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70329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工业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系统。该系统包括:排渣溜槽以及运输装置,排渣溜槽和排渣口一一对应设置,排渣溜槽的一端可操作地与对应的排渣口对接,排渣溜槽的另一端沿竖向向下延伸设置;运输装置可操作地在N个排渣口下方移动,运输装置上设置有渣斗,渣斗可选择地与任意一个排渣溜槽的另一端接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及运输系统,通过将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操作,解放了劳动力,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业的生产成本。业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工业炉
,尤其涉及一种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未来我国钢铁的发展趋势必将围绕“绿色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通过生产智能化、设备智能化、运营管理智能化、经营决策智能化,实现钢铁生产全流程闭环的生产和管理是所有钢厂的共同目标。
[0003]现有技术中,辊底式隧道加热炉炉底的排渣、清渣、运渣皆为人工定期操作:现场操作人员,根据生产状况或排渣制度,人工开启排渣炉门,约800℃的氧化铁皮从距离地面5m的排渣口,自由散落至炉坑地面,待温度降至100℃以下,由人工收集至渣斗,然后再由人工运输至天车起吊区域,等待吊装。各钢厂在此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现场工作环境恶劣、工人劳动强度大、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各钢厂在辊底式隧道加热炉炉底排渣、清渣、运渣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现场工作环境恶劣、工人劳动强度大、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系统,所述加热炉具有N个排渣口,每个所述排渣口通过对应的排渣门密封或开启,所述N为正整数,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0006]排渣溜槽,所述排渣溜槽和所述排渣口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排渣溜槽的一端可操作地与对应的所述排渣口对接,所述排渣溜槽的另一端沿竖向向下延伸设置;
[0007]运输装置,所述运输装置可操作地在N个排渣口下方移动,所述运输装置上设置有渣斗,所述渣斗可选择地与任意一个所述排渣溜槽的另一端接通。
[0008]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炉的炉底固定安装有炉底钢结构,所述每个排渣口均对应设置一个伸缩件,所述伸缩件的固定端与所述炉底钢结构连接,所述伸缩件的伸缩端与所述排渣口对应的所述排渣门连接,所述伸缩件可通过伸缩密封或开启所述排渣门。
[0009]进一步地,所述伸缩件为气缸。
[0010]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电磁换向阀,所述电磁换向阀和所述气缸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电磁换向阀通过两条气路连接在对应的所述气缸上,其中一条所述气路连接在所述气缸的无杆腔一端,另一条所述气路连接在所述气缸的有杆腔一端。
[0011]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PLC控制器,所述运输装置上设有导航系统,所述PLC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磁换向阀、所述导航系统电性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运输装置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渣斗底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PLC控制器电性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运输装置上还安装有电源系统,所述电源系统与所述PLC控制器电性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运输装置包括车架以及多个车轮,所述多个车轮设置在所述车架底部,所述渣斗安装在所述车架上。
[0015]进一步地,所述运输装置的多个车轮均为麦克纳姆轮,每个所述麦克纳姆轮均配备一个与之对应的伺服电机。
[0016]进一步地,所述渣斗与所述运输装置之间设有隔热横梁。
[0017]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
[0018]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系统,由于为每个排渣口对应设置了排渣溜槽,排渣溜槽的一端可操作地与对应的排渣口对接,另一端可与运输装置的渣斗对接,当排渣门开启后,堆积在排渣门上方的氧化铁皮可直接通过排渣溜槽收集到渣斗中,无需等待氧化铁皮降温后再人工收集,同时避免了高温氧化铁皮在高空的自由散落,改善了现场工作环境,避免了工人烫伤和设备的损坏等意外事故的发生;由于渣斗设置在运输装置上,收集完成后的氧化铁皮直接通过运输装置运输,在节约了人力成本的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人工误操作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
[0020]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系统,加热炉具有N个排渣口,每个排渣口通过对应的排渣门密封或开启,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本实施例中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系统包括排渣溜槽4以及运输装置,排渣溜槽4和排渣口一一对应设置,排渣溜槽4的一端可操作地与对应的排渣口对接,排渣溜槽4的另一端沿竖向向下延伸设置;运输装置可操作地在N个排渣口下方移动,运输装置上设置有渣斗6,渣斗6可选择地与任意一个排渣溜槽4的另一端接通。
[0023]本实施例中,由于为每个排渣口对应设置了排渣溜槽4,排渣溜槽4的一端可操作地与对应的排渣口对接,另一端可与运输装置的渣斗6对接,当排渣门2开启后,堆积在排渣门2上方的氧化铁皮可直接通过排渣溜槽4收集到渣斗66中,无需等待氧化铁皮降温后再人工收集,同时避免了高温氧化铁皮在高空的自由散落,改善了现场工作环境,避免了工人烫伤和设备的损坏等意外事故的发生;由于渣斗6设置在运输装置上,收集完成后的氧化铁皮直接通过运输装置运输,在节约了人力成本的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人工误操作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
[0024]优选的,排渣门2朝向加热炉1炉膛的一侧浇筑有耐火材料层,使排渣门能够承受
高温,不易发生变形。
[0025]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排渣溜槽4为上宽下窄的结构,使氧化铁皮的排放更加集中,进一步防止氧化铁皮掉落到渣斗6外,并且排渣溜槽4上开设有观察孔5,可用于观察排渣效果及炉内设备运转情况;当渣斗6与排渣溜槽4对接后,排渣溜槽4的另一端与渣斗6的距离在50mm以内,确保氧化铁皮全部收集至渣斗6内,
[0026]结合图1,本实施例中加热炉的炉底固定安装有炉底钢结构,每个排渣口均对应设置一个伸缩件3,伸缩件3的固定端与炉底钢结构连接,伸缩件3的伸缩端与排渣门2连接,伸缩件3可通过伸缩密封或开启排渣门2,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伸缩件3可以为气缸,气缸的推杆伸缩端部与排渣门2相连。
[0027]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系统还包括电磁换向阀,电磁换向阀和气缸一一对应设置,电磁换向阀通过两条气路连接在对应的气缸上,其中一条气路连接在气缸的无杆腔一端,另一条气路连接在气缸的有杆腔一端。当电磁换向阀与气缸的无杆腔之间的气路接通时,排渣门2开启;当电磁换向阀与气缸的有杆腔之间的气路接通时,排渣门2密封。
[0028]可以想到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为提高生产效率,一个电磁换向阀可同时与相邻的两个排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系统,所述加热炉具有N个排渣口,每个所述排渣口通过对应的排渣门密封或开启,所述N为正整数,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排渣溜槽,所述排渣溜槽和所述排渣口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排渣溜槽的一端可操作地与对应的所述排渣口对接,所述排渣溜槽的另一端沿竖向向下延伸设置;运输装置,所述运输装置可操作地在N个排渣口下方移动,所述运输装置上设置有渣斗,所述渣斗可选择地与任意一个所述排渣溜槽的另一端接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的炉底固定安装有炉底钢结构,所述每个排渣口均对应设置一个伸缩件,所述伸缩件的固定端与所述炉底钢结构连接,所述伸缩件的伸缩端与所述排渣口对应的所述排渣门连接,所述伸缩件可通过伸缩密封或开启所述排渣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件为气缸。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排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电磁换向阀,所述电磁换向阀和所述气缸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电磁换向阀通过两条气路连接在对应的所述气缸上,其中一条所述气路连接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惠家汪泽陈国海江波陈迪安周超刘磊汪小龙高星李文吴小冬李磊王睿昊沈鑫张元福王灵山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