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柔专利>正文

单极高敏氖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1510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电元器件,它系在氖泡(3)的一端设有可连接物体的集电极(1),另一端为游离于大气中的附加极(4);且附加极(4)的表面积S大于3cm↑[2]。因此,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安装方便,能及时显示出电器漏电、带电与否等特点,是一种有前途的带电指示器。(*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电元器件,尤其是一种能指示物体是否带电的单极高敏氖管。现有的氖管系由氖泡与其两端的电极组成。它通常被用作测电笔的发光指示元件。当测电笔的一端接触带电体时,其电流经电极流过高阻值的限流电阻和人体而与大地构成回路,使之氖泡发光,由此可以检测出导线或物体是否带电。因此,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着。但是,由于它只有当欲检测的人手执电笔接触时才能被检测出,使得电器即使发生漏、带电时,也不能被自动地、及时地显示出来。很显然,这对安全用电极为不利。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成本低廉,使用和安装方便,能及时显示出所置物体是否带电的单极高敏氖管。本技术主要是这样构成的在氖泡的一端为连接被测物体的集电极,另一端为游离于大气中的附加极;且所述附加极的表面积S大于3cm2,以保证它与大气充分接触,而由此与大气构成回路。需要时附加极的表面积S以大于5cm2为宜。为了进一步提高氖管的检测灵敏度,降低其启辉所需的电压,可适当地改进氖泡内两电极的发光段的设计参数,例如,可将发光段之面积S1与两电极间距离H之比S1/H大于12mm。其中所述的发光段为两电极平行错叠部分;其形状除直线状外,也可采用片状、圆形状、环状及其类似形状;其面积S1为电极的直径(或宽度)d与发光段长度L的乘积,即S1=d×L;其优选值S1=15~24mm2,H=0.5~1.0mm。所述的附加极的形状可为锥形,柱形、直线形、放射状或层片状及类似形状。另外在集电极上还可设有安装体,所述的安装体可采用螺旋体,锥体卡,扣体及其类似连接体。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现有的氖管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主视图。附图3是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主视图。参见附图2至附图3所示的单极高敏氖管,系在玻璃管的氖泡(3)中设有两个用φ1.0mm的金属丝制成圆环状或直线状的发光段(3)电极,然后抽除空气,充入氖气。其中一电极与集电极(1)相连,并由其上设有由金属螺纹体制成的安装体(2)相固定;另一电极与附加极(4)连接;所述的附加极(4)系由柱状的金属体(5)上,设有五片平行的金属薄片体(6)组成。本技术可作为一种单线带电指示灯,对各种电机、电器的机壳是否漏电实行无耗电的监视。一旦发生机壳漏电等,设于其上的单极高敏氖管即经附加极与大气构成回路而自行发光、报警,(启辉电压150v,亦适用于静电),以预防触电或电气火灾的发生。当然,也可将作为自控系统的一种传感器。因此,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制作、使用、安装方便,监视不耗能且及时显示出所置电器漏、带电与否等特点,是一种颇有前途的新型的带电指示器或警告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氖泡和电极组成的单极高敏氖管,其特征在于氖泡(3)的一端为连接物体的集电极(1),另一端为游离于大气中的附加极(4);且所述附加极(4)的表面积S大于3cm↑[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由氖泡和电极组成的单极高敏氖管,其特征在于氖泡(3)的一端为连接物体的集电极(1),另一端为游离于大气中的附加极(4);且所述附加极(4)的表面积S大于3cm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极高敏氖管,其特征在于氖泡(3)内两电极的发光段(31)之面积S1与两电极间距离H之比S1/H大于12mm;且附加极的表面积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柔
申请(专利权)人:陈柔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