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管螺旋桨桨后涡轮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74417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管螺旋桨桨后涡轮发电装置,包括导管,所述导管内部设置有螺旋桨和涡轮发电装置,螺旋桨固定在导管内侧前端,涡轮发电装置包括发电机定子和发电机转子,发电机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定子线圈,定子铁芯固定于导管后端内侧,定子线圈缠绕在定子铁芯上,发电机转子安装在定子铁芯内测,发电机转子包括转子滑道板、涡轮转子、涡轮叶片和永磁体槽,转子滑道板与导管滑道槽滑动连接,导管滑道槽固定在导管上,涡轮转子安装在转子滑道板内侧,涡轮叶片安装在涡轮转子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比传统能量二次回收装置而言,更是具有布置灵活、应用场景更广泛的优势。应用场景更广泛的优势。应用场景更广泛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管螺旋桨桨后涡轮发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船舶绿色节能
,具体为一种导管螺旋桨桨后涡轮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2011年7月,国际海事组织(IMO)在英国伦敦第62届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会议上,通过了《国际防止船舶造成环境污染约》有关船舶能效规则的修正案,确立了“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和“船舶能效管理计划”(SEEMP)两项船舶能效标准,该项规则适用于2013年1月1日及以后安放龙骨的400总吨及以上国际航行船舶。而水运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运输方式,随着世界各地越来越紧密的交流往来和更加频繁的货物贸易及运输,我们加大了对大型船舶的需求。由此可见,船舶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造船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与大型船舶相关的节能问题也将成为一大热点。
[0003]螺旋桨在工作过程中会有15%~30%的能量以周向运动的形式向后传播,为了节约能源,国内外有很多致力于二次利用能量的项目,例如桨后自由叶轮,能量回收涡轮等,但是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有其局限性:它们的应用场合比较有限,只能安装在由舵驱动转向的船的桨叶后;且他们的布置位置比较单一,不能确保适合绝大多数的船只。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附加回收发电装置对船体航行的阻碍作用,提高节能效率一种导管螺旋桨桨后涡轮发电装置。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导管螺旋桨桨后涡轮发电装置,包括导管1,所述导管1内部设置有螺旋桨2和涡轮发电装置,螺旋桨2固定在导管1内侧前端,涡轮发电装置包括发电机定子和发电机转子,发电机定子包括定子铁芯6和定子线圈7,定子铁芯6均匀固定于导管1后端内侧,定子线圈7缠绕在定子铁芯6上,发电机转子安装在定子铁芯6内侧,发电机转子包括转子滑道板8、涡轮转子4、涡轮叶片3和永磁体槽5,转子滑道板8与导管滑道槽9滑动连接,导管滑道槽9固定在导管1上,涡轮转子4安装在转子滑道板8内侧,涡轮叶片3安装在涡轮转子4上。
[0007]本技术还包括这样一些结构特征:
[0008]1.所述定子线圈7、涡轮转子4两端均设置有密封圈。
[0009]2.所述涡轮转子4与涡轮叶片3通过桨叶安装基座固定。
[0010]3.所述永磁体槽5安装在转子滑道板8外侧。
[0011]4.所述永磁体槽5内安装有永磁体。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技术利用桨后尾流发电,不需要额外的固定装置,占据空间很小。
[0014]通过应用特殊的环驱式发电装置,不需要延长螺旋桨轴系,不需要固定部件,涡轮叶片轴向面积小,对船体航行的阻碍作用较小,敞水效率只下降了0.34%。对涡轮布置进行
优化设计,选取最佳涡轮位置和叶片参数,提升了尾流能量的回收效率,实现能量二次利用,总节能4.61%。
[0015]桨后自由旋转叶轮(Grim轮)虽然不需要复杂的传送装置,但其对船舰船尾的空间要求比较大,且需要对桨轴和轴承采取额外措施,生产安装难度较大;而本项目直接依托于导管桨的导管,不需要额外的固定装置,且不占据过多的船尾空间。
[0016]基于舵结构的尾流回收装置只能加装在船尾桨后的舵上,布置方式受到局限;而本设备直接加装于导管桨后,可以随螺旋桨的位置不同而加装于不同位置,如吊舱推进、槽道推进装置等的不同位置,布置方式多样化,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中船用导管桨环驱式尾流能发电装置结构的立体图;
[0018]图2是本技术中中船用导管桨环驱式尾流能发电装置结构的剖面图;
[0019]图3是本技术中船用导管桨环驱式尾流能发电装置轮缘发电机的剖面图;
[0020]图4是本技术中船用导管桨环驱式尾流能发电装置导管与转子间滑轨连接结构图;
[0021]图5是本技术中船用导管桨环驱式尾流能发电装置定子结构图;
[0022]图6本技术中船用导管桨环驱式尾流能发电装置桨后涡轮结构图;
[0023]图7是本技术中船用导管桨环驱式尾流能发电装置桨后涡轮的叶片侧视图;
[0024]图8是本技术中船用导管桨环驱式尾流能发电装置桨后涡轮的叶片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6]参照图1

图8所示包括导管1,导管1内沿导管轴向依次布置有两个的轮转组件,主要结构由螺旋桨2,导管1,涡轮发电装置组成,其中,发电机部分主体由定子、转子、导管的后半部分构成。
[0027]发电机定子由定子铁芯6和定子线圈7构成,定子铁芯6置于导管内侧,定子线圈7缠绕在定子铁芯6上,定子固定在导管1内壁上。
[0028]发电机转子由带有转子滑道板8的涡轮转子4,涡轮叶片3,永磁体槽5构成,发电机转子通过其上转子滑道板8和导管1上的导管滑道槽9形成环形滑道结构,实现与导管的配合,参考图4所示。
[0029]进一步地,涡轮叶片3安装在涡轮转子4上,永磁体槽5内固定有永磁体,随涡轮转子4转动。
[0030]进一步地,含永磁体的转子固定于转子环外侧,转子环内侧设置了桨叶安装基座,根据实际试验需求,可方便拆装或更换桨叶。
[0031]进一步地,定子线圈7、涡轮转子4两端都设置有密封圈,使推进器模型部分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
[0032]进一步地,涡轮转子4在导管中转动,通过前置螺旋桨旋转产生的尾旋流驱动轮缘发电机的涡轮叶片3,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可为船舶的正常运转提供额外的电能。
[0033]进一步地,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可得,前置螺旋桨与发电机叶轮距离为0.5倍涡轮叶
片直径。
[0034]进一步地,在船舶螺旋桨旋转推进过程中,通过前置螺旋桨旋转产生的尾旋流驱动轮缘发电机的涡轮叶片,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可为船舶的正常运转提供额外的电能。
[0035]图1给出了该系统装置的总体布置。该装置由螺旋桨2,导管1,涡轮转子4,涡轮叶片3等组成。螺旋桨尾流带动涡轮转子4转动,涡轮叶片3沿周向均匀分布并固定连接在转子涡轮中心,涡轮转动带动涡轮叶片转动进行发电。
[0036]图1给出了轮缘发电机的剖面图,图2为桨后涡轮结构图,图3为定子结构图,涡轮各个叶片3直接与涡轮转子外环相连,永磁体阵列位于外环上。磁体围绕涡轮的周向并且沿着涡轮转子外环大致均匀分布。线圈绕组采用三相对称星形接法,由多匝导线构成,即若干匝数的导线串联构成。有三个呈星形排列的绕组,每个绕组由许多内部结合的钢片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同时采用双层绕组的方式,每个槽内放置两个线圈边,且分为上下两层。既改善了电动机的电磁性能,又可节省材料,涡轮捕捉周向能量之后,带动发电机转子旋转发电,达到能量回收节能效果。
[0037]涡轮整体位于螺旋桨桨后,将轮缘发电机定子与导管固定,由转子连接涡轮叶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管螺旋桨桨后涡轮发电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导管(1),所述导管(1)内部设置有螺旋桨(2)和涡轮发电装置,螺旋桨(2)固定在导管(1)内侧前端,涡轮发电装置包括发电机定子和发电机转子,发电机定子包括定子铁芯(6)和定子线圈(7),定子铁芯(6)均匀固定于导管(1)后端内侧,定子线圈(7)缠绕在定子铁芯(6)上,发电机转子安装在定子铁芯(6)内侧,发电机转子包括转子滑道板(8)、涡轮转子(4)、涡轮叶片(3)和永磁体槽(5),转子滑道板(8)与导管滑道槽(9)滑动连接,导管滑道槽(9)固定在导管(1)上,涡轮转子(4)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桢吕鹏程高健乔陈启航赵心莹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