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土壤或水体改良剂的蜂窝状螺旋多孔结构载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2351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5: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农业土壤或水体改良剂的蜂窝状螺旋多孔结构载体,包括呈柱状结构的主体,主体沿其轴向开设多个通孔,通孔由多个结构相同的孔道组成,孔道包括入口段、收缩段和出口段,当所述入口段的内径大于所述出口段的内径时,收缩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出口段的内径;当所述入口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出口段的内径时,收缩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入口段的内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不同场景,如小型果树、大型果树、温室大棚、养殖水体、景观水体、人工湿地等,可整块放置或埋入待改良地土壤、整块投入水域中或悬挂漂浮在填料中,也可沿刻度线均分成多块使用。成多块使用。成多块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农业土壤或水体改良剂的蜂窝状螺旋多孔结构载体


[0001]本技术涉及生态环境工程
,尤其是指一种基于农业土壤或水体改良剂的蜂窝状螺旋多孔结构载体。

技术介绍

[0002]土壤改良剂又称土壤调理剂,是指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促进作物养分吸收,而本身不提供植物养分的的一种物料。
[0003]土壤改良剂效用原理是黏结很多小的土壤颗粒形成大的,并且水稳定的聚集体。广泛应用于防止土壤受侵蚀、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或过度蒸腾、节约灌溉水、促进植物健康生长等方面。
[0004]常见的土壤改良剂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为103820124A、名称为“土壤改良剂及其施用方法”的文献公开了一种土壤改良剂施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首先按照土壤改良剂中各组分按照配比混合均匀,备用;(2)将步骤(1)得到的土壤改良剂均匀地撒施在不能生长植被的荒山或矿区的表层土壤,土壤改良剂铺设的厚度为3

5厘米;(3)耕翻表层土壤;将土壤改良剂与土壤混合均匀。
[0005]由上述文献可知,现有的土壤改良剂为大面积铺洒,因工艺技术问题导致改良剂的质量、效果、性能不稳定,会造成大量廉价的土壤改良原材料废置,并污染土壤和水体等。
[0006]另外,结合市场调研结果可知,市售改良剂鲜有针对独特的功能性载体结构开展的研发及市场推广工作,大都在功能性上主要依赖于其配方中含有的物质本身,忽略了改良剂材料的有效成分本身就是优秀的天然载体材料,缺少针对改良剂制作载体方面无论是结构还是功能方面的创新。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中土壤改良剂无载体,造成大量土壤改良原材料废置,并污染土壤和水体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农业土壤或水体改良剂的蜂窝状螺旋多孔结构载体。
[0008]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基于农业土壤或水体改良剂的蜂窝状螺旋多孔结构载体,包括呈柱状结构的主体,所述主体沿其轴向开设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由多个结构相同、首尾依次连接的孔道组成,所述孔道包括入口段、收缩段和出口段,当所述入口段的内径大于所述出口段的内径时,收缩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出口段的内径;当所述入口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出口段的内径时,收缩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入口段的内径。
[0010]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形状为多边棱柱体或圆柱体。
[0011]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直径为5cm~10cm。
[0012]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高度为5cm~15cm。
[0013]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孔道的形状为螺旋状。
[0014]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表面沿其径向设有第一分割线和第二分割线,且所述第一分割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分割线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0015]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顶部内径和所述通孔的底部内径相同。
[0016]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主体上均匀布置。
[0017]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重量为50g~300g。
[0018]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中心开设十字孔位。
[0019]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0]1、本技术为蜂窝状外观,可加工成不同尺寸以适用于不同场景,如小型果树、大型果树、温室大棚、养殖水体、景观水体、人工湿地等。
[0021]2、本技术可以整块放置或埋入待改良地土壤、整块投入水域中或悬挂漂浮在填料中。
[0022]3、本技术带有均分分割线,可视使用需求进行分块、分剂量使用。
[0023]4、本技术的表层含有大量孔隙,可直接作为土壤或水生微生物的附着空间,成为合适的生长载体,从而迅速激发土壤或水域微生物的生长潜能。
[0024]5、本技术为蜂窝状多孔穿透型结构外观,增加比表面积的同时,减轻材质的重量,方便附着在种植嫁接辅助工具或挂在水域填料之上。
[0025]6、本技术的中心预留十字孔位,可以便于将载体固定、绑扎或嵌入各种复合生物亲和性材料制作的载体之中,便于将改良剂产品灵活固定、附着或悬挂在不同使用条件、使用地点以及使用需求的状态下。
[0026]7、本技术为蜂窝状多孔结构,主体由亲水性的原材料制成,因此可以实现在种植地、水体中缓慢溶解、保持形状的同时,起到矿物质、微生物以及有机质的缓释作用。
附图说明
[0027]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8]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技术的透视图。
[0030]图3是本技术的剖面图。
[0031]图4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0032]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主体;2、通孔;3、孔道;4、第一分割线;5、第二分割线;6、十字孔位。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4]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此外,在全部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
[0035]结合图1~图4,一种基于农业土壤或水体改良剂的蜂窝状螺旋多孔结构载体,包括呈柱状结构的主体1,主体1的重量为50g~300g。主体1沿其轴向开设多个通孔2。多个通孔2沿主体1上均匀布置。通孔2由多个结构相同、首尾依次连接的孔道3组成,孔道3包括入口段、收缩段和出口段,当所述入口段的内径大于所述出口段的内径时,收缩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出口段的内径;当所述入口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出口段的内径时,收缩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入口段的内径。用公式表达如下:设入口段的内径为d1,收缩段的内径为d2,出口段的内径为d3,d1、d2和d3满足条件如下:当d1>d3或d1<d3时,d2<min(d1:d3);当d1=d3,d2<d1或d2<d3。
[0036]通孔2可直接作为土壤或水生微生物的附着空间,成为合适的生长载体,从而迅速激发土壤或水域微生物的生长潜能。
[0037]多个孔道3呈周期性起伏变化可以增加主体1的比表面积,实现在种植地、水体中缓慢溶解、保持形状的同时,起到矿物质、微生物以及有机质的缓释作用。
[0038]本实施例中,孔道3的形状为螺旋状,孔道3的螺旋形贯穿上下,即d1=d3,d2<d1或d2<d3。螺旋状的孔道3作用如下:(1)增加通孔2内部附着比表面积的同时,提供通孔2的隐蔽结构,便于微生物繁殖后形成生物膜,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农业土壤或水体改良剂的蜂窝状螺旋多孔结构载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柱状结构的主体(1),所述主体(1)沿其轴向开设多个通孔(2),所述通孔(2)由多个结构相同、首尾依次连接的孔道(3)组成,所述孔道(3)包括入口段、收缩段和出口段,当所述入口段的内径大于所述出口段的内径时,收缩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出口段的内径;当所述入口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出口段的内径时,收缩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入口段的内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农业土壤或水体改良剂的蜂窝状螺旋多孔结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形状为多边棱柱体或圆柱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农业土壤或水体改良剂的蜂窝状螺旋多孔结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直径为5cm~10c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农业土壤或水体改良剂的蜂窝状螺旋多孔结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高度为5cm~15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农业土壤或水体改良剂的蜂窝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孙崯刘定国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腾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