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9796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包括机架、内壳体、外壳体、旋转装置、离心风扇以及加热装置,外壳体和内壳体均安装于机架上,内壳体与机架共同围出用于加热的加热空间,外壳体位于内壳体的外围,且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形成有用于供空气回流加热用的回流空间,内壳体的顶部开设有抽气孔,内壳体的侧壁之底部开设有输气孔,加热装置和离心风扇均安装于回流空间内,离心风扇位于抽气孔的上方,旋转装置安装于外壳体的上方,旋转装置的输出端伸入回流空间内并与离心风扇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以上结构提高了对热空气的循环利用程度,提高了温度的稳定性以及流速均匀,使得对位于加热空间内的圆柱电池热缩膜的热缩成型效果更好。效果更好。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圆柱电池套膜生产的
,具体涉及一种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圆柱电池的外壳主要是钢壳或者铝壳,因此,为了确保电池的金属触点不被金属触碰到而造成短路,一般而言需要在电池的外部套一层热缩膜来避免电池外壳被划伤或者电池短路的情况发生。
[0003]在圆柱电池的套膜生产过程中,包括了对套设有热缩膜的圆柱电池进行加热来使得热缩膜进一步紧套于圆柱电池的工艺。现有的工艺是直接通过在输送圆柱电池的输送装置的两侧安装有加热装置来实现对圆柱电池的加热。然而,这样子的操作会具有以下问题:由于没有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因此导致加热效果不好,且空气被加热到所需温度时的电力成本很高。
[0004]因此,亟需一种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项技术是针对现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
[0006]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包括机架、内壳体、外壳体、旋转装置、离心风扇以及加热装置,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均安装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内壳体与所述机架共同围出用于加热的加热空间,所述外壳体位于所述内壳体的外围,且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有用于供空气回流加热用的回流空间,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开设有抽气孔,所述内壳体的侧壁之底部开设有输气孔,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离心风扇均安装于所述回流空间内,所述离心风扇位于所述抽气孔的上方,所述旋转装置安装于所述外壳体的上方,所述旋转装置的输出端伸入所述回流空间内并与所述离心风扇连接。
[0008]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壳体的两边的侧壁之底部均开设有所述输气孔,所述外壳体的两边的侧壁之内部均安装有所述加热装置。
[0009]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还包括用于探测所述加热空间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外壳体上,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探测端伸入所述加热空间内。
[0010]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还包括第一直线驱动装置和连接板,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均安装于所述连接板上,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并驱使该连接板沿机架的高度方向运动。
[0011]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体的前方开设有供圆柱电池进入所述加热空间用的入口,所述外壳体的后方开设有供圆柱电池离开所述加热空间用的出口。
[0012]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还包括第二直线驱动装置、第一门体、第三直线驱动装置以及第二门体,所述第二直线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三直线驱动装置均安装于所述外壳体上,所述第二直线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门体连接并驱使该第一门体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入口,所述第二直线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门体连接并驱使该第二门体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出口。
[0013]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回流空间沿圆柱电池的输送方向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独立空间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安装于所述回流空间内。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包括机架、内壳体、外壳体、旋转装置、离心风扇以及加热装置,外壳体和内壳体均安装于机架上,内壳体与机架共同围出用于加热的加热空间,外壳体位于内壳体的外围,且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形成有用于供空气回流加热用的回流空间,内壳体的顶部开设有抽气孔,内壳体的侧壁之底部开设有输气孔,加热装置和离心风扇均安装于回流空间内,离心风扇位于抽气孔的上方,旋转装置安装于外壳体的上方,旋转装置的输出端伸入回流空间内并与离心风扇连接。因此在实际工作时,通过旋转装置驱使离心风扇转动来使得加热空间内的空气被抽起并进入回流空间内,经过回流空间内的加热装置加热之后重新从输气孔处进入到加热空间内对圆柱电池进行加热,提高了对热空气的循环利用程度,提高了温度的稳定性以及使得流速均匀,使得对位于加热空间内的圆柱电池热缩膜的热缩成型效果更好。
[0015]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外壳体、内壳体、旋转装置、离心风扇、加热装置以及分隔板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内壳体、旋转装置、离心风扇、加热装置以及分隔板连接后拆除部分外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00.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10.机架,20.内壳体,30.外壳体,40.旋转装置,50.离心风扇,60.加热装置,100a.加热空间,100b.回流空间,20a.抽气孔,20b.输气孔,70.温度传感器,80.第一直线驱动装置,90.连接板,30a.入口,30b.出口,110.第二直线驱动装置,120.第一门体,130.第三直线驱动装置,140.第二门体,150.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2]请参考图1至图4,本技术的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100包括机架10、内壳体20、外壳体30、旋转装置40、离心风扇50以及加热装置60。其中,外壳体30和内壳体20均安装于机架10上,内壳体20与机架10共同围出用于加热的加热空间100a,外壳体30位于内壳体20的外围,且外壳体30和内壳体20之间形成有用于供空气回流加热用的回流空间100b,内壳体20的顶部开设有抽气孔20a,内壳体20的侧壁之底部开设有输气孔20b,加热装置60和离心风扇50均安装于回流空间100b内,离心风扇50位于抽气孔20a的上方,旋转装置40安装于
外壳体30的上方,旋转装置40的输出端伸入回流空间100b内并与离心风扇50连接。具体地,内壳体20的两边的侧壁之底部均开设有输气孔20b,外壳体30的两边的侧壁之内部均安装有加热装置60;因此可以对加热空间100a内的圆柱电池的两侧实现均匀加热。
[0023]请继续参考图1至图4,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100还包括用于探测加热空间100a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70,温度传感器70安装于外壳体30上,且温度传感器70的探测端伸入加热空间100a内,因此当温度传感器70感应到加热空间100a内的温度够高或者过低时可以调节加热装置60。
[0024]请参考图1和图2,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100还包括第一直线驱动装置80和连接板90,外壳体30与内壳体20均安装于连接板90上,第一直线驱动装置80安装于机架10上,第一直线驱动装置80的输出端与连接板90连接并驱使该连接板90沿机架10的高度方向运动;因此可以通过第一直线驱动装置80同时驱使外壳体30和内壳体20二者于机架10的高度方向运动。
[0025]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内壳体、外壳体、旋转装置、离心风扇以及加热装置,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均安装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内壳体与所述机架共同围出用于加热的加热空间,所述外壳体位于所述内壳体的外围,且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有用于供空气回流加热用的回流空间,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开设有抽气孔,所述内壳体的侧壁之底部开设有输气孔,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离心风扇均安装于所述回流空间内,所述离心风扇位于所述抽气孔的上方,所述旋转装置安装于所述外壳体的上方,所述旋转装置的输出端伸入所述回流空间内并与所述离心风扇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的两边的侧壁之底部均开设有所述输气孔,所述外壳体的两边的侧壁之内部均安装有所述加热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探测所述加热空间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外壳体上,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探测端伸入所述加热空间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膜热缩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宝刘迪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锦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