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电致塑性和冲击式的筒体加强筋的成形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筒体加工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电致塑性和冲击式的筒体加强筋的成形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带有加强筋的大型薄壁筒体为运载火箭燃料箱、发动机壳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此类零件具有直径大、壁厚薄、加工精度和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制造难度极大,为典型的航天工业卡脖子技术。
[0003]目前,国内外仅有两种有效的方法加工此类零件,“滚弯成形+化学铣削+焊接”或“高速数控铣削+等距压弯成形+焊接”的工艺路线,两种工艺均存在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质量难以保证、成本高、材料和能量浪费严重等不足。如整体轧制、旋压的加工方式,存在模具复杂、成本高、设备复杂及吨位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加工钛合金筒体时更加突出,严重制约了钛合金这类强度高、质量轻但是常温塑性差的难加工材料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基于电致塑性和冲击式的筒体加强筋的成形工艺。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致塑性和冲击式的筒体加强筋的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筒体坯料(6)套设在内模筒(3)外围,将筒体坯料(6)的下端固定于底板(1)上;将环套(5)大开口端向下,套在筒体坯料(6)外围;将冲头(4)移至环套(5)的上端面上方;将外电极(8)设在冲头(4)斜下方且与筒体坯料(6)外表面接触,内电极(9)设在冲头(4)斜上方且与内模(3)内表面接触;(2)在内电极(9)和外电极(8)之间通高频电流,使两者之间的筒体坯料(6)产生电致塑性;(3)使冲头(4)向下冲击环套(5),底板(1)和内模筒(3)进行自转和向上移动,持续以上动作,直至环套(5)到达筒体坯料(6)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致塑性和冲击式的筒体加强筋的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1)还包括:将挡板(2)设在环套(5)的上端面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致塑性和冲击式的筒体加强筋的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2)为1个或多个。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致塑性和冲击式的筒体加强筋的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2)与冲头(4)在周向对称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致塑性和冲击式的筒体加强筋的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套(5)内表面呈锥形,下端开口大、上端开口小;环套(5)的最小内径小于筒体坯料(6)的外径,环套(5)的最大内径大于筒体坯料(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成成,孟德安,董源哲,汪学斌,黄浩,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