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1213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包括上板体、下板体以及转轴,上板体扣设在下板体上,上板体靠近下板体的一侧设置有上半槽,下板体靠近上板体的一侧设置有下半槽,转轴设于上半槽和下半槽构成的腔体内;转轴上设有调节凸轮,上半槽内设置有上凸轮槽,下半槽内设置有下凸轮槽,上凸轮槽和下凸轮槽构成用于容纳调节凸轮的容纳腔,容纳腔的高度等于调节凸轮短轴的长度,上板体与下板体的外表面均设置有多孔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具有增强骨长入和骨诱导效果,可实现融合器高度的调节,减少手术器械频繁的进入体内,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手术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脊椎退行性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频发,脊椎退行性疾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等。目前,脊椎融合术是治疗脊椎退变性疾病的经典手术方法,传统的椎间融合手术方式有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和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但是这些手术方式存在切口长、出血多、肌肉广泛剥离和浅表软组织易感染等缺点,而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植骨融合面积大、更有利于融合的优点,有利于保护腰部后方肌肉和后方韧带复合体,并且具有微创特点,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因此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
[0003]传统机加工的椎间融合器可以在椎体间提供一定的力学支撑,维持椎体稳定,但在骨长入和骨诱导方面表现不足,从而使得融合率较低,临床效果欠佳。传统的椎间融合器不具备高度可调功能,医生在手术中需要使用试模等器械逐级测量判定病人的椎间隙高度,该过程会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手术器械频繁的进入到患者体内,可能会过多地激惹、干扰到组织、神经、肌肉等。
[0004]因此,手术过程中因手术器械频繁的进入到患者体内而导致过多的激惹、干扰体内组织、神经和肌肉,且融合器植入后不易骨长入和骨诱导效果差的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旨在解决手术过程中因手术器械频繁的进入到患者体内而导致过多的激惹、干扰体内组织、神经和肌肉,且融合器植入后不易骨长入和骨诱导效果差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包括:上板体、下板体以及转轴,所述上板体扣设在所述下板体上,所述上板体靠近所述下板体的一侧设置有上半槽,所述下板体靠近所述上板体的一侧设置有下半槽,所述转轴设于所述上半槽和所述下半槽构成的腔体内;所述转轴上设有调节凸轮,所述上半槽内设置有上凸轮槽,所述下半槽内设置有下凸轮槽,所述上凸轮槽和所述下凸轮槽构成用于容纳横向设置的调节凸轮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高度等于所述调节凸轮短轴的长度,所述上板体与所述下板体的外表面均设置有多孔结构。
[000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锁定针,所述下板体上设置有第一锁定孔,所述第一锁定孔连通所述下凸轮槽,所述调节凸轮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锁定孔,多个所述第二锁定孔以所述转轴的中轴线为中心线圆周分布,所述锁定针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锁定孔与位于圆弧端所述第二锁定孔,以锁定所述调节凸轮的位置。
[000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凸轮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调节凸轮上的多
个所述第二锁定孔一一对应。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半槽内设置有上限位环,所述上限位环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上限位环设置有两组,所述上限位环设置在两个所述调节凸轮相对的外侧面。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半槽内设置有下限位环,所述下限位环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下限位环设置有两组,所述下限位环设置在两个所述调节凸轮相对的内侧面。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板体远离所述下板体的一侧为上斜面,所述下板体远离所述上板体的一侧为下斜面,在与所述转轴轴线垂直的平面上,所述上斜面以及所述下斜面呈夹角设置,所述上斜面和下斜面之间的高度差沿融合器的宽度方向,自所述融合器的一侧向所述融合器的另一侧逐渐增加。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孔结构为具有孔隙梯度的多面体多孔结构或骨小梁结构。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轴的旋转端设置有旋转凹槽。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板体与所述下板体的侧面对称的设置有两组夹持槽,所述夹持槽分别设置在所述转轴的两侧。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板体、所述下板体以及所述转轴通过3D打印一体成型。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包括上板体、下板体以及转轴,转轴设置在上板体与下板体之间,转轴上设置调节凸轮,通过转动转轴改变凸轮的高度,进而调整上板体与下板体之间的高度,增加装置使用的适应性,使融合器适应不同生理结构椎间隙的高度,解决传统椎间融合器高度不可调的问题;上板体与下板体的外表面均设置有多孔结构,增强骨长入和骨诱导效果。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上板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下板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转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转轴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上板体;2、下板体;3、旋转凹槽;4、转轴;5、调节凸轮;6、上限位环;7、下限位环;8、夹持槽;9、上半圆槽;10、上凸轮槽;11、下半圆槽;12、下凸轮槽;13、第一锁定孔;14、第二锁定孔;15、上斜面;16、下斜面;a、圆弧端;b、凸轮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6]请参照图1至图5,现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包括:上板体1、下板体2以及转轴4,上板体1扣设在下板体2上,上板体1靠近下板体2的一侧设置有上半槽,下板体2靠近上板体1的一侧设置有下半槽,转轴4设于上半槽和下半槽构成的腔体内;转轴4上设有调节凸轮5,上半槽内设置有上凸轮槽10,下半槽内设置有下凸轮槽12,上凸轮槽10和下凸轮槽12构成用于容纳横向设置的调节凸轮5的容纳腔,容纳腔的高度等于调节凸轮5短轴的长度,上板体1与下板体2的外表面均设置有多孔结构。
[002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包括上板体1、下板体2以及转轴4,转轴4设置在上板体1与下板体2之间,转轴4上设置调节凸轮5,通过转动转轴4改变凸轮的高度,进而调整上板体1与下板体2之间的高度,增加装置使用的适应性,使融合器适应不同生理结构椎间隙的高度,解决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板体、下板体以及转轴,所述上板体扣设在所述下板体上,所述上板体靠近所述下板体的一侧设置有上半槽,所述下板体靠近所述上板体的一侧设置有下半槽,所述转轴设于所述上半槽和所述下半槽构成的腔体内;所述转轴上设有调节凸轮,所述上半槽内设置有上凸轮槽,所述下半槽内设置有下凸轮槽,所述上凸轮槽和所述下凸轮槽构成用于容纳横向设置的调节凸轮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高度等于所述调节凸轮短轴的长度,所述上板体与所述下板体的外表面均设置有多孔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定针,所述下板体上设置有第一锁定孔,所述第一锁定孔连通所述下凸轮槽,所述调节凸轮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锁定孔,多个所述第二锁定孔以所述转轴的中轴线为中心线圆周分布,所述锁定针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锁定孔与位于圆弧端所述第二锁定孔,以锁定所述调节凸轮的位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凸轮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调节凸轮上的多个所述第二锁定孔一一对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可撑开多孔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槽内设置有上限位环,所述上限位环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上限位环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宜亚丽张金明崔敬斌柴立平金贺荣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瑞鹤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