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线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2109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5: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传输线路。传输线路(100)具备:基体(101),具有绝缘性,并具有在给定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和高频信号传输线(10)、差动信号传输线(30)以及电源线(20),分别形成在该基体(101)的内部。在电源线(20)和高频信号传输线(10)并行的部分,在电源线(20)与高频信号传输线(10)之间配置有差动信号传输线(30)。(30)。(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传输线路


[0001]本技术涉及具有高频信号传输线以及电源线的传输线路。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记载了在一个基体内置了高频信号传输线、差动信号线以及电源线的树脂多层柔性电缆。
[0003]专利文献1记载的树脂多层柔性电缆具备绝缘性的基体。基体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第1区域和第2区域。在第1区域形成有高频信号传输线以及差动信号线。在第2区域形成有电源线。高频信号传输线和差动信号线在基体的厚度方向上排列配置。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63436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8]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电源线和高频信号传输线相邻。因此,流过电源线的噪声容易传播到高频信号传输线。
[0009]由此,会变得容易产生如下的不良状况,即,噪声会叠加到高频信号。
[0010]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电源线的噪声传播到高频信号传输线的传输线路。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2]本技术的传输线路具备:基体,具有绝缘性,并具有在给定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和高频信号传输线、差动信号传输线以及电源线,分别形成在该基体的内部。在电源线和高频信号传输线并行的部分,在电源线与高频信号传输线之间配置有差动信号传输线。
[0013]在该结构中,电源线和高频信号传输线分离。由此,电源线的噪声不易传播到高频信号传输线。此外,由于在电源线与高频信号传输线之间存在差动信号传输线,从而噪声更不易传播到高频信号传输线。此时,差动信号传输线与高频信号传输线相比较,噪声的耐性高。因此,差动信号传输线不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对差动信号的传输的影响小。
[0014]技术效果
[0015]根据本技术,能够抑制电源线的噪声传播到高频信号传输线。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100的结构的剖视图。
[0017]图2是示出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10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18]图3(A)是示出使用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100 的电子设备900的结构的俯视图,图3(B)是示出使用本技术的第 1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100的
电子设备900的结构例的侧视剖视图。
[0019]图4是示出使用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100的电子设备900的电路结构例的框图。
[0020]图5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100的制造方法的分解剖视图。
[0021]图6是示出本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100A的结构的剖视图。
[0022]图7是示出本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100B的结构的剖视图。
[0023]图8是示出本技术的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100C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第1实施方式)
[0025]参照图对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进行说明。图1 是示出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100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10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3(A)是示出使用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 100的电子设备900的结构的俯视图。图3(B)是示出使用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100的电子设备900的结构例的侧视剖视图。图4是示出使用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100的电子设备900的电路结构例的框图。另外,在各图中,为使结构易懂,厚度夸张地进行了图示。
[0026]如图1、图2所示,传输线路100具备基体101、高频信号传输线10、电源线20以及差动信号传输线30。
[0027]基体101是在给定方向(图的x轴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基体101 中的厚度方向(图的z轴方向)上的一端的面为第1主面102,另一端的面为第2主面103。基体101中的与宽度方向(图的v轴方向)正交的一端的面为侧面104,另一端的面为侧面105。另外,基体101不限于直线状,也可以具备在俯视下弯折的部分、弯曲的部分。
[0028]基体101由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由能够在与第1主面102以及第2 主面103正交的方向上弯曲、弯折的材料构成。基体101例如将液晶聚合物等作为主材料而成。
[0029]高频信号传输线10形成在基体101中的侧面104侧的部分。高频信号传输线10具备信号导体11、接地导体12以及接地导体13。信号导体 11、接地导体12以及接地导体13是沿着基体101延伸的方向延伸的形状。
[0030]信号导体11形成在基体101的厚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位置。接地导体12形成在基体101的第1主面102,接地导体13形成在基体101的第2主面103。信号导体11与接地导体12以及接地导体13对置。信号导体11的宽度比接地导体12的宽度以及接地导体13的宽度小。
[0031]根据该结构,高频信号传输线10形成带状线,沿着基体101延伸的方向传输高频信号。
[0032]电源线20形成在基体101中的侧面105侧的部分。电源线20具备主导体21、接地导体22以及接地导体23。主导体21、接地导体22以及接地导体23是沿着基体101延伸的方向延伸的形状。
[0033]主导体21形成在基体101的厚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位置。接地导体22形成在基
体101的第1主面102,接地导体23形成在基体101的第 2主面103。主导体21与接地导体22以及接地导体23对置。主导体21 的宽度比接地导体22的宽度以及接地导体23的宽度小。不过,优选主导体21的宽度大,优选接近接地导体22以及接地导体23的宽度。
[0034]根据该结构,电源线20沿着基体101延伸的方向传输直流的电力信号。
[0035]差动信号传输线30在基体101的宽度方向上形成在大致中央部分。换言之,差动信号传输线30形成在高频信号传输线10与电源线20之间。
[0036]差动信号传输线30具备第1信号导体31、第2信号导体32、接地导体33以及接地导体34。第1信号导体31、第2信号导体32、接地导体 33以及接地导体34是沿着基体101延伸的方向延伸的形状。
[0037]第1信号导体31形成在基体101的厚度方向上的比中央靠第1主面 102侧的位置。第2信号导体32形成在基体101的厚度方向上的比中央靠第2主面103侧的位置。即,第1信号导体31和第2信号导体32在基体101的厚度方向上空开给定间隔而沿着基体101延伸的方向并行。
[0038]接地导体33形成在基体101的第1主面102,接地导体34形成在基体101的第2主面103。第1信号导体31与接地导体33对置,第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具备:基体,具有绝缘性,并具有在给定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和高频信号传输线、差动信号传输线以及电源线,分别形成在所述基体的内部,在所述电源线和所述高频信号传输线并行的部分,在所述电源线与所述高频信号传输线之间配置有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线以及所述高频信号传输线在所述基体的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线以及所述高频信号传输线在所述基体的厚度方向上排列配置。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具备:接地导体,配置在所述电源线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井智浩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