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气防雨水建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2227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气防雨水建筑结构。其包括:两个呈倒V形设置的上顶板、至少一个竖直支撑体以及两主侧壁,主侧壁与上顶板的长度方向相同,竖直支撑体位于两主侧壁之间;竖直支撑体的上端连接有若干上支撑臂,上支撑臂的上端与顶板固定连接;所述主侧壁的上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下顶板,每侧上顶板所在平面位于对应下顶板所在平面的外侧,且下顶板的上端位于上顶板的下端内侧,下顶板的上端与上顶板的下端之间形成通气空间;竖直支撑体连接有若干下支撑臂,下支撑臂与下顶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经顶板分成上顶板、下顶板,上顶板和下顶板之间形成通风空间,从而具备通风透气效果;同时下顶板位于上顶板的内侧,使得雨水能够从上顶板过渡到下顶板从而起到防雨水效果。下顶板从而起到防雨水效果。下顶板从而起到防雨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气防雨水建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屋顶
,尤其涉及一种透气防雨水建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很多的建筑厂房设计面积较大,为保持内部空气流通,一般在厂房的墙壁上设置通气风扇进行抽气;一旦风扇换了,则不能进行换气;影响到生产工作;为此,需要设计一种既能够通风透气,又能防雨水的建筑结构,如申请号为:CN2019213467439,名称为:一种痛风防雨型建筑结构,通过设置V形顶板,在顶板的下端两侧设置防尘网,通过防尘网与内部进行换气;而在实际应用中,防尘网的实际设计面积不会太大,其次有效风口面积较小;换气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透气防雨水建筑结构,该建筑结构具有较大的换气空间,且具有较好的防雨水效果。
[0004]一种透气防雨水建筑结构,其包括:两个呈倒V形设置的上顶板、至少一个竖直支撑体以及两主侧壁,主侧壁与上顶板的长度方向相同,竖直支撑体位于两主侧壁之间;竖直支撑体的上端连接有若干上支撑臂,上支撑臂的上端与顶板固定连接;所述主侧壁的上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下顶板,每侧上顶板所在平面位于对应下顶板所在平面的外侧,且下顶板的上端位于上顶板的下端内侧,下顶板的上端与上顶板的下端之间形成通气空间;竖直支撑体连接有若干下支撑臂,下支撑臂与下顶板固定连接。
[0005]进一步地,所述上顶板和下顶板之间设有中顶板,中顶板分别与上顶板、下顶板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竖直支撑体连接有中支撑臂,中支撑臂的一端与中顶板转动连接,中顶板与中支撑臂之间设有用于中顶板复位的弹性件,中顶板的外表面一端连接有集水槽,集水槽设有漏水孔。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中顶板的内侧面连接有U形座,U形座的两端分别设有轴孔,所述中支撑臂设有竖直的铰接部,铰接部的一端伸入U形座,铰接部设有轴孔并连接有转轴,转轴的两端分别伸入U形座两端的轴孔内。
[0007]进一步地,所述铰接部设有用于限制中顶板旋转角度的限位块。
[0008]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扭簧套于转轴,扭簧的两端分别与中顶板和中支撑臂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包括拉簧,拉簧的两端连接于中顶板的内端和中支撑臂。
[0010]进一步地,竖直支撑体包括竖直支撑柱。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经顶板分成上顶板、下顶板,上顶板和下顶板之间形成通风空间,从而具备通风透气效果;同时下顶板位于上顶板的内侧,使得雨水能够从上顶板过渡到下顶板从而起到防雨水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种示意图。
[0014]图3为图2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0015]图4为中顶板和中支撑臂配合的的一种示意图。
[0016]图5为中顶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7]1——上顶板;2——上支撑臂;3——竖直支撑体;4——通气空间;5——下顶板;6——主侧壁;7——下支撑臂;8——中支撑臂;9——限位块;10——中顶板;11——漏水孔;12——集水槽;13——U形座;14——间隙;15——弹性件;16——转轴;17——铰接部;18——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5,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地说明。
[0019]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透气防雨水建筑结构,其包括:两个呈倒V形设置的上顶板1、至少一个竖直支撑体3以及两主侧壁6,主侧壁6与上顶板1的长度方向相同,竖直支撑体3位于两主侧壁6之间;竖直支撑体3的上端连接有若干上支撑臂2,上支撑臂2的上端与顶板固定连接;所述主侧壁6的上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下顶板5,每侧上顶板1所在平面位于对应下顶板5所在平面的外侧,且下顶板5的上端位于上顶板1的下端内侧,下顶板5的上端与上顶板1的下端之间形成通气空间4;竖直支撑体3连接有若干下支撑臂7,下支撑臂7与下顶板5固定连接。
[0020]本技术方案将屋顶两侧的顶板分成两部分,分别为上顶板1和下顶板5;每侧顶板中:上顶板1所在平面与下顶板5所在平面大致平行设置,下顶板5位于上顶板1的内侧,在日常生活中,室内与室外可以通过通气空间4进行透气;当下雨时,由于下顶板5的上端位于上顶板1下端的内侧,雨水从上顶板1滑下然后落到下顶板5的上端,再沿着下顶板5滑下,从而达到防雨水效果。其次,在实际建设中,顶板的两端面连接有两副侧壁,两副侧壁和两主侧壁6构成建筑的围墙。
[0021]参见图3、图2;进一步地,所述上顶板1和下顶板5之间设有中顶板10,中顶板10分别与上顶板1、下顶板5之间留有间隙14,所述竖直支撑体3连接有中支撑臂8,中支撑臂8的一端与中顶板10转动连接,中顶板10与中支撑臂8之间设有用于中顶板10复位的弹性件15,中顶板10的外表面一端连接有集水槽12,集水槽12设有漏水孔11。
[0022]在实际生活中,偶然会碰到极端天气,如刮大风下大雨,此时会有雨水在风力的夹持下从通气空间4飘进;为防止雨水飘进来,同时为了方便透气,本技术方案设置了中顶板10,中顶板10设置后,上顶板1、下顶板5之间的间距可以适当的加大;在正常情况下,上顶板1、下顶板5保持大致平行,中顶板10保持大致水平,中顶板10的外端微微向下倾斜,此时通气有效空间最大;当出现雨水较大时,雨水会先在中顶板10下端的集水槽12内汇集,虽然有漏水孔11漏水但净积水量大于0;当集水槽12的水聚积到一定程度,中顶板10的下端重量较大,使得中顶板10翻转,中顶板10的上端与上顶板1的下端内侧面相抵,中顶板10的下端与下顶板5外侧面相抵,从而将通气空间4关闭,弹性件15也方便弹性变形;中顶板10相当于门窗;从而防止外部雨水飘进;当降雨量减少,集水槽12的积水逐渐通过漏水孔11漏出,并滑
落到下顶板5上;当集水槽12的积水减小到一定程度,弹性件15将驱动中顶板10复位,从而将通风空间打开。遇到狂风暴雨时,通过积水重量将中顶板10翻转,通风空间关闭;待到降雨量小于一定时,积水由漏水孔11排出,在弹性件15的驱动下,中顶板10复位,通风空间打开。
[0023]参见图4、图5;进一步地,所述中顶板10的内侧面连接有U形座13,U形座13的两端分别设有轴孔18,所述中支撑臂8设有竖直的铰接部17,铰接部17的一端伸入U形座13,铰接部17设有轴孔并连接有转轴16,转轴16的两端分别伸入U形座13两端的轴孔18内。
[0024]本技术方案采用U形座13、转轴16的连接方式,使得中顶板10与中支撑臂8铰接,中顶板10旋转时,绕转轴16旋转。
[0025]进一步地,所述铰接部17设有用于限制中顶板10旋转角度的限位块9。
[0026]在使用过程中,中顶板10的外端只能向下旋转,从上顶板1流到中顶板10的雨水才能顺滑流到下顶板5。如果外端向上旋转,则会导致雨水从中顶板10流入到房内;因此设置了限位块9,限制中顶板10的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气防雨水建筑结构,其包括:两个呈倒V形设置的上顶板、至少一个竖直支撑体以及两主侧壁,主侧壁与上顶板的长度方向相同,竖直支撑体位于两主侧壁之间;竖直支撑体的上端连接有若干上支撑臂,上支撑臂的上端与顶板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侧壁的上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下顶板,每侧上顶板所在平面位于对应下顶板所在平面的外侧,且下顶板的上端位于上顶板的下端内侧,下顶板的上端与上顶板的下端之间形成通气空间;竖直支撑体连接有若干下支撑臂,下支撑臂与下顶板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气防雨水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板和下顶板之间设有中顶板,中顶板分别与上顶板、下顶板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竖直支撑体连接有中支撑臂,中支撑臂的一端与中顶板转动连接,中顶板与中支撑臂之间设有用于中顶板复位的弹性件,中顶板的外表面一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迅刘云俊潘洪艳万志强谢冬青韩海兵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德普思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