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759584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包括钻井泵、高架槽结构、液气分离装置、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钻井泵与钻井液存储池连通;高架槽结构与钻井泵连通,高架槽结构的第二钻井液出口与钻井液存储池连通;液气分离装置的第一钻井液入口与高架槽结构的第四钻井液出口连通;第一管道的第一端与液气分离装置连通,第一管道的第二端形成第一钻井液出口,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计,第一钻井液出口与钻井液存储池连通;第二管道的第一端与液气分离装置连通,第二管道的第二端形成气体出口,且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流量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流量监测方式不合理,无法保证流量计的监测可靠性,存在钻井安全隐患的问题。患的问题。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石油天然气钻井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液气分离装置的上游进行钻井液的流量监测,但是,上述流量监测方式中存在液体和气体,无法保证流量计的监测可靠性,存在钻井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流量监测方式不合理,无法保证流量计的监测可靠性,存在钻井安全隐患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包括钻井泵、高架槽结构、液气分离装置、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其中,钻井泵的入口与钻井液存储池连通;高架槽结构与钻井泵的出口连通,高架槽结构的第二钻井液出口与钻井液存储池连通,以形成第一钻井液循环管路;液气分离装置的第一钻井液入口与高架槽结构的第四钻井液出口连通;第一管道的第一端与液气分离装置连通,第一管道的第二端形成液气分离装置的第一钻井液出口,且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计,第一钻井液出口与钻井液存储池连通,以形成第二钻井液循环管路;第二管道的第一端与液气分离装置连通,第二管道的第二端形成液气分离装置的气体出口,且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流量计,气体出口与气体消耗装置连通,以在气体消耗装置中消耗由气体出口流出的气体。
[0005]进一步地,高架槽结构包括防喷组件,防喷组件具有连通钻井泵的出口与第二钻井液出口的第一工作位置,以及防喷组件具有连通钻井泵的出口与第四钻井液出口的第二工作位置。
[0006]进一步地,高架槽结构与液气分离装置并联设置。
[0007]进一步地,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还包括第三管道,第三管道的第一端与液气分离装置连通,第三管道的第二端形成第一钻井液入口;其中,第三管道的第一端与液气分离装置的连通位置高于第一管道的第一端与液气分离装置的连通位置,第二管道的第一端与液气分离装置的连通位置位于液气分离装置的顶部。
[0008]进一步地,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还包括第四管道,第四管道的第一端与高架槽结构连通,第四管道的第二端形成第二钻井液出口,第四管道上设置有第三流量计。
[0009]进一步地,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还包括灌浆泵,灌浆泵的第一端与钻井液存储池连通,灌浆泵的第二端与高架槽结构的第三钻井液入口连通。
[0010]进一步地,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还包括第五管道,第五管道的第一端与灌浆泵连通,第五管道的第二端形成第三钻井液出口,第三钻井液出口与第三钻井液入口连通,第五管道上设置有第四流量计。
[0011]进一步地,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还包括第六管道,第六管道的第一端与钻
井泵连通,第六管道的第二端与钻井液存储池连通,第六管道上设置有第五流量计。
[0012]进一步地,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还包括信号传输模块,信号传输模块包括信号发射元件和信号接收元件,其中,信号发射元件用于将各流量计的流量信息发射给信号接收元件,信号接收元件接收流量信息,并将流量信息传送至显示器,显示器用于将流量信息以图形的方式显示。
[0013]进一步地,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还包括司钻房和存储器,其中,司钻房内设置有显示器;存储器设置在司钻房内,且存储器用于存储流量信息,以根据流量信息判断溢流或漏失。
[0014]进一步地,信号传输模块还包括信号传输线,信号传输线的第一端与信号发射元件电性连接,信号传输线的第二端与信号接收元件电性连接,信号传输线为FF总线。
[0015]进一步地,第一流量计为液体流量计,第二流量计为气体流量计。
[0016]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与液气分离装置连通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上分别设置第一流量计和第二流量计,其中,第一流量计用于监测第一钻井液出口的出口流量,同时,第二流量计用于监测气体出口的出口流量,这样,经过液气分离装置将液体与气体分离后再各自进行流量监测,确保第一流量计和第二流量计的监测精准性,从而达到准确判断溢流或者漏失现象的目的,进而保证钻井安全。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钻井泵和司钻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液气分离装置和司钻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高架槽结构和司钻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灌浆泵和司钻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3]10、钻井泵;20、液气分离装置;21、第一钻井液入口;22、第一钻井液出口;23、气体出口;30、第一管道;31、第一流量计;40、第二管道;41、第二流量计;50、第三管道;60、高架槽结构;62、第二钻井液出口;63、第三钻井液入口;70、第四管道;71、第三流量计;80、灌浆泵;90、第五管道;91、第三钻井液出口;92、第四流量计;100、第六管道;110、第五流量计;120、司钻房;130、信号传输线;140、安全阀;150、压力表;160、环形防喷器;170、闸板防喷器;180、钻井四通;181、第四钻井液出口;182、第二钻井液入口;190、防喷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
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流量监测方式不合理,无法保证流量计的监测可靠性,存在钻井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
[0026]如图1和图2所示,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包括钻井泵10、高架槽结构60、液气分离装置20、第一管道30和第二管道40,其中,钻井泵10的入口与钻井液存储池连通;高架槽结构60与钻井泵10的出口连通,高架槽结构60的第二钻井液出口62与钻井液存储池连通,以形成第一钻井液循环管路;液气分离装置20的第一钻井液入口21与高架槽结构60的第四钻井液出口181连通;第一管道30的第一端与液气分离装置20连通,第一管道30的第二端形成液气分离装置20的第一钻井液出口22,且第一管道30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计31,第一钻井液出口22与钻井液存储池连通,以形成第二钻井液循环管路;第二管道40的第一端与液气分离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钻井泵(10),所述钻井泵(10)的入口与钻井液存储池连通;高架槽结构(60),所述高架槽结构(60)与所述钻井泵(10)的出口连通,所述高架槽结构(60)的第二钻井液出口(62)与所述钻井液存储池连通,以形成第一钻井液循环管路;液气分离装置(20),所述液气分离装置(20)的第一钻井液入口(21)与所述高架槽结构(60)的第四钻井液出口(181)连通;第一管道(30),所述第一管道(30)的第一端与所述液气分离装置(20)连通,所述第一管道(30)的第二端形成所述液气分离装置(20)的第一钻井液出口(22),且所述第一管道(30)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计(31),所述第一钻井液出口(22)与所述钻井液存储池连通,以形成第二钻井液循环管路;第二管道(40),所述第二管道(40)的第一端与所述液气分离装置(20)连通,所述第二管道(40)的第二端形成所述液气分离装置(20)的气体出口(23),且所述第二管道(40)上设置有第二流量计(41),所述气体出口(23)与气体消耗装置连通,以在所述气体消耗装置中消耗由所述气体出口(23)流出的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架槽结构(60)包括防喷组件(190),所述防喷组件(190)具有连通所述钻井泵(10)的出口与所述第二钻井液出口(62)的第一工作位置,以及所述防喷组件(190)具有连通所述钻井泵(10)的出口与所述第四钻井液出口(181)的第二工作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架槽结构(60)与所述液气分离装置(20)并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还包括:第三管道(50),所述第三管道(50)的第一端与所述液气分离装置(20)连通,所述第三管道(50)的第二端形成所述第一钻井液入口(21);其中,所述第三管道(50)的第一端与所述液气分离装置(20)的连通位置高于所述第一管道(30)的第一端与所述液气分离装置(20)的连通位置,所述第二管道(40)的第一端与所述液气分离装置(20)的连通位置位于所述液气分离装置(20)的顶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钻井用智能微流量监测系统还包括:第四管道(70),所述第四管道(70)的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鑫郭庆丰赵莉萍蔡骁张景田梁磊门明磊王国伟李鹏飞屈宪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