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撞缓冲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9545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45
本申请属于缓冲吸能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防撞缓冲柱,包括柱体,为高强度的圆管件或圆柱件;支撑部,设于柱体上以将柱体分隔形成地上段和地下段;弹性体,套设于地上段上,弹性体的内径大于柱体的外径,以使弹性体可绕柱体转动;及盖体,可拆卸地封盖于地上段的远离地下段的端部。本申请提供的防撞缓冲柱采用盖体将弹性体限位在柱体上,通过弹性体接受撞击,当受到车辆撞击时,弹性体通过弹性变形来吸收撞击力产生的部分能量,并且通过绕柱体转动拨离车辆以将撞击过程中的能量交换降低,当弹性体发生损坏或刮伤时,只需打开盖体,即可为柱体更换上新的弹性体,从而解决了防撞柱抗冲击性能差、对肇事车辆的伤害大、维护困难的技术问题。技术问题。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撞缓冲柱
[0001]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10月16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 202022319514.7(申请名称为“防撞缓冲柱”)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0002]本申请属于缓冲吸能装置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防撞缓冲柱。

技术介绍

[0003]目前,为了保护行人的安全,在道路安全岛、人行道和公交港湾等场合都安装有防撞柱,该防撞柱一般采用空心钢管或实心不锈钢管制成,其皆为一端埋入地下,另一端露出在地面。然而现有的空心钢管抗冲击性能差,在车辆低速的撞击下就会出现断裂或严重倾斜,无法对肇事车辆进行阻拦,而现有的实心不锈钢管成本较高,当发生撞击时与肇事车辆刚性接触,对肇事车辆造成严重的破坏性伤害,极大增加了司乘人员的死亡风险,并且在受到轻微碰撞或剐蹭时,该防撞柱的组件无法拆卸,不便于进行维修护理,极大的影响市容的美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撞缓冲柱,包括但不限于解决防撞柱抗冲击性能差、对肇事车辆的伤害大、维护困难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撞缓冲柱,包括:
[0006]柱体,为高强度的圆管件或圆柱件;
[0007]支撑部,沿所述柱体的周向设于所述柱体的外壁上,以将所述柱体分隔形成地上段和地下段;
[0008]弹性体,为筒状结构,所述弹性体套设于所述地上段上,且所述弹性体的内径大于所述柱体的外径,以使所述弹性体可绕所述柱体转动;以及
[0009]盖体,可拆卸地封盖于所述地上段的远离所述地下段的端部,所述盖体的外径大于所述弹性体的内径。
[0010]可选地,所述防撞缓冲柱包括多个所述弹性体,多个所述弹性体沿所述柱体的轴向层叠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盖体之间。
[0011]可选地,所述地上段的远离所述地下段的端部设有弹性卡扣,所述盖体的侧壁的内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弹性卡扣相适配的卡槽,且所述盖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卡槽连通。
[0012]可选地,所述地上段的远离所述地下段的端部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所述盖体的侧壁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对应,所述弹性卡扣包括:
[0013]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内;
[0014]两个活动销,伸缩连接于所述壳体的两端上;以及
[0015]弹簧,容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活动销抵接,以使所述活动销的远离所述弹簧的一端露出于所述柱体外。
[0016]可选地,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同轴,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与所述柱体的轴线垂直,所述卡槽为沿所述盖体的侧壁的内表面周向延伸的环槽。
[0017]可选地,所述防撞缓冲柱还包括:
[0018]润滑管,穿设于所述弹性体内,并套设于所述地上段上。
[0019]可选地,所述弹性体的外表面和/或所述盖体的外表面设有凹槽和/或花纹和 /或发光件。
[0020]可选地,所述防撞缓冲柱还包括:
[0021]蒙皮,为筒状结构,套设于所述弹性体上,且所述蒙皮的内径小于所述盖体的外径。
[0022]可选地,所述蒙皮包括:
[0023]多个筒体,沿所述柱体的轴向层叠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盖体之间。
[0024]可选地,所述蒙皮的外表面设有花纹和/或发光件。
[0025]本申请提供的防撞缓冲柱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盖体将弹性体限位在柱体上,通过弹性体接受撞击,当受到车辆撞击时,弹性体通过弹性变形来吸收撞击力产生的部分能量,并且通过绕柱体转动拨离车辆以将撞击过程中的能量交换大大降低,当弹性体发生损坏或刮伤时,只需打开盖体,即可为柱体更换上新的弹性体,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防撞柱抗冲击性能差、对肇事车辆的伤害大、维护困难的技术问题,提高了防撞缓冲柱的抗冲击性能,降低了防撞缓冲柱的维修护理的难度和成本。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7]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撞缓冲柱的主视示意图;
[0028]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撞缓冲柱的纵剖面示意图;
[0029]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撞缓冲柱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0030]图4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31]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撞缓冲柱中润滑管的纵剖面示意图;
[0032]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撞缓冲柱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33]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34]1—防撞缓冲柱、2—地面、3—基座、11—柱体、12—支撑部、13—弹性体、 14—盖体、15—蒙皮、16—弹性卡扣、17—润滑管、110—第二通孔、111—地上段、112—地下段、141—卡槽、142—第一通孔、143—凹槽、161—壳体、162 —活动销、16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
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36]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在”或“设置在”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在”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术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7]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提供的防撞缓冲柱1包括柱体11、支撑部12、弹性体13和盖体14,其中,柱体11为高强度的圆管件或圆柱件;支撑部12 沿柱体11的周向设置在柱体11的外壁上,可以将柱体11分隔形成地上段111 和地下段112,即在防撞缓冲柱1完成安装后,支撑部12抵接在地面,位于支撑部12一侧的地上段111露出在地面上,位于支撑部12另一侧的地下段112 埋藏在地底;弹性体13为筒状结构,弹性体13套设在柱体11的地上段111 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缓冲柱,其特征在于:包括:柱体,为高强度的圆管件或圆柱件;支撑部,沿所述柱体的周向设于所述柱体的外壁上,以将所述柱体分隔形成地上段和地下段;弹性体,为筒状结构,所述弹性体套设于所述地上段上,且所述弹性体的内径大于所述柱体的外径,以使所述弹性体可绕所述柱体转动;以及盖体,可拆卸地封盖于所述地上段的远离所述地下段的端部,所述盖体的外径大于所述弹性体的内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缓冲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弹性体,多个所述弹性体沿所述柱体的轴向层叠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盖体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缓冲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上段的远离所述地下段的端部设有弹性卡扣,所述盖体的侧壁的内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弹性卡扣相适配的卡槽,且所述盖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卡槽连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撞缓冲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上段的远离所述地下段的端部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所述盖体的侧壁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对应,所述弹性卡扣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伟张凤强程卫唐旭于文泽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