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O-Z源Boost变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2596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5: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O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O

Z源Boost变换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O

Z源Boost变换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Boost电路能简单的实现升压和降压的功能,但它的升压比为1/(1

D), D为开关管S导通的占空比。若需要较大的升压因子时,例如当升压因子大于5 时,此时D大于0.8,这样开关导通时间过长而开关截止时间过短,从而导致损耗和温升过大,影响实用。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O

Z源Boost变换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当D较小时也可以实现较大的升压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O

Z源Boost变换器,有效缩减开关管S 的导通时间,有利于散热,且升压能力更强,使用的电路元件减少,降低了成本,形成了保护电路,提供了更高的工作效率。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O

Z源Boost变换器,变换器包括直流电源Vin、O

Z源网络、开关管S、二极管D2、电容C2和负载R:
[0005]所述直流电源Vin,作为电源,具有正极与负极;
[0006]所述O

Z源网络,一端与所述直流电源Vin的正极相连,另一端通过所述开关管S与所述直流电源Vin的负极相连;
[0007]所述开关管S,作为断联开关,具有漏极与源极,所述开关管S的漏极与所述O

Z源网络相连,所述开关管S的源极与所述直流电源Vin的负极相连;
[0008]所述二极管D2,具有阳极与阴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与所述开关管S的漏极相连;
[0009]所述电容C2,具有阳极与阴极,所述电容C2的阳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所述电容C2的阴极与所述开关管S的源极相连;
[0010]所述负载R与所述电容C2并联;
[0011]具体地,所述O

Z源网络包括耦合电感线圈、二极管D1和电容C1,其中:
[0012]所述耦合电感线圈,具有通过磁芯耦合的N1侧线圈与N2侧线圈,所述耦合电感线圈与所述开关管S的漏极相连;
[0013]所述二极管D1,具有阳极与阴极,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直流电源 Vin的正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N1侧线圈的同名端连接;
[0014]所述电容C1,具有阳极与阴极,所述电容C1的阳极与所述直流电源Vin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容C1的阴极与所述N2侧线圈的同名端连接。
[0015]进一步地,在所述的O

Z源Boost变换器中,当所述开关管S导通时,所述N1侧线圈两端的电压高于所述直流电源Vin的电压,所述二极管D1反向截至,即所述二极管D1禁止电流反向流通,此时,所述直流电源Vin、电容C1、 N2侧线圈和开关管S构成回路,所述O

Z源网
络通过所述电容C1储存电荷能量,所述电容C2向所述负载R提供能量;当所述开关管S关断时,所述直流电源Vin 和所述O

Z源网络共同为所述电容C2充电,且所述直流电源Vin和所述O

Z源网络共同向所述负载R提供能量。
[0016]进一步地,在所述的O

Z源Boost变换器中,所述N1侧线圈的匝数多于所述N2侧线圈的匝数。
[0017]进一步地,在所述的O

Z源Boost变换器中,所述变换器的增益为1/(1

AD);其中:D为所述开关管S导通的占空比,A为所述N1侧线圈与N2侧线圈的匝数比。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耦合电感线圈在开关管S导通时,N1侧线圈两端电压突变且超过电源电压,使得二极管D1反向截止,所以能够自动切断故障电流且响应迅速,将故障电流峰值限制在较低的水平,有效隔离短路故障对电源侧的冲击。在变压器在故障状态下,耦合电感线圈工作模式的电流不会导致磁饱和,因此耦合电感线圈体积也得以显著缩减;另外O

Z源Boost变换器相对于传统的Boost变换器,开关管S的导通时间减小,有利于散热,且升压能力更强。同时,O

Z源网络相对于Z源网络,使用的电路元件更少,降低了成本,形成了保护电路,提供了更高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中O

Z源Boost变换器的主拓扑结构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中O

Z源网络的拓扑结构图;
[0021]图3是本技术中O

Z源Boost变换器基于simulink平台仿真输出电压波形图;
[0022]图4是本技术中O

Z源Boost变换器在开关管S导通状态下的等效电路图;
[0023]图5是本技术中O

Z源Boost变换器在开关管S关断状态下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技术的O

Z源Boost变换器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技术,而仍然实现本技术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技术。根据下面说明,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
[0026]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一种O

Z源Boost变换器100,包括直流电源 Vin 10、O

Z源网络20、开关管S 30、二极管D2 40、电容C2 50和负载R 60,直流电源Vin 10、O

Z源网络20和开关管S 30依次串联,即O

Z源网络20的一端与直流电源Vin 10的正极相连,O

Z源网络20的另一端通过开关管S 30 与直流电源Vin 10的负极相连,开关管S 30的漏极与O

Z源网络20相连,开关管S 30的源极与直流电源Vin 10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2 40的阳极与开关管S 30的漏极相连,电容C2 50的阳极与二极管D2 40的阴极相连,电容C2 50 的阴极与开关管S 30的源极相连,负载R 60与电容C2 50并联。
[0027]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O

Z源网络20包括耦合电感线圈22、二极管 D1 21和电容C1 23,耦合电感线圈22具有通过磁芯耦合的N1侧线圈221与N2 侧线圈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O

Z源Boost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变换器包括直流电源Vin、O

Z源网络、开关管S、二极管D2、电容C2和负载R:所述直流电源Vin,作为电源,具有正极与负极;所述O

Z源网络,一端与所述直流电源Vin的正极相连,另一端通过所述开关管S与所述直流电源Vin的负极相连;所述开关管S,作为断联开关,具有漏极与源极,所述开关管S的漏极与所述O

Z源网络相连,所述开关管S的源极与所述直流电源Vin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2,具有阳极与阴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与所述开关管S的漏极相连;所述电容C2,具有阳极与阴极,所述电容C2的阳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所述电容C2的阴极与所述开关管S的源极相连;所述负载R与所述电容C2并联;具体地,所述O

Z源网络包括耦合电感线圈、二极管D1和电容C1,其中:所述耦合电感线圈,具有通过磁芯耦合的N1侧线圈与N2侧线圈,所述耦合电感线圈与所述开关管S的漏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1,具有阳极与阴极,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直流电源Vin的正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N1侧线圈的同名端连接;所述电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哲王琛琛陈兴辉周明利罗韡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