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机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3277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05
建设机体(1)具备:下部行驶体(2)、上部回转体(3)、在上部回转体(3)的后部配置的发动机(60)、以及构成上部回转体(3)的底部且供发动机(60)搭载的回转框架(30),回转框架(30)具备:底板(31)、左右一对第1纵板(32)及第2纵板(33)、以及对第1纵板(32)与第2纵板(33)之间的空间进行划分的连接部件(34),连接部件(34)包括:顶板(341)、以及从顶板(341)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前后一对前侧板(342)及后侧板(343),并与第1纵板(32)以及第2纵板(33)一起形成箱型结构体(37),箱型结构体(37)具有:形成在第1纵板(32)的第1开口部(32c)、形成在第2纵板(33)的第2开口部(33c)、以及形成在顶板(341)的前置发动机支撑部(34b)。板(341)的前置发动机支撑部(34b)。板(341)的前置发动机支撑部(34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建筑机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机械。

技术介绍

[0002]挖掘机等建筑机械具备:下部行驶体、以能够回转的方式设置在下部行驶体的上方的上部回转体、以及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被支撑于上部回转体前部的作业机。
[0003]专利文献1公开了下述的技术:作为建筑机械的泵抽吸配管结构,以贯穿沿着上部回转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纵板且沿着将纵板分隔开的隔板的方式,配设抽吸软管。
[0004]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下述的技术:作为建筑机械的泵抽吸配管结构,以贯穿沿着上部回转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纵板再贯穿将纵板分隔开的隔板的方式,配设抽吸软管。
[0005]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由于两文献的将纵板分隔开的隔板均为板材,难以说刚性足够强,因此,在纵板上开设出孔的情况下,需要增厚纵板的厚度等,来确保刚性。另外,在小型的建筑机械中,在为了有效地活用发动机罩内的空间,而想要将发动机支撑部设置在纵板或隔板之上且将泵抽吸配管设置在发动机的下方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强度不够的问题。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90106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9604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上部回转体中的回转框架的刚性、且能够提高配管布局的自由度的建筑机械。
[0011]本专利技术的建筑机械具备:下部行驶体;上部回转体,其以能够回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下部行驶体的上方;发动机,其配置在所述上部回转体的后部;以及回转框架,其构成所述上部回转体的底部且供所述发动机搭载,
[0012]所述回转框架具备:底板;左右一对第1纵板及第2纵板,它们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以及连接部件,其连接于所述第1纵板和所述第2纵板且对所述第1纵板与所述第2纵板之间的空间进行划分,
[0013]所述连接部件至少包括:顶板;以及前后一对侧板,它们从所述顶板的前后方向两端部朝向下方延伸,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第1纵板以及所述第2纵板一起形成箱型结构体,
[0014]所述箱型结构体具有:第1开口部,其形成于所述第1纵板;第2开口部,其形成于所述第2纵板;以及发动机支撑部,其形成于所述顶板。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建筑机械中,可以在所述箱型结构体形成有:向前方开放的第3开口部。
[0016]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建筑机械可以具备:液压泵,其由所述发动机进行驱动;所述液压泵的吸引接口,其配置在所述第2纵板的左右外侧;以及工作油箱,其配置在所述第1纵板的左右外侧,
[0017]将所述吸引接口与所述工作油箱连接起来的抽吸软管插通所述第1开口部和所述第2开口部。
[0018]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建筑机械可以具备:润滑脂注嘴,其配置在所述第1纵板的左右外侧;以及回转轴承用的润滑脂供给口,其配置在所述第2纵板的左右外侧,将所述润滑脂注嘴与所述润滑脂供给口连接起来的润滑脂软管插通所述第2开口部和所述第3开口部。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利用箱型结构体的内部空间来对各种软管等配管进行配设,由此,不会降低回转框架的刚性,而能够以从发动机的下方通过并且在左右方向上横穿回转框架的方式对配管进行配设。其结果,能够确保上部回转体中的回转框架的刚性,而且,能够提高配管布局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建筑机械的一例的立体图。
[0021]图2是表示上部回转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0022]图3是回转框架的立体图。
[0023]图4是表示抽吸软管的配设结构的立体图。
[0024]图5是表示润滑脂软管的配设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6][建筑机械的概要][0027]如图1所示,建筑机械1具备:下部行驶体2;上部回转体3,其以能够回转的方式设置在下部行驶体2的上方;动臂托架4,其为以能够水平转动的方式被支撑于上部回转体3的摆动体;以及作业机5,其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被支撑于动臂托架4。建筑机械1构成为带有动臂摆动功能的挖掘机(反铲挖掘机)。一般情况下,动臂摆动功能配备在:要求有在狭窄场的作业性的小型挖掘机。
[0028]下部行驶体2接受来自发动机60(参照图2)的动力而进行驱动,使得建筑机械1行驶或回转。下部行驶体2具备:左右一对履带21、21、以及使上述的履带21驱动的左右一对行驶马达22、22。另外,在下部行驶体2设置有刮板23。
[0029]上部回转体3构成为:能够围绕在其中央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而进行回转动作。在上部回转体3配设有发动机60、回转马达61(参照图2)、操纵部62等。在操纵部62配备有操纵席、操作装置等。
[0030]动臂托架4借助安装部35而被安装于上部回转体3的前端部。动臂托架4以水平转动自如的方式(即,向左右摆动自如)而被支撑于安装部35。在上部回转体3与动臂托架4之间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进行伸缩动作的摆动缸(未图示)。动臂托架4的水平转动与摆动缸的伸缩相对应地进行动作。
[0031]作业机5接受来自发动机60的动力而进行驱动,由此与在操纵部62的操作相对应
地进行土砂的挖掘作业等。作业机5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撑于动臂托架4。在动臂托架4设置有:使轴线朝向水平方向的枢轴销54。作业机5的基端部(后面叙述的动臂51的基端部)被支撑为:以该枢轴销54为中心而自如地进行上下转动。另外,作业机5可以与动臂托架4的水平转动联动地进行摆动动作。
[0032]作业机5具备:动臂(boom)51、斗杆(arm)52、以及铲斗53。动臂51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动臂托架4。动臂51从被支撑于动臂托架4的基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以在侧视观察时呈回旋镖形状的方式进行弯曲。在动臂托架4与动臂51的中途部之间设置有:可以伸缩自如地活动的动臂缸51a。动臂51相对于动臂托架4的上下转动与动臂缸51a的伸缩相对应对进行动作。
[0033]斗杆52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动臂51。在动臂51的前端部设置有:使轴线朝向水平方向的枢轴销55。斗杆52的基端部被支撑为:以枢轴销55为中心而自如地进行上下转动(前后转动)。在动臂51的中途部与斗杆52的基端部之间设置有:可以伸缩自如地活动的斗杆缸52a。斗杆52相对于动臂51的上下转动与斗杆缸52a的伸缩相对应地进行动作。
[0034]铲斗53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斗杆52。在斗杆52的前端部设置有:使轴线朝向水平方向的枢轴销56。铲斗53的基端部被支撑为:以枢轴销56为中心而自如地进行上下转动(前后转动)。在斗杆52的前端部与铲斗53之间存在有铲斗连杆57。铲斗连杆57构成为:将驱动力传递给铲斗53的连杆。在铲斗连杆57与斗杆52的基端部之间设置有:可以伸缩自如地活动的铲斗缸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建筑机械,其中,所述建筑机械具备:下部行驶体;上部回转体,其以能够回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下部行驶体的上方;发动机,其配置在所述上部回转体的后部;以及回转框架,其构成所述上部回转体的底部且供所述发动机搭载,所述回转框架具备:底板;左右一对第1纵板及第2纵板,它们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以及连接部件,其连接于所述第1纵板和所述第2纵板且对所述第1纵板与所述第2纵板之间的空间进行划分,所述连接部件至少包括:顶板;以及前后一对侧板,它们从所述顶板的前后方向两端部朝向下方延伸,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第1纵板以及所述第2纵板一起形成箱型结构体,所述箱型结构体具有:第1开口部,其形成于所述第1纵板;第2开口部,其形成于所述第2纵板;以及发动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仓澄西原启一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