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94077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发电机、换热循环单元、电制冷机、以及电控柜,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发电机位于所述分隔板的一侧,所述电制冷机、所述换热循环单元以及所述电控柜均位于所述分隔板的另一侧,且所述换热循环单元与所述发电机上下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将所述电制冷机、所述换热循环单元以及所述电控柜设置在所述分隔板的一侧,将所述发电机设置在所述分隔板的另一侧,同时使所述换热循环单元与所述发电机上下设置,实现了双层式的立体空间布置格局,使得所述外壳内的各部件布局更为紧凑,同时所述分隔板的设置也使得所述发电机产生的热量不会对所述电制冷机的运行造成影响。的热量不会对所述电制冷机的运行造成影响。的热量不会对所述电制冷机的运行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制冷装置中,电制冷机组采用发电机作为驱动装置,例如发电机为燃气发电机,而燃气发电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且电制冷机组对热量较为敏感,因此目前,制冷装置通常采用平铺式布局,各部件在同一平面中依次展开放置,使发电机与电制冷机组隔开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电机产生的热量对电制冷机组产生较大影响。而这种平铺式布局使得制冷装置的布局不够紧凑,设备占用空间较大,降低了空间的利用率,也即,现有的制冷机组还无法同时满足即能够避免发电机对其它部件的运行产生影响,又能合理利用空间,减小占地面积。
[0003]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制冷装置采用平铺式布置方式导致的布局不紧凑、占用面积过大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发电机、与所述发电机连接的换热循环单元、与所述发电机电连接的电制冷机、以及分别与所述发电机和所述电制冷机电连接的电控柜,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发电机位于所述分隔板的一侧,所述电制冷机、所述换热循环单元以及所述电控柜均位于所述分隔板的另一侧,且所述换热循环单元与所述发电机上下设置。
[0007]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其中,所述分隔板呈L型,所述分隔板包括竖向板和横向板,所述竖向板连接所述横向板;
[0008]所述发电机和所述电制冷机分别位于所述竖向板的两侧,所述换热循环单元位于所述横向板背向所述发电机的一侧。
[0009]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其中,所述换热循环单元包括中冷水循环组件、缸套水循环组件以及冷却管路;所述中冷水循环组件的出口和进口均与所述发电机连接,所述缸套水循环组件的出口和进口均与所述发电机连接,且所述冷却管路同时与所述中冷水循环组件和所述缸套水循环组件连接。
[0010]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其中,所述中冷水循环组件包括中冷水出水管道、第一换热器以及中冷水进水管道,所述中冷水出水管道、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中冷水进水管道以及所述发电机依次循环连接;
[0011]所述冷却管路包括进水主路、第一分支进水管、第一分支出水管以及出水主路,所述第一分支进水管的进口连接所述进水主路,所述第一分支进水管的出口和所述第一分支
出水管的进口均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分支出水管的出口连接所述出水主路。
[0012]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其中,所述缸套水循环组件包括缸套水出水管道、第二换热器、第一缸套水进水管道以及第二缸套水进水管道;所述缸套水出水管道的进口连接发电机,出口连接外部的溴化锂机组;所述第一缸套水进水管道和所述第二缸套水进水管道的进口均连接外部的溴化锂机组,出口均连接发电机,且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缸套水进水管道上;
[0013]所述冷却管路还包括第二分支进水管和第二分支出水管,所述第二分支进水管的进口连接所述进水主路,所述第二分支进水管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分支出水管的进口均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且所述第二分支出水管的出口连接所述出水主路。
[0014]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其中,所述发电机上连接有排烟管,所述排烟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第四管段以及第五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连接所述发电机,另一端穿过所述分隔板并连接所述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所述第三管段、所述第四管段以及所述第五管段均位于所述分隔板背向所述发电机的一侧。
[0015]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其中,所述第四管段包括平直段和倾斜段,所述倾斜段的一端连接所述平直段,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管段,且所述倾斜段相对于所述平直段朝向远离所述分隔板的方向倾斜延伸。
[0016]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其中,所述第五管段上设置有有害物去除装置,所述有害物去除装置用于除去烟气中氮氧化物。
[0017]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其中,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位位于所述发电机的一侧,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发电机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二风机距离所述外壳的底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风机距离所述外壳的底面的距离;
[0018]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进风口和第一排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机相对立设置,所述第一排风口与所述第二风机相对立设置。
[0019]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其中,所述外壳包括支撑框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的壳体板,所述壳体板内设置有隔音层。
[0020]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所述外壳内设置所述分隔板,并将所述电制冷机、所述换热循环单元以及所述电控柜设置在所述分隔板的一侧,将所述发电机设置在所述分隔板的另一侧,同时使所述换热循环单元与所述发电机上下设置,实现了双层式的立体空间布置格局,使得所述外壳内的各部件布局更为紧凑,避免了平铺式布局导致的占用面积过大的问题,同时所述分隔板的设置也使得所述发电机产生的热量不会对所述电制冷机的运行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的第一视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的第二视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的第三视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的功能原理框图;
[0025]附图中的标记为:1、支撑框架;2、发电机;3、换热循环单元;31、冲冷水循环组件;311、中冷水出水管道;312、第一换热器;313、中冷水进水管道;32、缸套水循环组件;321、缸
套水出水管道;322、第二换热器;323、第一缸套水进水管道;324、第二缸套水进水管道;325、缸套水进水主管;33、冷却管道;331、进水主路;332、第一分支进水管;333、第二分支进水管;334、第一分支出水管;335、第二分支出水管;336、出水主路;4、电制冷机;5、控制柜;6、分隔板;61、竖向板;62、横向板;7、排烟管;71、第一管段;72、第二管段;73、第三管段;74、第四管段;741、平直段;742、倾斜段;75、第五管段;8、有害物去除装置;9、第一风机;10、第三风机;11、燃气管;12、尿素管;13、尿素罐。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7]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发电机、与所述发电机连接的换热循环单元、与所述发电机电连接的电制冷机、以及分别与所述发电机和所述电制冷机电连接的电控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发电机位于所述分隔板的一侧,所述电制冷机、所述换热循环单元以及所述电控柜均位于所述分隔板的另一侧,且所述换热循环单元与所述发电机上下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呈L型,所述分隔板包括竖向板和横向板,所述竖向板连接所述横向板;所述发电机和所述电制冷机分别位于所述竖向板的两侧,所述换热循环单元位于所述横向板背向所述发电机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循环单元包括中冷水循环组件、缸套水循环组件以及冷却管路;所述中冷水循环组件的出口和进口均与所述发电机连接,所述缸套水循环组件的出口和进口均与所述发电机连接,且所述冷却管路同时与所述中冷水循环组件和所述缸套水循环组件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水循环组件包括中冷水出水管道、第一换热器以及中冷水进水管道,所述中冷水出水管道、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中冷水进水管道以及所述发电机依次循环连接;所述冷却管路包括进水主路、第一分支进水管、第一分支出水管以及出水主路,所述第一分支进水管的进口连接所述进水主路,所述第一分支进水管的出口和所述第一分支出水管的进口均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分支出水管的出口连接所述出水主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撬装式高效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套水循环组件包括缸套水出水管道、第二换热器、第一缸套水进水管道以及第二缸套水进水管道;所述缸套水出水管道的进口连接发电机,出口连接外部的溴化锂机组;所述第一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峻铭蒋鹏乔亮孟伟杨光刘建辉关旭姜红星李璐伶余健亭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深燃燃气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