邻所述辊拔模具的接缝与所述封闭孔型的交点位置不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线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风德赵国帅武同伟林才王肇飞赵景山王龙肖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万隆真空冶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