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流散热型焦炉炉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6425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03
一种对流散热型焦炉炉顶结构,焦炉炉顶包括隔热耐压层及其上的上升管、加煤口、看火孔;所述加煤口的底座、看火孔的底座为耐材整体浇筑成型,加煤口盖、看火孔盖为双层结构,上下层间配置可阻断热量传递的隔热毡;绝热型风道,敷设在立火道两侧的横拉条沟下面,与加煤口两侧的空心砖联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焦炉炉顶区域结构改进,采用绝热复合材料,建立互联互通空气道,有效阻断焦炉炉内热量向炉顶区域的传导,使焦炉炉顶区域散发的热量能快速扩散,实现更低的焦炉炉顶表面温度,更优的炉顶作业环境,更好的护炉铁件及焦炉砌体保护,为焦炉炉体加罩封闭实施奠定基础。闭实施奠定基础。闭实施奠定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流散热型焦炉炉顶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焦炉节能环保
,具体涉及一种对流散热型焦炉炉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炼焦生产是炼焦煤在焦炉炭化室内隔绝空气高温干馏的过程,通常炉内温度高达1200-1350℃。由于炼焦生产特点,焦炉炉顶表面温度较高,一般超过70℃,有时高达100℃以上,焦炉炉顶散热约占焦炉总耗热量的8%以上。
[0003]焦炉有多种型式,包括常规机焦炉、热回收焦炉、半焦(兰炭)炭化炉,其中常规机焦炉占绝大多数,现有焦炉炉顶区的结构,客观造成焦炉炉顶表面温度高,长期生产过程中产生不少负面影响,主要有:一是焦炉炉顶散热量大,炼焦耗热量高,是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的重点单元;二是焦炉炉顶区域温度高,岗位人员作业环境差,轮换作业劳动效率低;三是焦炉炉顶区域上升管、护炉铁件等设备长期在高温环境中,纵拉条、横拉条等高温劣化造成焦炉砌体严密性下降,影响焦炉使用寿命;四是焦炉炉顶区域受天气及频繁作业影响砌体损坏,炭化室内荒煤气外逸,造成焦炉无组织排放超标,进一步恶化现场作业环境。
[0004]国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明确要求重点区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推动实施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区域城市建成区内焦炉实施炉体加罩封闭,并对废气进行收集处理。
[0005]综上,现有焦炉炉顶区域散热量大,环境温度高,作业环境差、能源浪费大,持续不断的散热,全覆盖式散热面,巨大的散热量,封闭后环境更加恶劣,不仅影响作业人员,甚至绝大多数电气设备都无法承受,当前环境条件下,焦炉炉体加罩封闭基本上没有可能性。
[0006]焦炉是由耐火砖砌筑而成的用于生产焦炭的热工设备,就顶装焦炉来说,其炉顶区域包括加煤口、看火孔、上升管,与炉内炭化室或燃烧室相连,除此之外的区域(简称隔热耐压层)全部由断热转、漂珠砖等砌筑而成。
[0007]以当前的主流7米焦炉为例,加煤口底座及加煤口盖、看火孔底座及看火孔盖均为耐热铸件,生产过程中表面温度超过350℃;隔热耐压层100为耐材砌筑实心结构,由上到下共16-18层,分别为1层缸砖+1层粘土砖+3层断热砖+4层漂珠砖+6-8层粘土砖+3层硅砖,参见图1。
[0008]因炉内温度高达1300℃,虽然耐火材料砌体厚度高达1.485米,也无法避免炉顶区域高温散热问题。炼焦生产过程中,炉顶区域需频繁进行装煤车装煤、上升管系统作业、炉顶维护及加煤口等清扫保养作业。焦炉炉顶温度高,劳动强度大,环境非常恶劣。为改善炉顶作业环境,有些焦炉进行了炉顶翻修,尝试采用一些隔热性能相对较好的耐火材料,实施完成后炉顶面温度明显下降,因炉内持续不断的散热,在较短的时间炉顶区域温度又回升如前,无法根本改变炉顶的作业环境。
[0009]可以预见的将来,焦炉炉体加罩封闭将成为必然,而实施焦炉炉体加罩封闭,必然要面对封闭空间内焦炉炉体散热、窜漏等带来的巨大风险,这也是焦炉一直以来始终露天
生产,难以安全封闭的根本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流散热型焦炉炉顶结构,通过焦炉炉顶区域结构改进,采用绝热复合材料,建立互联互通空气道,有效阻断焦炉炉内热量向炉顶区域的传导,使焦炉炉顶区域散发的热量能快速扩散,实现更低的焦炉炉顶表面温度,更优的炉顶作业环境,更好的护炉铁件及焦炉砌体保护,为焦炉炉体加罩封闭实施奠定基础。
[0011]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12]一种对流散热型焦炉炉顶结构,焦炉炉顶包括隔热耐压层及其上的上升管、加煤口、看火孔;其包括:所述隔热耐压层自上而下分别设置为缸砖、粘土砖、粘土质空心砖、粘土砖、硅砖;粘土砖与粘土质空心砖通过粘土火泥砌筑,硅砖采用硅火泥砌筑;所述加煤口的底座、看火孔的底座为耐材整体浇筑成型,加煤口盖、看火孔盖为双层结构,上下层间配置可阻断热量传递的隔热毡;绝热型风道,敷设在立火道两侧的横拉条沟下面,与加煤口两侧的空心砖联通,夹层为气凝胶等绝热材料,壳体为轻质绝热板;绝热型风道间连接处为承插结构实现相互间密封,两侧及顶部用浇筑料密封后敷设焦炉炉顶缸砖,底部为断热砖。
[0013]优选的,所述粘土质空心砖的下部空腔,内置绝热毡,上层空腔为可空气流通的多孔结构。
[0014]优选的,在焦炉炉顶面下建立绕行上升管底座、加煤口的S型通风道,实现炉顶面下由机侧到焦侧的风道连通。
[0015]优选的,所述绝热型风道内径由焦侧到机侧逐步增加。
[0016]优选的,以加煤口为界,每孔炭化室对应的炉顶顶面下设置S型通风道。
[0017]优选的,每1-10孔炭化室设一个通风单元,机焦侧所述绝热型风道与外界的连接处配置调节插板或翻板。
[0018]优选的,机焦侧所述绝热型风道与外界风管连接,配置强制通风系统,实现空气由焦侧到机侧的流通,将焦炉炉顶区域热量带走;每个通风单元均配置气体检测系统,检测通风系统内气体温度,送中控远程监控管理。
[0019]优选的,还配置焦炉炉顶热成像系统,监控炉顶面温度各点变化,包括炉盖、看火孔盖温度异常升高,及时指令焦炉维护人员实施更换处理。
[0020]优选的,所述绝热材料为气凝胶。
[0021]优选的,所述隔热耐压层自上而下分别设置为一层缸砖、两层粘土砖、两层粘土质空心砖、八层粘土砖、三层硅砖。
[0022]根据炼焦生产特点,焦炉炉顶区域功能一是隔热减少炉体散热,二是耐压承受装煤及炉顶辅助作业,三是密封阻断炭化室正压荒煤气逸散。
[0023]本专利技术为改变焦炉炉顶区域结构,增加空气绝热层和对流散热层等高效绝热结构,内置通风道、通风及控制,实现焦炉炉顶表面温度的大幅度下降。具体如下:
[0024]1、高效绝热结构。高效绝热结构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0025]①
隔热耐压层自上而下分别设置为缸砖、粘土砖、粘土质空心砖、粘土砖、硅砖,分别通过粘土火泥、断热浇注料、硅火泥砌筑;
[0026]②
加煤口、看火孔底座为耐材整体浇筑成型,加煤口盖、看火孔盖为双层结构,上
下层间配置隔热毡阻断热量传递;
[0027]③
粘土质空心砖下部空腔内置绝热毡,上层空腔为多孔通径可空气流通,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
[0028]④
绝热型风道敷设在立火道两侧的横拉条沟下面,与加煤口两侧的空心砖联通,夹层为气凝胶等绝热材料,壳体为轻质绝热板。
[0029]⑤
绝热型风道间连接处为承插结构实现相互间密封,两侧及顶部用浇筑料密封后敷设焦炉炉顶缸砖,底部为断热砖。
[0030]2、内置S型通风道。焦炉炉顶区域包括上升管底座、加煤口、看火孔,按规律相间排列。
[0031]在炉顶面下,建立绕行上升管底座、加煤口的S型通风道,实现炉顶面下由机侧到焦侧的风道连通;
[0032]根据焦炉结构特点及表面温度分布,风道内径由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流散热型焦炉炉顶结构,焦炉炉顶包括隔热耐压层及其上的上升管、加煤口、看火孔;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隔热耐压层自上而下分别设置为缸砖、粘土砖、粘土质空心砖、粘土砖、硅砖;粘土砖与粘土质空心砖通过粘土火泥砌筑,硅砖采用硅火泥砌筑;所述加煤口的底座、看火孔的底座为耐材整体浇筑成型,加煤口盖、看火孔盖为双层结构,上下层间配置可阻断热量传递的隔热毡;绝热型风道,敷设在立火道两侧的横拉条沟下面,与加煤口两侧的空心砖联通,夹层为气凝胶等绝热材料,壳体为轻质绝热板;绝热型风道间连接处为承插结构实现相互间密封,两侧及顶部用浇筑料密封后敷设焦炉炉顶缸砖,底部为断热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散热型焦炉炉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土质空心砖的下部空腔,内置绝热毡,上层空腔为可空气流通的多孔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散热型焦炉炉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焦炉炉顶面下建立绕行上升管底座、加煤口的S型通风道,实现炉顶面下由机侧到焦侧的风道连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散热型焦炉炉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型风道内径由焦侧到机侧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杰程乐意胡中杰张代华卫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