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模块化连接的套管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7221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模块化连接的套管换热器,包括多个模块换热单元,模块换热单元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包括呈一体结构的直管部和弯管部,内管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接头,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接头;外管套于内管外,外管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器,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远离外管的端部与内管密封连接;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三接头,第二连接器具有第四接头;相连接的任意两个模块换热单元之间,上一模块换热单元的第一接头与下一模块换热单元的第二接头连接,上一模块换热单元的第三接头与下一模块换热单元的第四接头连接。本方案的换热器在拼接安装的过程中,只需简单将各个接头进行连接即可,降低了安装成本,提高了灵活性。提高了灵活性。提高了灵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模块化连接的套管换热器


[0001]本申请涉及换热器的
,尤其涉及一种可模块化连接的套管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气冷器和回热器是跨临界CO2热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换热性能的好坏对热泵系统的性能有直接影响。现阶段的CO2热泵系统中,常用的气冷器及回热器有板换式换热器和套管式换热器。板换式换热器换热效率高,但容易被污垢堵塞,在冬季停电时容易结冰冻裂。套管式换热器水流通道大不易阻塞,可以做到全程逆流,尤其适合于跨临界CO2热泵系统。
[0003]但套管式换热器体积较大,安装位置往往受限;受制于制作套管式换热器的内外管管材长度、管径以及加工模具的限制,单个套管式换热器的流程长度和换热能力做不到很大,经常难以满足机组的能力需求。市场上一些套管式换热器也常常通过各种方式连接来形成模块化组合,如中国授权专利 CN212567021U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拼接式的套管换热器。但现有的套管式换热器的连接方式比较麻烦,需要增加额外的零配件螺钉套和连接套环来实现,不仅增加了成本,降低了灵活性,还存在漏水漏氟的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模块化连接的套管换热器,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套管换热器存在的安装结构复杂,安装成本高,灵活性低的技术问题。
[0005]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可模块化连接的套管换热器,包括多个模块换热单元,所述模块换热单元包括内管和外管;
[0007]所述内管包括呈一体结构的直管部和弯管部,所述内管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接头,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接头;
[0008]所述外管套于所述内管外,所述外管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器,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远离所述外管的端部与所述内管密封连接;
[0009]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有第三接头,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有第四接头;
[0010]相连接的任意两个所述模块换热单元之间,上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接头与下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接头连接,上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三接头与下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的所述第四接头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均为三通连接器,均具有与所述外管连通的第一端、与所述内管密封连接的第二端,以及用于连通其内部与外部管路的第三端。
[0012]优选的,所述内管包括一段所述直管部和一段所述弯管部,所述弯管部的进液方向与出液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接头连接于所述弯管部,所述第二接头连接于所述直管部,且相连接的两个所述模块换热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相向对应连接时,其中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的第三接头可与另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的第四接头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内管包括一段所述直管部和两段所述弯管部,两段所述弯管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直管部的两端,所述弯管部的进液方向与出液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分别连接于所述弯管部,且相连接的两个所述模块换热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相向对应连接时,其中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的第三接头可与另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的第四接头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外管套于所述直管部外。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均呈直管状且均与所述外管垂直。
[0016]优选的,每一所述内管包括两个所述弯管部且所述弯管部的进液方向与出液方向相反;所述直管部包括一个第一直管部和两个第二直管部,两所述弯管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直管部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二直管部分别连接于两所述弯管部远离所述第一直管部的端部,两个所述第二直管部远离所述弯管部的端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且相连接的两个所述模块换热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相向对应连接时,其中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的第三接头可与另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的第四接头连接。
[0017]优选的,所述外管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直管部延伸至另一所第二直管部。
[0018]优选的,所述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均呈弯管状。
[0019]优选的,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之间、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之间为互相匹配的对插接头、活接公母头或洛克环公母头。
[0020]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模块化连接的套管换热器,包括有多个可拼接的模块换热单元,模块换热单元的内管包括有直管部和弯管部,通过直管部和弯管部交错连接实现管路的迂回,延长管路长度。外管套在内管外,外管和内管通入不同的介质,可实现外管和内管中的不同介质实现热交换。其中,内管的两端分别设有互相对应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外管的两端设有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在将两个模块换热单元进行拼接时,只需直接将上一模块换热单元的第一接头与下一模块换热单元的第二接头连接即可令两个模块换热单元的内管导通;将上一模块换热单元的第三接头与下一模块换热单元的第四接头连接即可令两个模块换热单元的外管导通。以此类推将多个模块换热单元连接一体,即可实现将多个模块换热单元拼接成一完整的换热器。因此,本方案的换热器在拼接安装的过程中,只需简单将各个接头进行连接即可,无需额外配备其他附加的支撑配件或连接件来实现,从而降低了安装成本,提高了灵活性,同时简化了安装工序,加快安装效率,此外,其连接点位少,降低了漏水漏氟的隐患。
附图说明
[0021]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2]图1为实施例一的模块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实施例一的可模块化连接的套管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实施例一的模块换热单元的另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实施例一的可模块化连接的套管换热器的另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实施例二的模块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实施例二的可模块化连接的套管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
[0029]100、模块换热单元;1、内管;11、直管部;111、第一直管部;112、第二直管部;12、弯管部;13、第一接头;14、第二接头;2、外管;21、第一连接器;22、第二连接器;23、第三接头;24、第四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1]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模块化连接的套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模块换热单元(100),所述模块换热单元(100)包括内管(1)和外管(2);所述内管(1)包括呈一体结构的直管部(11)和弯管部(12),所述内管(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接头(13),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接头(14);所述外管(2)套于所述内管(1)外,所述外管(2)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器(21),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器(22),所述第一连接器(21)和第二连接器(22)远离所述外管(2)的端部与所述内管(1)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21)连接有第三接头(23),所述第二连接器(22)连接有第四接头(24);相连接的任意两个所述模块换热单元(100)之间,上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100)的所述第一接头(13)与下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100)的所述第二接头(14)连接,上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100)的所述第三接头(23)与下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100)的所述第四接头(2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模块化连接的套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21)和第二连接器(22)均为三通连接器,均具有与所述外管(2)连通的第一端、与所述内管(1)密封连接的第二端,以及用于连通其内部与外部管路的第三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模块化连接的套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包括一段所述直管部(11)和一段所述弯管部(12),所述弯管部(12)的进液方向与出液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接头(13)连接于所述弯管部(12),所述第二接头(14)连接于所述直管部(11),且相连接的两个所述模块换热单元(100)之间的所述第一接头(13)与第二接头(14)相向对应连接时,其中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100) 的第三接头(23)可与另一所述模块换热单元(100)的第四接头(24)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模块化连接的套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包括一段所述直管部(11)和两段所述弯管部(12),两段所述弯管部(12)分别连接于所述直管部(11)的两端,所述弯管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祖发冯利伟雷朋飞张利叶景发季元年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