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膜复合缺氧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0488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2:07
为了克服现有污水处理的初沉池污泥量大、没有反硝化或水解酸化功能;或者为了克服现有污水处理二沉池停留时间长、存在浮泥现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泥膜复合缺氧池,包括池体、出水管、配水装置和回流管,所述池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通的反硝化脱氮区和泥水分离区,所述配水装置位于所述泥水分离区的底部,所述出水管连通至所述反硝化脱氮区的顶部,所述回流管分别连通所述泥水分离区的顶部和所述配水装置,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回流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泥膜复合缺氧池具有较好的污泥悬浮层稳定性,避免出现污泥溢出的问题,能够有效解决现有二沉池存在的占地面积大、配水不均匀,弥补传统活性污泥法脱氮效率低等问题。弥补传统活性污泥法脱氮效率低等问题。弥补传统活性污泥法脱氮效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泥膜复合缺氧池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泥膜复合缺氧池。

技术介绍

[0002]以生物膜法为主体工艺的污水处理厂通常需要在预处理后设置初沉池,控制生物滤池进水SS浓度,然而初沉池不具有缺氧反硝化、水解酸化等功能,由于加药量大,造成产泥量也大,沉淀污泥中含有大量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造成反硝化碳源流失大,由于其不具有反硝化脱氮功能,需要额外增设反硝化滤池,投资成本高,水头浪费严重。
[0003]以活性污泥法为主体工艺的污水处理处理厂,为了实现活性污泥法固液分离,通常需要设置二沉池承担出水澄清和污泥浓缩功能。然而二沉淀池在实际工程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占地面积巨大:二沉池表面负荷一般控制在0.6~0.8m3/m2·
h,整个二沉池区域的占地面积甚至接近生物反应池,限制了污水处理厂提高处理能力的潜力;

存在浮泥问题:由于反硝化、以及污泥膨胀等原因,二沉池一直存在着浮泥问题;

配水不均匀,导致局部污泥上浮,出水SS偏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活性污泥法工艺的进一步发展。
[0004]目前,针对上述初沉池存在的问题,还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另外二沉池存在的问题,国内有研究者想采用悬浮泥渣型澄清池取代传统二沉池。悬浮泥渣型澄清池包括悬浮澄清池和脉冲澄清池。悬浮泥渣型澄清池工作原理是使上升水流的流速等于絮粒在静水中靠重力沉降的速度,絮粒处于既不沉淀又不随水流上升的悬浮状态,当絮粒集结到一定厚度时,就构成泥渣悬浮层,原水通过时,水中杂质与絮粒碰撞接触,并被悬浮泥渣层的絮粒吸附、过滤而截留下来。尽管悬浮泥渣型澄清池具有配水均匀,能够充分利用污泥层对污水进行吸附、过滤等诸多优点,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悬浮澄清池因对进水水量、水温较敏感,处理效果不够稳定。脉冲澄清池结构复杂,同时脉冲发生器会造成水头损失较大,且脉冲周期较难控制,容易引起悬浮层不稳定。
[0005]随着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标准越来越高,现有的活性污泥技术已经难以满足一级A标准,尤其是出水TN指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初沉池存在的产泥量大、不具有反硝化功能等缺陷以及二沉池存在的占地面积大出水浮泥、和配水不均匀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泥膜复合缺氧池。
[0007]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泥膜复合缺氧池,包括池体、出水管、配水装置和回流管,所述池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通的反硝化脱氮区和泥水分离区,所述配水装置位于所述泥水分离区的底部,所述出水管连通至所述反硝化脱氮区的顶部,所述回流管分别连通所述泥水分离区的顶部和所述配水装置,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回流泵。
[0009]可选的,所述配水装置包括布水渠和多个横向布水管,所述布水渠连接有进水管,
所述布水渠由所述池体的外部引入所述泥水分离区的底部,多个所述横向布水管平行设置于所述布水渠的上方,且所述横向布水管与所述布水渠呈十字形交叉,所述布水渠连通至所述横向布水管,所述横向布水管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一过流孔。
[0010]可选的,所述布水渠的顶部间隔设置有多个过渡水管,多个过渡水管一一对应插入多个所述横向布水管中。
[0011]可选的,所述布水渠的侧面平行设置有布气渠,所述布气渠由所述池体的外部引入所述泥水分离区的底部,所述布气渠连接有第一气管,所述布气渠的上方间隔设置有多个过渡气管,多个过渡气管一一对应插入多个所述横向布水管中,所述横向布水管道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第二过流孔。
[0012]可选的,所述泥膜复合缺氧池还包括有排泥管,所述泥水分离区中设置有斜板,所述斜板的底端连接于所述泥水分离区的底部内壁,所述配水装置位于所述斜板的下方,所述斜板的顶端沿远离所述泥水分离区的内壁方向向上倾斜延伸,以在所述斜板和所述泥水分离区的内壁之间合围形成有污泥浓缩室,所述排泥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污泥浓缩室中,所述排泥管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池体外部。
[0013]可选的,所述排泥管上设置有第四阀门。
[0014]可选的,所述泥膜复合缺氧池还包括有第一SS测试仪、第二SS测试仪和总磷测试仪,所述第一SS测试仪设置于所述泥水分离区中,且所述第一SS测试仪位于所述污泥浓缩室上方,所述第二SS测试仪设置于所述泥水分离区和所述反硝化脱氮区之间,所述总磷测试仪设置于所述反硝化脱氮区的上方。
[0015]可选的,所述反硝化脱氮区中设置有填料区,所述填料区中填充有填料,所述填料上附着反硝化生物膜。
[0016]可选的,所述填料区的底部设置有布气管,所述布气管延伸至所述池体外部并连接有第二气管,所述第二气管上设置有第五阀门。
[0017]可选的,所述反硝化脱氮区的上方设置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延伸至所述池体的外部并连接有排污管和所述出水管,所述排污管上设置有第六阀门,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第七阀门。
[0018]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泥膜复合缺氧池,设置有泥水分离区和反硝化脱氮区,其中泥水分离区用于污水中污泥的沉降,含有污泥的污水在泥水分离区中缓慢上升,由于活性污泥的密度大于水,在重力作用下慢慢沉淀浓缩,逐渐形成污泥层,由于污泥层具有一定的吸附拦截作用,将污水中的活性污泥进一步吸附过滤,使得污泥与水分离效果更佳,同时,在泥水分离区设置有回流管,可通过调节回流管的回流比来调节水力负荷,使泥水分离区形成污泥生长的最佳悬浮条件,改善该工艺的污泥悬浮层稳定性,避免出现污泥溢出的问题,同时,所述泥膜复合缺氧池在泥水分离区的上方增设反硝化脱氮区,提高其表面负荷,根据不同水质选择适宜填料,灵活配合使用生物膜技术,达到反硝化脱氮的目的,能够有效解决现有二沉池存在的占地面积大、配水不均匀,弥补传统活性污泥法脱氮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可以采用泥膜复合缺氧池完全取代初沉池与反硝化滤池,明显节约水头,还能降低部分投资成本。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泥膜复合缺氧池的竖直面剖视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泥膜复合缺氧池的顶部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泥膜复合缺氧池的侧面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配水装置的俯视图;
[0023]图5是图4中A

A剖面图。
[0024]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5]1、池体;11、泥水分离区;12、反硝化脱氮区;121、填料区;13、斜板;131、污泥浓缩室;14、布气管;15、第一SS测试仪;16、第二SS测试仪;17、总磷测试仪;18、集水槽;
[0026]2、出水管;21、第七阀门;
[0027]3、配水装置;31、布水渠;311、过渡水管;32、布气渠;321、过渡气管;33、横向布水管;331、过流孔;332、第二过流孔;
[0028]4、回流管;41、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膜复合缺氧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出水管、配水装置和回流管,所述池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通的反硝化脱氮区和泥水分离区,所述配水装置位于所述泥水分离区的底部,所述出水管连通至所述反硝化脱氮区的顶部,所述回流管分别连通所述泥水分离区的顶部和所述配水装置,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回流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膜复合缺氧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装置包括布水渠和多个横向布水管,所述布水渠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布水渠位于泥水分离区的底部,多个所述横向布水管平行设置于所述布水渠的上方,且所述横向布水管与所述布水渠呈十字形交叉,所述布水渠连通至所述横向布水管,所述横向布水管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一过流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泥膜复合缺氧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渠的顶部间隔设置有多个过渡水管,多个过渡水管一一对应插入多个所述横向布水管中。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泥膜复合缺氧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渠的侧面平行设置有布气渠,所述布气渠由所述池体的外部引入所述泥水分离区的底部,所述布气渠连接有第一气管,所述布气渠的上方间隔设置有多个过渡气管,多个过渡气管一一对应插入多个所述横向布水管中,所述横向布水管道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第二过流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膜复合缺氧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泥膜复合缺氧池还包括有排泥管,所述泥水分离区中设置有斜板,所述斜板的底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昌明伍波彭金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清泉水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