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泥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8423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挡泥板。该挡泥板具备设置在车辆的后轮后方的挡泥板主体部、及形成在挡泥板主体部的上端部并与车体固定连接的安装部,挡泥板主体部至少具有:与后轮相向而对地从车体下部向下方延伸、并在车宽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前侧壁;从前侧壁的下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上方弯曲延伸的下侧壁;从前侧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延伸的内侧壁;及从前侧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延伸的外侧壁。基于该结构,不仅能够防止被后轮溅起的石子或泥水等飞散或附着在车体等上,而且还能抑制车辆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而且还能抑制车辆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而且还能抑制车辆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挡泥板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轮(后轮)后方的挡泥板。

技术介绍

[0002]通常,在车辆的后轮的后方设置有挡泥板。该挡泥板用于防止车辆在状况较差的道路上行驶时被后轮溅起的石子或泥水等飞散到后续车辆上、或附着在自车的车体上。该挡泥板一般为板状,以从车体下部向下方延伸的状态被设置在后轮的后方。
[0003]然而,在后轮的后方设置有挡泥板的情况下,由于挡泥板与气流(行驶风)方向相垂直,所以与未设置挡泥板时相比,后轮后方的空气湍流会增大。在后轮后方的空气湍流增大的情况下,车底板下的空气流动速度减慢、车辆背面的气流状况变差,从而会出现车辆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即,空气阻力系数(CD,Constant Drag)增大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防止被后轮溅起的石子或泥水等飞散或附着在车体等上,而且还能抑制车辆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的挡泥板。
[0005]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挡泥板,该挡泥板具备设置在车辆的后轮后方的挡泥板主体部、及形成在所述挡泥板主体部的上端部并与车体固定连接的安装部,所述挡泥板主体部至少具有:与所述后轮相向而对地从车体下部向下方延伸、并在车宽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前侧壁;从所述前侧壁的下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上方弯曲延伸的下侧壁;从所述前侧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延伸的内侧壁;及从所述前侧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延伸的外侧壁。
[0006]基于本技术的上述挡泥板,与后轮相向而对的前侧壁能够防止被后轮溅起的石子或泥水等飞散或附着在车体等上,同时,被构成为弯曲形状的下侧壁、内侧壁、和外侧壁能够将被后轮搅乱的空气整流而使其顺利地流往车辆后方。详细而言,由于附壁效应(粘性流体的喷流会贴着附近的壁板流动),被后轮搅乱的空气会再次贴着挡泥板的曲面状的下侧壁、内侧壁、和外侧壁顺利地向车辆后方流动。因此,能够防止车底板下的空气流速减慢,使从车底板下通过并从车辆后方流出的空气的流量增大。
[0007]通常,在轮胎尾流(行驶风与车轮相碰后产生的空气湍流)增大的情况下,从车底板下通过的行驶风减少,从而沿着车顶流动的行驶风增大而导致涡流产生。其结果,从车顶和D柱卷到车辆背面的空气增多,导致车辆背面的空气阻力系数增大。
[0008]对此,本技术的挡泥板如上所述那样,通过使从车底板下通过并从车辆后方流出的空气的流量增大,能够使从车顶和D柱卷到车辆背面的空气减少。由此,能够防止拉涡发生、使背面压力增大,从而能够抑制车辆背面的空气阻力系数增大。即,能够抑制车辆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
[0009]另外,本技术的上述挡泥板中,较佳为,所述挡泥板主体部被构成为横置的近似四棱锥形状,所述前侧壁构成四棱锥的底面,所述下侧壁、所述内侧壁、所述外侧壁分别构成四棱锥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所述挡泥板主体部还具有,从所述前侧壁的上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下方弯曲延伸的上侧壁,该上侧壁构成四棱锥的第四侧面。基于该结构,能够使被后轮搅乱的空气再次贴着近似四棱锥形状的挡泥板主体部的第一至第四侧面更加流畅地流往车辆后部。
[0010]另外,本技术的上述挡泥板中,也可以为,所述挡泥板主体部被构成为横置的近似四棱锥台形状,所述前侧壁构成四棱锥台的底面,所述下侧壁、所述内侧壁、所述外侧壁分别构成四棱锥台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所述挡泥板主体部还具有,从所述前侧壁的上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下方弯曲延伸的上侧壁;及面朝所述车辆的后方的后侧壁,所述上侧壁构成四棱锥台的第四侧面,所述后侧壁构成四棱锥台的顶面。基于该结构,可以缩短挡泥板在车长方向上的尺寸,从而能够提高外观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挡泥板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立体图。
[0012]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上述挡泥板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侧视图。
[0013]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上述挡泥板的侧视图。
[0014]图4是图3中的IV-IV线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0015]图5是用于说明挡泥板的作用的示意图。
[0016]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变形例的挡泥板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侧视图。
[0017]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现有技术的挡泥板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挡泥板进行说明。但是,本技术不局限于下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另外,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等)不反映实际的尺寸关系。各图中,箭头Rr示出车长方向的后方,箭头Up示出车高方向的上方,箭头Out示出车宽方向的外侧。
[0019]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挡泥板10的车辆1的后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挡泥板10的车辆1的后部结构的侧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挡泥板10被设置在车轮(后轮5)的后方,用于防止车辆1在状况较差的道路上行驶时被后轮5溅起的石子或泥水等飞散到后续车辆上、或附着在自车辆1的车体3等上。
[0020]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现有技术的挡泥板110的车辆101的后部结构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现有技术的挡泥板110被设置在后轮105的后方,被后轮105溅起的石子或泥水等被该挡泥板110挡住,从而不容易飞散到后续车辆上、也不容易附着在自车辆101的车体103等上。
[0021]然而,由于现有技术的挡泥板110被构成为板状,以从车体103的底部向下方延伸的状态设置在后轮105的后方,所以与气流(行驶风)的方向相垂直。因而,采用现有技术的挡泥板110的情况下,后轮105后方的空气湍流有可能增大。在后轮105后方的空气湍流增大
的情况下,车底板下的空气流速减慢、车辆背面的气流状况变差,从而出现车辆101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空气阻力系数增大)的问题。
[0022]更详细而言,若轮胎尾流(行驶风与后轮105相碰后产生的空气湍流)增大,则从车底板下流过的行驶风减少,从而沿车顶流动的行驶风增大。因此,采用在后轮105的后方空气湍流增大的现有技术的挡泥板110的情况下,从车顶和D柱卷到车辆101的背面的空气增多,从而顶面气流在车顶端部的后方形成涡流,导致车辆101背面的空气阻力系数增大。
[0023]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取代板状的挡泥板110,在后轮5的后方设置立体形状的挡泥板10。这样,不仅能够防止被后轮5溅起的石子或泥水等飞散或附着在车体3等上,而且还能抑制车辆1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
[0024]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挡泥板10的侧视图,图4是图3中的IV-IV线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挡泥板10具备配置在后轮5的后方的挡泥板主体部30;及形成在挡泥板主体部30的上端部、并被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挡泥板,其特征在于:具备设置在车辆的后轮后方的挡泥板主体部、及形成在所述挡泥板主体部的上端部并与车体固定连接的安装部,所述挡泥板主体部至少具有,与所述后轮相向而对地从车体下部向下方延伸、并在车宽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前侧壁;从所述前侧壁的下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上方弯曲延伸的下侧壁;从所述前侧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延伸的内侧壁;及从所述前侧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延伸的外侧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主体部被构成为横置的近似四棱锥形状,所述前侧壁构成四棱锥的底面,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斋藤雄太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