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炉底辊换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9879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炉底辊换辊装置,属于钢带生产设备技术领域,解决现有炉底辊换辊装置存在操作难度大的技术问题。炉底辊换辊装置包括吊架和吊耳,吊耳连接在吊架的顶端,吊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固定架,用于安装炉底辊,其连接在吊架的底部并位于吊架的第一侧;支撑块,设置在吊架的下部;配重块,滑动安装在支撑块上,配重块位于吊架的第二侧,吊耳位于吊架和固定架之间;驱动机构,连接在配重块和支撑块之间,以驱动配重块在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来回移动。该结构的炉底辊换辊装置更换炉底辊时,不用担心吊耳以及吊架与隧道炉上方的管道发生碰撞,而且更加便于调节炉底辊在其上的姿态,因此操作起来更加简单,更换炉底辊的效率更高。的效率更高。的效率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炉底辊换辊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钢带生产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炉底辊换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是支撑钢坯衔接运输的关键设备,其是一种明火加热炉,连铸机过来的钢坯在炉辊上通过时,钢坯上的氧化铁皮将会粘黏在炉底辊上,形成“结瘤”,当结瘤不严重时,可以采用装入厚钢板高速运行冲撞炉辊而使之脱落,当结瘤严重到影响钢批运输时,就必须停炉换辊;另外,由于炉底辊在炉内长期高温状态下使用,炉底辊因为氧化发生鼓包损坏时,也必须停炉换辊,因此,隧道炉中的炉底辊需不定期的更换,而由于炉底辊的重量较重,因此,需借助换辊装置对炉底辊进行更换。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炉底辊换辊装置存在操作难度大,以致换辊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炉底辊换辊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炉底辊换辊装置存在操作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炉底辊换辊装置,包括:
[0005]吊架和吊耳,所述吊耳连接在所述吊架的顶端,并且所述吊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0006]固定架,用于安装炉底辊,所述固定架连接在所述吊架的底部,所述固定架位于所述吊架的第一侧;
[0007]支撑块,设置在所述吊架的下部;
[0008]配重块,滑动安装在所述支撑块上,所述配重块位于所述吊架的第二侧,所述吊耳位于所述吊架和所述固定架之间;
[0009]驱动机构,连接在所述配重块和所述支撑块之间,以驱动所述配重块在所述吊架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来回移动。
[0010]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支撑块为平直的长条状块体,并且所述支撑块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配重块的移动方向;
[0011]所述配重块上设置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套接在所述支撑块上。
[0012]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丝杠以及开设有螺纹通孔的座体,所述螺纹通孔的轴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座体固接在所述支撑块上,所述丝杠螺接在所述螺纹通孔中,并且,所述丝杠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配重块上。
[0013]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所述座体位于所述配重块和所述吊架之间,所述配重块靠近所述座体的一侧壁上设置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中安装有轴承,所述丝杠的一端插装在所述轴承的内孔中。
[0014]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所述丝杠的另一端伸出于所述座体,并且,所述丝杠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卡接扳手的方块。
[0015]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所述吊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下支架的上部开设有若干个沿第二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一盲孔,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配重块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上支架的下部开设有第二盲孔,所述吊架还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栓穿接于所述第二盲孔和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盲孔中并通过所述第一螺母紧固,所述吊耳连接在所述上支架上,所述固定架和所述支撑块均连接在所述下支架上。
[0016]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所述下支架包括第一直杆、斜杆以及第二直杆,所述第一直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所述第二直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斜杆连接所述第一直杆和所述第二直杆,所述第一盲孔开设于所述第一直杆上,所述固定架连接在所述第二直杆远离所述第一直杆的一端,所述支撑块设置在所述第一直杆上。
[0017]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所述固定架上沿所述第一方向开设有若干第三盲孔,所述第二直杆上开设有第四盲孔,所述炉底辊换辊装置还包括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栓穿接于所述第四盲孔和其中一个所述第三盲孔中并通过所述第二螺母紧固。
[0018]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所述上支架包括第三直杆和第四直杆,所述第三直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第四直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所述第三直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直杆上,所述吊耳上设置有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套接在所述第三直杆上,所述第二盲孔开设于所述第四直杆上,所述第三直杆远离所述第四直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固定架的第二侧侧方。
[0019]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所述吊耳上开设有吊孔,所述吊孔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吊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均匀分布。
[0020]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本技术提供的炉底辊换辊装置包括吊架、吊耳、固定架、支撑块、配重块以及驱动机构,吊耳连接在吊架的顶端,而该吊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固定架用于安装炉底辊,该固定架安装在吊架的底部且位于吊架的第一侧,此时,安装在固定架上的炉底辊则位于吊架的第一侧,支撑块设置在吊架的下部,而配重块则滑动安装在支撑块上,配重块位于吊架的第二侧,这样,配重块和炉底辊则分别位于吊架的两相对侧,而上述吊耳位于吊架和固定架之间,此时吊耳则位于固定架的第二侧,也即位于炉底辊的第二侧。上述结构的炉底辊换辊装置中,配重块和用于固定炉底辊的固定架分别位于吊架的两相对侧,吊耳位于吊架顶端且位于固定架以及配重块之间,这样,借助杠杆原理,则可以使得炉底辊保持最佳姿态进出隧道炉,而吊耳和吊架位于炉底辊的第二侧侧方,也即炉底辊进出隧道炉的过程中,吊耳和吊架不用移动至隧道炉的上方,因此不会对隧道炉上方的煤气管道造成磕碰,而上述驱动机构能够驱动配重块在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来回移动,则可以更加方便地调节炉底辊至最佳姿态。因此,本技术提供的炉底辊换辊装置在将炉底辊送入或者取出炉底辊时不需要担心吊耳以及吊架损坏隧道炉上方的管道,而且更容易调节其上运载的炉底辊的姿态,其操作起来更加简单,从而提高炉底辊换辊效率。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炉底辊换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配重块与驱动结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直杆与第四直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固定架与第一直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
[0028]1‑
吊架;101

第一直杆;102

第二直杆;103

第三直杆;104

第四直杆;105

斜杆;106

第一螺栓;107

第一螺母;2

吊耳;21

吊孔;3

固定架;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炉底辊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吊架和吊耳,所述吊耳连接在所述吊架的顶端,并且所述吊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固定架,用于安装炉底辊,所述固定架连接在所述吊架的底部,所述固定架位于所述吊架的第一侧;支撑块,设置在所述吊架的下部;配重块,滑动安装在所述支撑块上,所述配重块位于所述吊架的第二侧,所述吊耳位于所述吊架和所述固定架之间;驱动机构,连接在所述配重块和所述支撑块之间,以驱动所述配重块在所述吊架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来回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炉底辊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为平直的长条状块体,并且所述支撑块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配重块的移动方向;所述配重块上设置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套接在所述支撑块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炉底辊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丝杠以及开设有螺纹通孔的座体,所述螺纹通孔的轴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座体固接在所述支撑块上,所述丝杠螺接在所述螺纹通孔中,并且,所述丝杠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配重块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炉底辊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位于所述配重块和所述吊架之间,所述配重块靠近所述座体的一侧壁上设置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中安装有轴承,所述丝杠的一端插装在所述轴承的内孔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炉底辊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杠的另一端伸出于所述座体,并且,所述丝杠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卡接扳手的方块。6.根据权利要求2

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炉底辊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下支架的上部开设有若干个沿第二方向均匀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海王惠家江波陈迪安周超汪泽王灵山沈鑫吴小冬程杨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