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辙机智能除湿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59459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辙机智能除湿监测系统,包括转辙机的下壳体,与下壳体活动连接的上盖,上盖内通过隔板,分割有夹层空间,夹层空间通过第一竖向隔板、第二竖向隔板分割为第一夹层空间、第二夹层空间、第三夹层空间;第一夹层空间内设置有集成电路模块,第二夹层空间内设置有风机,第三夹层空间内设置有加热装置;隔板上设置有摄像头、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出风口、进风口,该设置有智能除湿监测系统的转辙机,通过在转辙机上盖加装湿度监测系统,实现转辙机的内部环境的湿度、温度的监测,除此之外,该监测系统能够根据所监测的湿度、温度信息控制风机或者加热装置进行湿度、温度的调节。的调节。的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辙机智能除湿监测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铁路信号设备除湿
,具体涉及一种转辙机智能除湿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转辙机是指用以可靠地转换道岔位置,改变道岔开通方向,锁闭道岔尖轨,反映道岔位置的重要的信号基础设备,它可以很好地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改善行车人员的劳动强度。
[0003]国内各路局在线工作运行的转辙机客观存在内部容易进水、潮湿,导致机械部件生锈,发生卡阻,开闭器触点接触不良等问题,影响行车安全和运输效率。这些问题已经是多年的诟病,每年因为上述原因都会造成影响行车安全的事故,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在全路提速、高铁化、现代化的快速建设步伐下,解决这些隐患就显得尤为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转辙机湿度监测困难的问题。
[0005]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辙机智能除湿监测系统,包括转辙机的下壳体,与下壳体活动连接的上盖,所述上盖内通过隔板,分割有夹层空间,所述夹层空间通过第一竖向隔板、第二竖向隔板分割为第一夹层空间、第二夹层空间、第三夹层空间;所述第一夹层空间内设置有集成电路模块,所述第二夹层空间内设置有风机,所述第三夹层空间内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隔板上设置有摄像头、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出风口、进风口;所述摄像头、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风机、加热装置分别与集成电路模块电连接;所述出风口与风管的一端连接,所述风管的另一端与进风口连接,所述风管与进风口连接的一侧设置有风机,所述风管与风机的出风一侧连接的一段设置有电磁阀门,经过电磁阀门后,风管分为两路,第一路的风管设置有加热装置,第二路的风管设置有冷凝设备、除湿过滤装置,两路风管汇合为一路后,与出风口连接;所述电磁阀门与集成电路模块电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集成电路模块包括电源电路、AD模块、控制器、控制电路、驱动模块、存储模块、无线连接器;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AD模块、控制器、控制电路、驱动模块、存储模块、无线连接器电连接,提供各个模块工作所需的电能,所述控制器分别与AD模块、控制电路、驱动模块、存储模块、无线连接器电连接,用于控制各个模块正常工作。
[0007]进一步的,所述集成电路模块设置于固定架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风管与除湿过滤装置连接的一段还设置有单向阀门。
[0009]所述的设置有智能除湿监测系统的转辙机,还包括收集袋,所述收集袋与冷凝设备、除湿过滤装置的冷凝水收集口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的设置有智能除湿监测系统的转辙机,所述收集袋上设置有水位监测传感器,该水位监测传感器与集成电路模块电连接。
[0011]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提供这种转辙机智能除湿监测系统,通过在转
辙机上盖加装湿度监测系统,能够节省空间,实现转辙机的内部环境的湿度、温度的监测,除此之外,该监测系统能够根据所监测的湿度、温度信息控制风机或者加热装置进行湿度、温度的调节,而且,能通过无线连接器进行远程监控和报警提醒,相比于现有的转辙机监测系统,结构更简单、智能性更高。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转辙机智能除湿监测系统设置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智能除湿监测系统的原理框图。
[0016]图4是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1、下壳体;2、上盖;3、夹层空间;4、固定架;5、集成电路模块;6、第一夹层空间;7、第一竖向隔板;8、第二夹层空间;9、第二竖向隔板;10、三夹层空间;11、摄像头;12、湿度传感器;13、温度传感器;14、出风口;15、进风口;16、隔板;17、AD模块;18、控制器; 19、加热装置;20、控制电路;21、驱动模块;22、风机;23、电磁阀门; 24、存储模块;25、无线连接器;26、收集袋;27、水位监测传感器;28、冷凝设备;29、除湿过滤装置;30、风管;31、风管另一端;32、风管一端; 33、单向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垂直”、“水平”、“对齐”、“重叠”、“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2]实施例1
[002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图1~图4所示的转辙机智能除湿监测系统,包括转辙机的下壳体1,与下壳体1活动连接的上盖2,所述上盖2内通过隔板16,分割有夹层空间3,夹层空间3内设置有有智能除湿监测系统,具体的说,所述夹层空间3通过第一竖向隔板7、第二竖向隔板9分割为第一夹层空间6、第二夹层空间8、第三夹层空间10;所述第一夹层空间6内设
置有集成电路模块5,所述第二夹层空间8内设置有风机22,所述第三夹层空间10内设置有加热装置19;所述隔板16上设置有摄像头11、湿度传感器 12、温度传感器13、出风口14、进风口15;所述摄像头11、湿度传感器12、温度传感器13、风机22、加热装置19分别与集成电路模块5电连接;如图 4所示,所述出风口14与风管30的一端32连接,所述风管30的另一端31 与进风口15连接,所述风管30与进风口15连接的一侧设置有风机22,所述风管与风机22的出风一侧连接的一段设置有电磁阀门23,经过电磁阀门 23后,风管30分为两路,第一路的风管30设置有加热装置19,第二路的风管30设置有冷凝设备28、除湿过滤装置29,两路风管30汇合为一路后,与出风口14连接;所述电磁阀门23与集成电路模块5电连接,通过集成电路模块5的控制器18控制电磁阀门23,可以调节两路风管30中的那一路通风,具体根据需要热风还是需要冷风来决定走那一路风管;这样,摄像头11 对转辙机内开闭器和动作杆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湿度传感器12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辙机智能除湿监测系统,包括转辙机的下壳体(1),与下壳体(1)活动连接的上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内通过隔板(16),分割有夹层空间(3),所述夹层空间(3)通过第一竖向隔板(7)、第二竖向隔板(9)分割为第一夹层空间(6)、第二夹层空间(8)、第三夹层空间(10);所述第一夹层空间(6)内设置有集成电路模块(5),所述第二夹层空间(8)内设置有风机(22),所述第三夹层空间(10)内设置有加热装置(19);所述隔板(16)上设置有摄像头(11)、湿度传感器(12)、温度传感器(13)、出风口(14)、进风口(15);所述摄像头(11)、湿度传感器(12)、温度传感器(13)、风机(22)、加热装置(19)分别与集成电路模块(5)电连接;所述出风口(14)与风管(30)的一端(32)连接,所述风管(30)的另一端(31)与进风口(15)连接,所述风管(30)与进风口(15)连接的一侧设置有风机(22),所述风管与风机(22)的出风一侧连接的一段设置有电磁阀门(23),经过电磁阀门(23)后,风管(30)分为两路,第一路的风管(30)设置有加热装置(19),第二路的风管(30)设置有冷凝设备(28)、除湿过滤装置(29),两路风管(30)汇合为一路后,与出风口(14)连接;所述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郁潘黎鹏施聪王历珘黄晓荣徐建军颜韵飞戴洋竞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晶海中德铁路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