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注桩桩孔施工过程中塌孔处置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76281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灌注桩桩孔施工过程中塌孔处置装置及方法,包括行走车,行走车安装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的外壳与外管的顶端固定,驱动机构的驱动部分与内杆连接,外管同轴套在内杆外周并与内杆滑动连接,内杆通过传动机构与推板连接,传动机构包括固定在外管底端的水平管,水平管内滑动连接水平杆,水平杆一端与第一连杆一端铰接,第一连杆另一端与内杆铰接,水平杆另一端与推板顶端铰接,推板还与第二连杆一端铰接,第二连杆另一端与内杆铰接,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处置装置处置效果好,施工速度快。施工速度快。施工速度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灌注桩桩孔施工过程中塌孔处置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工程施工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灌注桩桩孔施工过程中塌孔处置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大直径桩基易发生塌孔问题,特别是在局部有不良地质发育的地区。一般采用泥浆护壁或长钢套筒等方法来预防塌孔,但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旦发生较严重的塌孔现象,需要在桩孔内进行一定深度的回填处理,待稳定后重新钻孔。回填处理方式有多种,有时需要采用低标号混凝土进行回填,但存在施工周期较长,浪费材料的情况。一种运用于塌孔地层的高压冲击喷浆钻机及施工方法,公开号CN105156017A公开了采用冲击锤挤压塌孔处的土体,将土体挤压到桩孔侧壁的技术,专利技术人发现采用此种方式对土体进行锤击,利用轴向变型对侧向进行挤压,这种挤压对密实度提高效果一般,而且冲击力过大时容易使桩孔孔壁产生裂缝。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灌注桩桩孔施工过程中塌孔处置装置,处置效率高,缩短了施工周期。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灌注桩桩孔施工过程中塌孔处置装置,包括行走车,行走车安装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的外壳与外管的顶端固定,驱动机构的驱动部分与内杆连接,外管同轴套在内杆外周并与内杆滑动连接,内杆通过传动机构与推板连接,传动机构包括固定在外管底端的水平管,水平管内滑动连接水平杆,水平杆一端与第一连杆一端铰接,第一连杆另一端与内杆铰接,水平杆另一端与推板顶端铰接,推板还与第二连杆一端铰接,第二连杆另一端与内杆铰接。
[0006]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第一中间轴一端铰接,第一中间轴另一端穿过外管并与内杆铰接,相应的,所述外管设置有用于第一中间轴穿过的第一长条孔。
[0007]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中间轴的一端铰接,第二中间轴的另一端穿过水平管并与水平杆的一端铰接,相应的,所述水平管上设置有用于第二中间轴穿过的第二长条孔。
[0008]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与推板铰接,另一端与第三中间轴铰接,第三中间轴与内杆固定连接。
[0009]可选的,所述推板采用平板或弧形板。
[0010]可选的,所述内杆顶端与驱动部件连接,底端设置有锥尖结构。
[0011]可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及推板设置多个,多个传动机构及推板沿圆周均匀分布。
[0012]可选的,所述驱动部件包括固定在外壳内部的驱动元件,驱动元件的输出轴与第三连杆的一端固定,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的一端铰接,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与第四
中间轴的一端铰接,第四中间轴的另一端伸入外管内部并与内杆铰接,相应的,外管设有用于第四中间轴穿过的第三长条孔。
[0013]可选的,所述升降机构采用卷扬升降机构。
[0014]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灌注桩桩孔施工过程中塌孔处置装置的工作方法,升降机构带动驱动机构升降至设定高度,驱动机构的驱动部件带动内杆运动,内杆通过第一连杆、水平杆及第二连杆带动推板运动,推板将塌孔产生的土体向桩孔侧壁的方向推动,将土体压紧在桩孔的侧壁上。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1.本专利技术的处置装置,利用内杆相对于外管的运动,即可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推板运动,进而利用推板将塌落产生的土体推至桩孔的侧壁,并压紧在桩孔的侧壁上,能够在成孔过程中出现塌孔后立刻对塌孔进行处置,与传统的处置方法相比,无需对桩孔的土体施加竖向的冲击力,避免了桩孔的孔壁产生开裂现象,而且对土体施加推力,使得土体的密实度更好,加固效果更好,而且省去了回填重新钻孔工序,缩短了施工周期。
[0017]2.本专利技术的处置装置,传动机构及推板设置多个,能够实现不同方位塌孔的处置,无需行走车移动,使用方便快捷,缩短了处置的施工周期。
[0018]3.本专利技术的处置装置,内杆端部设置有锥尖结构,方便内杆插入土体中,进而使得土体不会妨碍内杆的竖向运动,进而保证了推板的运动幅度,以便于推板对土体施加作用力。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工作过程示意图;
[0023]其中,1.行走车,2.卷筒,3.起吊绳,4.滑轮,5.起吊臂,6.外壳,7.外管,8.内杆,9.第三连杆,10.第四连杆,11.第四中间轴,12.推板,13.水平管,14.水平杆,15.第一连杆,16.第一中间轴,17.第二中间轴,18.第二连杆,19.第三中间轴,20.锥尖结构,21.辅助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实施例1
[002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灌注桩桩孔施工过程中塌孔处置装置,如图1

图2所示,包括行走车1,所述行走车1上安装有升降机构,所述行走车1采用现有的车辆即可,升降机构采用卷扬升降机构,包括卷筒2,卷筒2与电机连接,电机能够带动卷筒2转动,所述卷筒2上缠绕有起吊绳3,起吊绳3绕过滑轮4后其活动端与驱动机构连接,能够带动驱动机构做升降运动,所述滑轮4与起吊臂5的一端转动连接,起吊臂5的另一端固定在行走车1上。
[0026]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吊车,吊车既作为行走机构,又作为升降机构,吊装的吊环与起吊绳连接,起吊绳与驱动机构连接。
[0027]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外壳6,所述外壳6顶部设有吊环,外壳6通过吊环与升降机构的起吊绳3连接,所述外壳6内部安装有驱动部件。
[0028]所述外壳6的底端与外管7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外管7内同轴设置有内杆8,内杆8与外管7滑动连接,内杆8能够沿外管7和自身的轴线方向运动,所述驱动部件与内杆8连接,能够带动内杆8沿外管7和自身轴线方向的运动。
[0029]所述驱动部件包括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采用驱动电机或液压马达或舵机等能够输出转动运动的设备,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元件采用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外壳6内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伸出至外壳6外部并与第三连杆9的一端固定,第三连杆9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10的一端铰接,第四连杆10的另一端与第四中间轴11的一端铰接,第四中间轴11的另一端伸入至外管7内部并与内杆8铰接,相应的,所述外管7上开设有用于第四中间轴11穿过的第三长条孔,第三长条孔的长轴线沿外管7的轴线设置,使得第四中间轴11能够沿外管7的轴线方向运动。
[0030]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能够带动第三连杆9转动,第三连杆9通过第四连杆10和第四中间轴11带动内杆8沿外管7的轴线方向运动。
[003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件采用直线驱动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注桩桩孔施工过程中塌孔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车,行走车安装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的外壳与外管的顶端固定,驱动机构的驱动部分与内杆连接,外管同轴套在内杆外周并与内杆滑动连接,内杆通过传动机构与推板连接,传动机构包括固定在外管底端的水平管,水平管内滑动连接水平杆,水平杆一端与第一连杆一端铰接,第一连杆另一端与内杆铰接,水平杆另一端与推板顶端铰接,推板还与第二连杆一端铰接,第二连杆另一端与内杆铰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注桩桩孔施工过程中塌孔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第一中间轴一端铰接,第一中间轴另一端穿过外管并与内杆铰接,相应的,所述外管设置有用于第一中间轴穿过的第一长条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注桩桩孔施工过程中塌孔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中间轴的一端铰接,第二中间轴的另一端穿过水平管并与水平杆的一端铰接,相应的,所述水平管上设置有用于第二中间轴穿过的第二长条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注桩桩孔施工过程中塌孔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与推板铰接,另一端与第三中间轴铰接,第三中间轴与内杆固定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注桩桩孔施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文马正李军郑明万王平张未林孙昌会尹清嵩李振振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