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色变色经编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8082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面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色变色经编布,包括表层布以及设于表层布底端面的中层布,所述表层布表面黏贴设有热敏变色涂层,所述热敏变色涂层形状为多个间隔的条形,所述表层布由多根第一经线和第二经线编织而成,所述第一经线由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捻揉缠绕于连接纱线组成,所述中层布由第三经线和第一纬线纵横交织而成,其中经编布作为衣服面料使用时,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体温,而热敏变色涂层穿着过程中将随着人体体温变化,穿着外出过程中环境温度升高,热敏变色涂层颜色也会相应变化,穿着过程中变色的热敏变色涂层使布料个性化高,解决了现有面料颜色通常单一的技术问题。一的技术问题。一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色变色经编布


[0001]本技术涉及纺织面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色变色经编布。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2021756706.8公开了经纬方向抗拉扯涤纶面料,包括内表层和设于内表层外侧的外表层,内表层内包括羊绒纤维、棉纤维及草珊瑚粘胶纤维,外表层内包括羊绒纤维和涤纶纤维;外表层包括外载体层和设于其朝向内表层一侧的第一绒毛层,所述外载体层由丝光羊绒纤维通过经编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绒毛层由超细涤纶纤维拉毛整理形成,所述第一绒毛层钩织覆盖在外载体层一侧表面,公开了一般现有面料,随时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潮流个性追随,现有面料颜色通常单一,无法满足现代潮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双色变色经编布,其解决了现有面料颜色通常单一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色变色经编布,包括表层布以及设于表层布底端面的中层布,所述表层布表面黏贴设有热敏变色涂层,所述热敏变色涂层形状为多个间隔的条形,所述热敏变色涂层的厚度为1mm~5mm,所述表层布由多根第一经线和第二经线编织而成,所述第一经线由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捻揉缠绕于连接纱线组成,所述中层布由第三经线和第一纬线纵横交织而成,所述第三经线和第一纬线规格均为30d~70d。
[0005]进一步的,所述中层布底端面为绒毛面。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颜色分别为红色和绿色。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均为棉纱。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经线为棉纱。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经线和/或第一纬线为羊毛纤维与薄荷纤维混纺而成进一步的,所述表层布为经平组织结构。
[0010]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本双色变色经编布,通过热敏变色涂层的设置,其中经编布作为衣服面料使用时,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体温,而热敏变色涂层穿着过程中将随着人体体温变化,穿着外出过程中环境温度升高,热敏变色涂层颜色也会相应变化,穿着过程中变色的热敏变色涂层使布料个性化高,解决了现有面料颜色通常单一的技术问题;第一经线由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捻揉缠绕于连接纱线组成,使用时第一经线直径粗,连接纱线被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包裹,强度更高,耐磨损性能好;中层布由第三经线和第一纬线纵横交织而成,该面料编织便捷,并且该结构强度高,耐用性强,第三经线和第一纬线规格均为30d~70d,使用时,面料更柔顺轻薄,布料作为衣服使用时,夏天使用更清凉亲肤。
[0012]中层布底端面为绒毛面的设置,其中中层布与人体贴合时,中层布绒毛面与皮肤
贴合更舒适,亲肤性能好。
[0013]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颜色分别为红色和绿色的设置,由于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颜色不同,第一经线色彩将呈现绚丽的双色,提升使用时个性度。
[0014]进一步的,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均为棉纱的设置,棉纱具有染色性能好,成纱中纤维伸直平行、光泽好和条干匀的优点,利于提升表层布的耐用性。
[0015]进一步的,第三经线为棉纱的设置,该布料纱线利于批量采购,并且利于节约成本。
[0016]进一步的,第三经线和/或第一纬线为羊毛纤维与薄荷纤维混纺而成,其中羊毛纤维亲肤保暖性更好,使底层面料与人体皮肤贴合舒适,与薄荷纤维混纺时,清爽性和去汗味效果好,提升面料使用体验。
[0017]表层布为经平组织结构的设置,其中同一根经线所形成的线圈轮流配置在两个相邻线圈纵行中,该结构具有使用时抗拉性好,并且长期使用牢固不易断裂。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的经平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的第一经线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的热敏变色涂层局部组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4]参考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色变色经编布,包括表层布1以及设于表层布1底端面的中层布2,所述表层布1表面黏贴设有热敏变色涂层3,本申请所提及的热敏变色涂层在已授权公开的专利技术“热敏变色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201310411099.X)中,已对热敏变色涂层的结构原理进行公开,故本申请不再对此进行重复赘述。
[0025]通过热敏变色涂层的设置,其中经编布作为衣服面料使用时,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体温,而热敏变色涂层穿着过程中将随着人体体温变化,穿着外出过程中环境温度升高,热敏变色涂层颜色也会相应变化,穿着过程中变色的热敏变色涂层使布料个性化高,解决了现有面料颜色通常单一的技术问题。
[0026]如图3所示,多个第一经线形成多个纵横排布的第一线圈101a和第二线圈101b,各横向列的第一线圈101a和第二线圈101b间隔一个空位,并且上下横列的第一线圈101a和第二线圈101b错位设置,多个第二经线一端穿过第二线圈形成第一交叉点c1,再穿过相隔的第二线圈形成第二交叉点c2,再穿过相邻纵向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第一经线形成第三交叉点c3,且穿过第一经线形成的第一线圈底部形成第三交叉点c4,再绕回第二交叉点c2,并向下循环延伸;第二经线经过第一交叉点、第二交叉点、第三交叉点、第四交叉点以及又绕回第二交叉点线径形成缠绕线圈101c;上述交叉点为虚拟的点;上述结构利于圆机大规模批量生产,并且该网面强度和耐用性好。
[0027]所述表层布1由多根第一经线101和第二经线102编织而成,所述第一经线101由第
一连接线1a和第二连接线1b捻揉缠绕于连接纱线1c组成,该捻揉缠绕方法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予赘述;第二经线102可与第一经线101结构相同,利于提高表层布整体布料强度;所述中层布2由第三经线201和第一纬线 202纵横交织而成,该纵横交织结构和编织方法均为现有常规技术,在此不予赘述;所述第三经线201和第一纬线202规格均为30d~70d。
[0028]第一经线由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捻揉缠绕于连接纱线组成,使用时第一经线直径粗,连接纱线被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包裹,强度更高,耐磨损性能好;中层布由第三经线和第一纬线纵横交织而成,该面料编织便捷,并且该结构强度高,耐用性强,第三经线和第一纬线规格均为30d~70d,使用时,面料更柔顺轻薄,布料作为衣服使用时,夏天使用更清凉亲肤。
[0029]所述中层布2底端面为绒毛面,中层布与人体贴合时,中层布绒毛面与皮肤贴合更舒适,亲肤性能好。
[0030]所述第一连接线1a和第二连接线1b颜色分别为红色和绿色,由于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颜色不同,第一经线色彩将呈现绚丽的双色,提升使用时个性度,第一连接线1a和第二连接线1b还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色变色经编布,其特征在于,包括表层布(1)以及设于表层布(1)底端面的中层布(2),所述表层布(1)表面黏贴设有热敏变色涂层(3),所述热敏变色涂层(3)形状为多个间隔的条形,所述热敏变色涂层(3)的厚度为1mm~5mm,所述表层布(1)由多根第一经线(101)和第二经线(102)编织而成,所述第一经线(101)由第一连接线(1a)和第二连接线(1b)捻揉缠绕于连接纱线(1c)组成,所述中层布(2)由第三经线(201)和第一纬线(202)纵横交织而成,所述第三经线(201)和第一纬线(202)规格均为30d~70d。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色变色经编布,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远周杨刘其物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远辉经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