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绿化带雨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57143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道路绿化带雨水处理系统,包括行车道路面、人行道路面和绿化带;所述行车道路面与绿化带之间设有平石区和碎石区,平石区和碎石区之间通过侧石间隔;所述侧石上设有侧向进水篦;所述绿化带的表层绿地下方沿高度方向依次设有种植土壤层、生态多孔纤维棉和夯实素土层;所述碎石区的一侧与侧向进水篦相接,且碎石区的部分区域与生态多孔纤维棉上下相接;所述绿化带和人行道路面之间通过界石相隔;所述人行道路面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透水砖层、中粗砂层、透水水泥砼层、碎石层、夯实素土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对行车道路雨水和人行道雨水的就地消纳和利用,以及对地表径流的点线面控制。流的点线面控制。流的点线面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绿化带雨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建设
,具体涉及一种道路绿化带雨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利用海绵城市的渗蓄结构可以实现对城市道路雨水的及时处理,并将蓄水提供给道路上的绿化带;因此,一套海绵渗蓄结构与绿化带结合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是现代海绵城市所必需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路绿化带雨水处理系统,可以实现对行车道路雨水和人行道雨水的就地消纳和利用,以及对地表径流的点线面控制。
[000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道路绿化带雨水处理系统,包括行车道路面、人行道路面和绿化带;所述行车道路面与绿化带之间设有平石区和碎石区,平石区和碎石区之间通过侧石间隔;所述侧石上设有侧向进水篦;所述绿化带的表层绿地下方沿高度方向依次设有种植土壤层、生态多孔纤维棉和夯实素土层;所述碎石区的一侧与侧向进水篦相接,且碎石区的部分区域与生态多孔纤维棉上下相接;所述绿化带和人行道路面之间通过界石相隔;所述人行道路面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透水砖层、中粗砂层、透水水泥砼层、碎石层、夯实素土层。
[0006]进一步的,所述行车道路面和侧石均高于平石区,碎石区低于侧石。
[0007]进一步的,所述行车道路面具有2%的坡度。
[0008]进一步的,所述人行道路面具有1%的坡度。
[0009]进一步的,所述绿化带的表层绿地下方设有进水导流管,该进水导流管伸入于生态多孔纤维棉中。
[0010]进一步的,所述绿化带的表层绿地下方设有排气管,该排气管伸入于生态多孔纤维棉中。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的雨水处理系统包括行车道路面、人行道路面和绿化带,行车道路面上的雨水可以经过侧石上的侧向进水篦流向碎石区,经过碎石区的碎石的初步过滤后,存储于绿化带下方的生态多孔纤维棉中,后续可以补给绿化带中的绿植;人行道路面上的雨水也可以经过多层过滤结构流向绿化带中,并可向下存储于绿化带下方的生态多孔纤维棉中,后续再补给绿化带中的绿植。
[0013]人行道路面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透水砖层、中粗砂层、透水水泥砼层、碎石层、夯实
素土层,从而人行道路面上的雨水可以经过透水砖层进入人行道路面下方,再经过中粗砂层、碎石层的逐步过滤,最后进入夯实素土层中,再被埋设于土壤中的生态多孔纤维棉吸收和存积,后续可以释放给绿化带上的绿植。
[0014]本技术中的生态多孔纤维棉埋设于道路绿化带下的土壤中,配合其他过滤结构,实现对行车道路面和人行道路面上的雨水的就地净化、就地消纳和利用,完美地满足“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需求。该生态多孔纤维棉可以大幅提升土壤的调蓄能力,保水性好,可以支持植物生长,提升景观效果,与其他结构配合,也有效解决了道路径流控制以及污染问题。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道路绿化带雨水处理系统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沿A

A线的剖视图。
[0017]图3为图1中沿B

B线的剖视图。
[0018]图中,1

行车道路面;2

人行道路面;3

绿化带;4

平石区;5

碎石区;6

侧石;7

侧向进水篦;8

种植土壤层;9

生态多孔纤维棉;10

夯实素土层;11

透水砖层;12

中粗砂层;13

透水水泥砼层;14

碎石层;15

界石;16

进水导流管;17

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0]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道路绿化带雨水处理系统,包括行车道路面1、人行道路面2和绿化带3;所述行车道路面1与绿化带3之间设有平石区4和碎石区5,平石区4和碎石区5之间通过侧石6间隔;所述侧石6上设有侧向进水篦7;所述绿化带3的表层绿地下方沿高度方向依次设有种植土壤层8、生态多孔纤维棉9和夯实素土层10;所述碎石区5的一侧与侧向进水篦7相接,且碎石区5的部分区域与生态多孔纤维棉9上下相接;所述绿化带3和人行道路面2之间通过界石15相隔;所述人行道路面2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透水砖层11、中粗砂层12、透水水泥砼层13、碎石层14、夯实素土层10。
[0021]其中,行车道路面1和侧石6均高于平石区4,碎石区5低于侧石6;行车道路面1上的雨水由高至低流入平石区4,在平石区4短暂积蓄后,经过侧向进水篦7进入碎石区5,碎石区5对雨水进行一定的过滤。
[0022]所述行车道路面1具有2%的坡度,人行道路面2具有1%的坡度,坡度的设置可以便于行车道路面1和人行道路面2上的雨水向绿化带3处流动。
[0023]绿化带3的表层绿地下方设有进水导流管16,该进水导流管16伸入于生态多孔纤维棉9中。绿化带3中的雨水可以经过进水导流管16进入绿化带3下方的土壤中,然后蓄积于生态多孔纤维棉9中。
[0024]绿化带3的表层绿地下方设有排气管17,该排气管17伸入于生态多孔纤维棉9中,实现通气。
[0025]工作原理:当降水时,行车道路面1上的雨水进入平石区4,在平石区4短暂积蓄后,
经过侧石6上的侧向进水篦7流入碎石区5,经过碎石区5的碎石过滤后,流入绿化带3下方的土壤中,然后被生态多孔纤维棉9吸收并存储;人行道路面2上的雨水一部分经过透水砖层11后,进入人行道路面2下方,经过下方的中粗砂层12、透水水泥砼层13以及碎石层14的截留过滤后,进入底部的土壤层,并被生态多孔纤维棉9吸收;人行道路面2上的另一部分雨水可以经过界石15流入到绿化带3中,雨水经过绿化带3过滤后,渗入绿化带3下方的土壤中,被生态多孔纤维棉9吸收,也可以经过进水导流管16进入,并被生态多孔纤维棉9吸收;生态多孔纤维棉9中蓄积的雨水可以后续释放给绿化带3的植物,供植物生长所需。
[002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绿化带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车道路面、人行道路面和绿化带;所述行车道路面与绿化带之间设有平石区和碎石区,平石区和碎石区之间通过侧石间隔;所述侧石上设有侧向进水篦;所述绿化带的表层绿地下方沿高度方向依次设有种植土壤层、生态多孔纤维棉和夯实素土层;所述碎石区的一侧与侧向进水篦相接,且碎石区的部分区域与生态多孔纤维棉上下相接;所述绿化带和人行道路面之间通过界石相隔;所述人行道路面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透水砖层、中粗砂层、透水水泥砼层、碎石层、夯实素土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绿化带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希博徐同春张春艳张静王左潘棋仇豪君刘浩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汇义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