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零碳排放的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69427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零碳排放的制冷系统,系统包括第一供能单元、燃气内燃机、发电机、压缩机以及电制冷单元,燃气内燃机分别与第一供能单元的输出端以及发电机的输入端连接,发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压缩机与电制冷单元连接形成第一介质制冷循环回路,第一供能单元产生的生物燃气传输至燃气内燃机以供燃气内燃机产生机械能,燃气内燃机产生机械能带动所述发电机运动发电以驱动压缩机对流入其内的第一介质进行压缩。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第一供能单元产生生物燃气来替代天然气供给燃气内燃机,以为燃气机热泵制冷模式的燃气内燃机提供能量来源,打开了现有燃气机热泵制冷模式依赖自然资源供能的局限,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零碳排放的制冷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燃气
,特别涉及一种零碳排放的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普遍使用的燃气机热泵制冷模式中,通常是在燃气内燃机内通入天然气以进行内部燃烧,从而使燃气内燃机产生机械能带动发电机运动发电以驱动制冷单元的压缩机压缩,该过程主要是以天然气为原料以供给燃气内燃机能量,由于该过程使用的天然气为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从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来看,生态系统在不断地输出自然能量,而没有输入能量,很容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不利于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零碳排放的制冷系统。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零碳排放的制冷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供能单元、燃气内燃机、发电机、压缩机以及电制冷单元,所述燃气内燃机分别与第一供能单元的输出端以及发电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发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压缩机与电制冷单元连接并与所述电制冷单元形成第一介质制冷循环回路,所述第一供能单元产生的生物燃气传输至所述燃气内燃机以供所述燃气内燃机产生机械能,所述燃气内燃机产生机械能带动所述发电机运动发电以驱动压缩机对流入其内的第一介质进行压缩。
[000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供能单元包括混合发酵罐以及脱硫脱水反应器,所述混合发酵罐的输入端输入有生物质废物以及热量进行混合发酵,所述混合发酵罐的输出端与脱硫脱水反应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脱硫脱水反应器的输出端与燃气内燃机连接,所述脱硫脱水反应器输出端输出生物燃气至所述燃气内燃机。
[000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燃气内燃机产生的烟气传输至混合发酵罐以供所述混合发酵罐内热量的输入来源。
[000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太阳能辅助供电单元,所述太阳能辅助供电单元产生的电能传输至压缩机以驱动压缩机对流入其内的第一介质进行压缩。
[000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热制冷单元,所述热制冷单元分别与所述燃气内燃机和所述电制冷单元相连接,所述燃气内燃机产生的烟气先经过热制冷单元后再经过第一供能单元,并从所述第一供能单元排出,所述燃气内燃机的缸套与所述热制冷单元形成换热回路,外部水源依次流经所述热制冷单元以及所述电制冷单元,并从电制冷单元流至外部以完成制冷。
[00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制冷单元包括吸收器、低温发生器、高温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以及第一蒸发器,所述吸收器、低温发生器以及高温发生器依次连接并形成第二介质水溶液循环回路;所述高温发生器内的第二介质水溶液与低温发生器内的第二介
质水溶液产生的水蒸汽依次流经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以及第一蒸发器后流入吸收器,以被所述吸收器内的第二介质水溶液吸收。
[00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制冷单元还包括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分别与低温发生器、高温发生器以及吸收器连接,所述低温发生器内的第二介质水溶液通过第一热交换器传输到所述高温发生器,所述高温发生器内的介质水溶液通过第一热交换器传输到所述吸收器。
[00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制冷单元还包括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分别与第一热交换器、吸收器以及低温发生器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将高温发生器内的第二介质水溶液通过第二热交换器传输到所述吸收器,所述吸收器的第二介质水溶液通过第二热交换器传输到低温发生器。
[00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制冷单元还包括第三热交换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分别与吸收器、高温发生器以及第一冷凝器连接,所述高温发生器产生的水蒸汽通过第三热交换器传输到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并联,所述吸收器的第二介质水溶液部分通过第三热交换器传输到低温发生器,部分通过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传输到低温发生器。
[00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制冷单元包括第二冷凝器、第二节流阀以及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二冷凝器、第二节流阀、第二蒸发器以及压缩机依次连接,所述第二冷凝器、第二节流阀以及第二蒸发器以及压缩机形成第一介质制冷循环回路。
[0015]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供能单元产生生物燃气来替代不可再生的天然气供给燃气内燃机,以替代天然气为燃气机热泵制冷模式的燃气内燃机提供能量来源,打开了现有燃气机热泵制冷模式依赖自然资源供能的局限,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零碳排放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零碳排放的制冷系统,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8]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
[0019]还需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1]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
技术实现思路
作进一步说明。
[002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零碳排放的制冷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第一供能单元、燃气内燃机11、发电机12、压缩机51以及电制冷单元,所述燃气内燃机11分别与第一供能单元的输出端以及发电机1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发电机12的输出端与所述压缩机5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压缩机51与电制冷单元连接并与所述电制冷单元形成第一介质制冷循环回路,其中,所述压缩机52为螺杆式压缩机,所述第一供能单元产生的生物燃气传输至所述燃气内燃机11以供所述燃气内燃机11产生机械能,所述燃气内燃机11产生机械能带动所述发电机12运动发电以驱动压缩机51对流入其内的第一介质进行压缩,通过第一供能单元产生生物燃气来替代不可再生的天然气供给燃气内燃机11,以替代天然气为燃气机热泵制冷模式的燃气内燃机11提供能量来源,打开了现有燃气机热泵制冷模式依赖自然资源供能的局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碳排放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供能单元、燃气内燃机、发电机、压缩机以及电制冷单元,所述燃气内燃机分别与第一供能单元的输出端以及发电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发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压缩机与电制冷单元连接并与所述电制冷单元形成第一介质制冷循环回路,所述第一供能单元产生的生物燃气传输至所述燃气内燃机以供所述燃气内燃机产生机械能,所述燃气内燃机产生机械能带动所述发电机运动发电以驱动压缩机对流入其内的第一介质进行压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零碳排放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能单元包括混合发酵罐以及脱硫脱水反应器,所述混合发酵罐的输入端输入有生物质废物以及热量进行混合发酵,所述混合发酵罐的输出端与脱硫脱水反应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脱硫脱水反应器的输出端与燃气内燃机连接,所述脱硫脱水反应器输出端输出生物燃气至所述燃气内燃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零碳排放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内燃机产生的烟气传输至混合发酵罐以供所述混合发酵罐内热量的输入来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零碳排放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太阳能辅助供电单元,所述太阳能辅助供电单元产生的电能传输至压缩机以驱动压缩机对流入其内的第一介质进行压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零碳排放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热制冷单元,所述热制冷单元分别与所述燃气内燃机和所述电制冷单元相连接,所述燃气内燃机产生的烟气先经过热制冷单元后再经过第一供能单元,并从所述第一供能单元排出,所述燃气内燃机的缸套与所述热制冷单元形成换热回路,外部水源依次流经所述热制冷单元以及所述电制冷单元,并从电制冷单元流至外部以完成制冷。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零碳排放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制冷单元包括吸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健亭范峻铭蒋鹏孟伟杨光关旭姜红星李璐伶张姝丽乔亮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深燃燃气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