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安装旋梭机构的旋转座和缝纫机的下机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3397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安装旋梭机构的旋转座和缝纫机的下机头,所述旋转座构造有用于承接润滑油的收集台,且所述收集台的上方构造有容纳旋梭的工作空间,收集台构造有用于排放润滑油的漏油孔,且所述漏油孔构造于旋转座回转中心的位置处,漏油孔的下端用于连通引流管;本旋转座,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将漏油孔构造于旋转座回转中心的位置处,不仅可以有效收集和排放所泄漏的润滑油,而且可以有效保护下方的引流管,使得引流管转动顺畅,且可以防止引流管在转动的过程中被磨损,从而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安装旋梭机构的旋转座和缝纫机的下机头


[0001]本技术涉及缝纫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安装旋梭机构的旋转座和缝纫机的下机头。

技术介绍

[0002]缝纫机是常用的缝纫设备,通常可以利用一根或多根缝纫线,在缝料上形成一种或多种线迹,使一层或多层缝料交织或缝合起来;缝纫机的种类多样(例如,包括机头可360度旋转的电脑缝纫机(或称为360度旋转完美线迹缝纫机、电脑花样模板缝纫机)),但各种结构的缝纫机通常都包括上机头、及与所述上机头相互配合的下机头以及用于平放缝料的缝纫平台,其中,上机头是缝纫机的主要部分,通常由刺料、钩线、挑线、送料四个机构以及绕线、压料、落牙等辅助机构组成,上机头通常设置于缝纫平台的上方;所述下机头通常包括旋梭机构,且旋梭机构通常设置于缝纫平台的下方并对应所述上机头的位置处,旋梭机构与上机头相配合(具体与上机头的机针配合),以顺利的完成缝纫工作。
[0003]现有技术中,下机头通常包括旋转座(或称为旋转头)、第一电机、固定座、第二电机以及旋梭机构,所述第一电机和旋梭机构通常设置于所述旋转座,旋转座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固定座,且第一电机用于驱动旋梭机构中的旋梭轴及旋梭转动(旋梭安装于旋梭轴的一端),使得旋梭可以与机针的上下往复运动相配合,以便进行勾线并引导线形成线迹;第二电机通常固定于固定座,而固定座通常安装于缝纫机的机架,第二电机用于驱动旋转座相对于固定座转动,用于调节旋梭的方位,从而通过旋梭与机针的配合实现完美线迹。
[0004]由于机针上下往复运动一次,旋梭需转动两次,故旋梭通常具有较高的转速,尤其是在高速缝纫机中,旋梭的转速更高,因此需要对旋梭供油进行润滑以保证缝纫机良好的工作状态;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在旋转座上设置用于存储润滑油的油箱,并构造相应的供油油路,使得润滑油可以在旋梭旋转的过程中直接作用于旋梭,从而达到润滑旋梭的目的,但多余的润滑油通常会沿着旋梭向下泄漏(滴落),并形成漏油,因此,需要对所泄漏(或滴落)的润滑油进行引导和收集,以免污染旋转座、安装于旋转座的零部件、设置于旋转座下方的导导电滑环、固定座以及缝纫机的机架等;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专利CN 2020220029465中公开了一种可以有效收集和排放润滑油的下机头,通过在旋转座构造排放口,并在排放口的下端连接引流管,引流管穿过下方的导导电滑环后,与收集润滑油的收集器相连通,可以有效收集所泄漏的润滑油,但排放口的位置直接决定了引流管的安装位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现有排放口的位置设置不合理,导致引流管跟随旋转座转动的过程中,存在转动不顺畅、磨损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引流管的磨损非常严重、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缝纫机下机头中,排放口的位置设置不合理,导致用于引流和排放润滑油的引流管,存在转动不顺畅、磨损严重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紧
凑、设计合理的下机头,不仅可以有效收集和排放所泄漏的润滑油,而且可以有效保护引流管,使得引流管转动顺畅,且可以防止引流管在转动的过程中被磨损,主要构思为:
[0006]一种用于安装旋梭机构的旋转座,所述旋转座构造有用于承接润滑油的收集台,且所述收集台的上方构造有容纳旋梭的工作空间,所述收集台构造有用于排放润滑油的漏油孔,且所述漏油孔构造于旋转座回转中心的位置处,漏油孔的下端用于连通引流管。在本方案中,通过构造收集台,并在收集台的上方构造容纳旋梭的工作空间,使得旋梭可以正好被安装于收集台的上方的工作空间中,并在该工作空间中运行,而从旋梭泄漏的润滑油正好可以滴落在下方的收集台,此时,收集台起到承接润滑油的作用,防止润滑油继续向下泄漏,解决对所泄漏润滑油进行拦截的问题;通过在收集台构造漏油孔,并可以在漏油孔的下端连接引流管,使得收集台所收集的润滑油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漏油孔向下流动到引流管内,以便沿着引流管流动到指定的位置处,解决将收集润滑油并将所收集的润滑油引流到指定位置处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本方案中,漏油孔构造于旋转座回转中心的位置处,由于漏油孔的位置决定了引流管的位置,使得连接于漏油孔下端的引流管也正好位于旋转座回转中心的位置处,且引流管通常处于自由下垂的状态,使得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引流管正好处于旋转座回转中心的位置处跟随旋转座一起转动,在这个过程中,引流管几乎不会出现摆动、晃动的问题,不仅使得引流管可以顺畅的转动,而且引流管不会与周围的旋转座、导电滑环、固定座等零部件发生接触和摩擦,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引流管在转动的过程中被磨损,可以起到保护引流管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0007]为解决利用重力的作用,将收集台上所收集的润滑油自动引流到漏油孔的问题,方案一中,所述收集台的上表面被构造为向着漏油孔凹陷。以便形成漏斗状的上表面,使得收集台上表面所收集的润滑油可以自动沿着收集台的上表面流入漏油孔内。
[0008]方案二中,所述收集台的上表面倾斜于水平面,且收集台的上表面构造有拦截部和连通槽,所述连通槽的一端与所述漏油孔相连通,另一端延伸到拦截部处,拦截部用于拦截沿收集台上表面流动的润滑油。通过将收集台的上表面构造为倾斜面,使得滴落于收集台的润滑油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收集台的上表面向下流动,而拦截部正好起到拦截的作用,防止润滑油流出收集台,使得润滑油可以汇聚于拦截部处,而连通槽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以便将汇聚于拦截部处的润滑油导流进漏油孔中,达到收集和自动汇聚润滑油的目的。
[0009]优选的,所述拦截部为构造于收集台上表面的导流槽,
[0010]或,所述拦截部为构造于收集台上表面并凸出于收集台上表面的挡条。
[0011]优选的,所述导流槽为直槽,和/或,所述导流槽与收集台上表面的倾斜方向垂直。
[0012]优选的,所述收集台为板状结构。
[0013]为解决旋转座转动过程中,收集台上表面的润滑油容易被甩离收集台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收集台的上表面还构造有用于防止润滑油流出收集台上表面的限流部,所述限流部与拦截部共同围成环形,并将所述漏油孔包围在内侧。在本方案中,限流部与拦截部可以共同围成环形,以便将漏油孔包围在内侧,一方面可以扩大收集面积,使得漏油孔周围更大范围内的润滑油都可以被自动收集到漏油孔处,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约束和限制收集台上的润滑油,防止润滑油在转动的过程中被甩离收集台。
[0014]优选的,所述限流部为构造于收集台上表面的凹槽或构造于收集台上表面的凸块
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0015]为解决提高引流管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进一步的,所述收集台的下方还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延长件,所述延长件构造有内部流道,所述延长件的上端固定于所述收集台,且所述内部流道竖直布置,内部流道的上端与所述漏油孔相连通,下端用于连通引流管。通过设置向下延伸的延长件,引流管通过延长件与漏油孔相连通,可以大大缩短引流管的长度,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引流管的稳定性。
[0016]优选的,所述延长件为管道。...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安装旋梭机构的旋转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座构造有用于承接润滑油的收集台,且所述收集台的上方构造有容纳旋梭的工作空间,收集台构造有用于排放润滑油的漏油孔,且所述漏油孔构造于旋转座回转中心的位置处,漏油孔的下端用于连通引流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安装旋梭机构的旋转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台的上表面被构造为向着漏油孔凹陷;或,所述收集台的上表面倾斜于水平面,且收集台的上表面构造有拦截部和连通槽,所述连通槽的一端与所述漏油孔相连通,另一端延伸到拦截部处,拦截部用于拦截沿收集台上表面流动的润滑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安装旋梭机构的旋转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部为构造于收集台上表面的导流槽,或,所述拦截部为构造于收集台上表面并凸出于收集台上表面的挡条。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安装旋梭机构的旋转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台的上表面还构造有用于防止润滑油流出收集台上表面的限流部,所述限流部与拦截部共同围成环形,并将所述漏油孔包围在内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安装旋梭机构的旋转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部为构造于收集台上表面的凹槽或构造于收集台上表面的凸块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和/或,所述收集台为板状结构;和/或,所述旋转座为一体成型构件;和/或,所述旋转座采用铝合金制成。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所述的用于安装旋梭机构的旋转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台的下方还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延长件,所述延长件构造有内部流道,所述延长件的上端固定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章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中缝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