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红亮专利>正文

一种双向健腹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9910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健腹轮,包括:中心轴;滚轮;第一驱动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复位件,第一壳体,及第一联动件,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卡槽;第二驱动组件,至少包括第二复位件,第二壳体,及第二联动件,第二壳体上设有第二卡槽;限位盘,位于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之间,两侧分别设有螺旋延伸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第一联动件一端位于第一卡槽内,另一端伸入第一限位槽;第二联动件一端位于第二卡槽内,另一端伸入第二限位槽;当滚轮滚动,第一联动件在第一限位槽内活动,可带动第二复位件发生形变;第二复位件复位,带动滚轮反向滚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巧妙,滚轮在前后两个方向都具有复位的驱动力,使用更加灵活。使用更加灵活。使用更加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健腹轮


[0001]本技术属于健身器材
,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向健腹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人体最容易形成脂肪堆积的是腹部,因此,瘦腹运动广受欢迎。健腹轮是用于锻炼腹部肌肉的小型器材,因其体积小,锻炼空间不受限制而深受健身爱好者的喜爱。目前市场上的健腹轮大部分只能单向滚动,朝远离人体的方向滚动时,其内部的复位件会产生形变,该形变可以拉动滚轮朝反向滚动,即朝靠近人体的方向滚动。但是当健腹轮朝靠近人体的方向滚动时,复位件不会产生形变,因此,在使用的时候要先选择方向,给使用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以提供双向滚动的回复力,使用效果更好,结构简单的双向健腹轮。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向健腹轮,包括:
[0005]中心轴;
[0006]滚轮;
[0007]第一驱动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复位件,第一壳体,及第一联动件,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一卡槽;
[0008]第二驱动组件,至少包括第二复位件,第二壳体,及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二卡槽;
[0009]限位盘,位于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之间,两侧分别设有螺旋延伸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
[0010]所述第一联动件一端位于第一卡槽内,另一端伸入第一限位槽;
[0011]所述第二联动件一端位于第二卡槽内,另一端伸入第二限位槽;
[0012]当滚轮滚动,第一联动件在第一限位槽内活动,可带动第二复位件发生形变;
[0013]第二复位件复位,带动滚轮反向滚动;
[0014]带动第一壳体反向转动,第一壳体带动第一联动件在第一限位槽内旋转至初始位置。
[0015]本技术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的相互配合作用,当第一驱动组件的第一复位件和第一壳体一起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复位件产生形变,该形变可以带动滚轮反向转动,同样的,第二复位件复位时可以带动第一复位件产生形变,该形变可以带动滚轮滚动复位,从而滚轮在前后两个方向都具有复位的驱动力,使用更加灵活;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均与限位盘配合,结构简化,整体体积相对较小。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套设于中心轴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一套筒止转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一端与第一套筒相连、另一端与第一壳体相连;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套设于中心轴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二套筒止转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一端与第二套筒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壳体相连。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的装配结构简单有效。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共用底面,且两者的螺旋方向相反。
[0018]进一步的,所述中心轴两侧连接有把手,其包括与中心轴可拆卸相连的连接轴,及与连接轴相连的手持部。把手为可拆结构,方便将两侧的把手拆卸后进行运输,拆装后占用空间小,节约运输成本。
[001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轴内设有弹性件,该弹性件上形成可穿出连接轴侧壁的卡扣,所述中心轴上形成供卡扣穿出的开孔。
[0020]进一步的,所述滚轮上设有用于感应其滚动圈数的计数器。计数器的设置便于直观看见锻炼时滚轮转动的圈数,以便于统计运动量。
[002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联动件为柱形结构,其外径与第一限位槽的宽度大致相等。第一联动件被第一限位槽和第一卡槽限位,装配结构简单、稳固,不会产生偏移,配合结构稳定。
[002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为卷簧。卷簧的设计便于滚轮的滚动复位,不会随意绕卷,组装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
[0023]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盘的中心设有延伸部和端盖,该延伸部的内壁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止转槽,所述中心轴外壁形成可与止转槽配合的止转凸起;所述端盖设有可伸入止转槽后与止转凸起相抵的凸棱。
[002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巧妙,通过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和限位盘的相互配合作用,当第一驱动组件的第一复位件和第一壳体一起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复位件产生形变,该形变可以带动滚轮反向转动,同样的,第二复位件复位时可以带动第一复位件产生形变,该形变可以带动滚轮滚动复位,从而滚轮在前后两个方向都具有复位的驱动力,使用更加灵活;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均与限位盘配合,结构简化,整体体积相对较小;把手为可拆结构,便于运输。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26]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立体图。
[0027]图3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一。
[0028]图4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二。
[0029]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驱动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技术的限位盘和第一联动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0031]图7为本技术的连接轴内弹性件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
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如图1

7所示,一种双向健腹轮,其包括中心轴1,滚轮2,位于滚轮2内的第一驱动组件3和第二驱动组件4,及套设在中心轴1外、位于第一驱动组件3和第二驱动组件4之间的限位盘5。
[0034]第一驱动组件3包括套设在中心轴1上的第一套筒34,与第一套筒34止转配合连接的第一壳体32,一端与第一套筒3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壳体32固定连接的第一复位件31,及第一联动件33,在第一壳体32上设有沿着径向延伸的第一卡槽321,第一复位件31为卷簧。第二驱动组件4包括套设在中心轴1上的第二套筒44,与第二套筒44止转配合连接的第二壳体42,一端与第二套筒4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壳体42固定连接的第二复位件41,及第二联动件43,在第二壳体42上设有沿着径向延伸的第二卡槽421。第二复位件41为卷簧,而且其卷曲的方向与第一复位件31的卷曲方向相同,即如果从第一驱动组件3所在方向看第一复位件31为顺时针卷曲时,那么从第二驱动组件4所在方向看第二复位件41,则其也为顺时针卷曲。
[0035]限位盘5朝向第一驱动组件3和第二驱动组件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螺旋延伸的第一限位槽51和第二限位槽52。具体的,第一限位槽51和第二限位槽52共用一个底面,在底面的两侧分别垂直设置有螺旋延伸的侧壁,从而形成所述的第一限位槽51和第二限位槽52。而且第一限位槽51和第二限位槽52的螺旋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健腹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轴(1);滚轮(2);第一驱动组件(3),至少包括第一复位件(31),第一壳体(32),及第一联动件(33),所述第一壳体(32)上设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一卡槽(321);第二驱动组件(4),至少包括第二复位件(41),第二壳体(42),及第二联动件(43),所述第二壳体(42)上设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二卡槽(421);限位盘(5),位于第一驱动组件(3)和第二驱动组件(4)之间,两侧分别设有螺旋延伸的第一限位槽(51)和第二限位槽(52);所述第一联动件(33)一端位于第一卡槽(321)内,另一端伸入第一限位槽(51);所述第二联动件(43)一端位于第二卡槽(421)内,另一端伸入第二限位槽(52);当滚轮(2)滚动,第一联动件(33)在第一限位槽(51)内活动,可带动第二复位件(41)发生形变;第二复位件(41)复位,带动滚轮(2)反向滚动;带动第一壳体(32)反向转动,第一壳体(32)带动第一联动件(33)在第一限位槽(51)内旋转至初始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健腹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3),还包括套设于中心轴(1)的第一套筒(34),所述第一壳体(32)与第一套筒(34)止转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复位件(31)的一端与第一套筒(34)相连、另一端与第一壳体(32)相连;所述第二驱动组件(4),还包括套设于中心轴(1)的第二套筒(44),所述第二壳体(42)与第二套筒(44)止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红亮
申请(专利权)人:张红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