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6456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导管,包括导管本体,以及至少两个球囊,沿所述导管本体的远端向近端的方向依次设置每个所述球囊均能够独立进行扩张和收缩,最靠近所述导管本体的近端的球囊用于装载支架。旋转阀设置于所述导管本体的近端,用于控制每个所述球囊独立进行扩张和收缩。所述球囊扩张后的体积大小依次递增,使得所述微导管能够实现梯度扩张病变闭塞部位效果,并能够同时装载支架,减少手术过程中球囊的使用量,有利于降低手术成本。有利于降低手术成本。有利于降低手术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微导管。

技术介绍

[000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1977年开始演变到今日,已经越来越成熟。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流程中,首先让指引用导管经导丝放置在冠脉开口,经指引导管穿入导丝,导丝通过狭窄病变后,经导丝穿入扩张球囊导管扩张局部病变,然后植入并释放支架,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然而对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而言,病变常在血管迂曲部位,病变闭塞时间长,闭塞病变长度一般大于20mm,这导致导丝难以通过闭塞病变。根据统计的数据申请人发现,导丝不能通过闭塞血管段占CTO病变介入手术失败的85%

90%。
[0003]目前大多数临床医生通过微导管和导丝的配合来穿过CTO病变的部位。微导管能够增强导丝的操控性、支撑力和安全性,能够显著增强导丝过闭塞病变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微导管仍然存在正向进入闭塞病变时,存在导丝、微导管的跟进力不足和微导管对导丝的支撑力不足造成微导管过闭塞病变行进到一半时无法继续前进,最后微导管不得不撤出。并且即使微导管穿过闭塞病变成功,贯通了闭塞病变的部位,仍需要球囊装载支架送抵至病变的部位后再进行扩张,一台手术完成保守估计需要用到2

3个球囊,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导管,能够实现梯度扩张完全闭塞病变的部位,并能够同时装载支架,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球囊的使用量,降低手术的成本。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导管,包括:
[0006]导管本体;以及,
[0007]至少两个球囊,沿所述导管本体依次设置,每个所述球囊均能够独立进行扩张和收缩,所述球囊扩张后的体积沿所述导管本体的远端向近端的方向依次递增,最靠近所述导管本体的近端的球囊用于装载支架;
[0008]旋转阀,设置于所述导管本体的近端,用于控制每个所述球囊独立进行扩张和收缩。
[0009]可选的,所述球囊的长度依次递增,其中,最靠近所述导管本体的近端的球囊的长度最大。
[0010]可选的,所述导管本体的管壁内设有与所述球囊一一对应的灌注腔,所述灌注腔的远端与对应的所述球囊连通,近端与所述旋转阀相连。
[0011]可选的,所述旋转阀包括第一连接件、转动件和鲁尔接头,所述第一连接件远端和近端分别与所述导管本体的近端及所述鲁尔接头相连,所述转动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外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连接;
[0012]所述转动件上设置有注射腔,通过旋转所述转动件以使所述注射腔与任一所述灌注腔连通。
[0013]可选的,所述旋转阀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近端与所述转动件的远端非固定搭接,远端与所述导管本体的近端固定搭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开设有与所述灌注腔一一对应的连通腔,所述连通腔的远端与对应的所述灌注腔的近端,旋转所述转动件以使所述注射腔与任一所述连通腔连通。
[0014]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灌注腔一一对应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灌注腔。
[0015]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转动件之间还设有棘轮结构,所述棘轮结构的棘轮齿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周面,并与所述灌注腔一一对应,所述转动件的内周面设有与所述棘轮齿一一对应的凹槽。
[0016]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0017]可选的,所述球囊及所述灌注腔的数量均为三个,所述灌注腔沿所述导管本体的轴线周向均匀分布。
[0018]可选的,三个所述球囊中的一者的长度为5mm

10mm,另一者的长度为15mm

25mm,剩余一者的长度为20mm

30mm。
[0019]在本技术提供的微导管中,至少两个球囊,沿所述导管本体的远端向近端的方向依次设置,每个所述球囊均能够独立进行扩张和收缩,所述球囊扩张后的体积依次递增,最靠近所述导管本体近端的球囊用于装载支架,所述微导管能够实现梯度扩张病变闭塞部位效果,并能够同时装载支架,减少手术过程中球囊的使用量,有利于降低手术成本。
[0020]此外,旋转阀的转动件上设置有注射腔,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导管本体和所述鲁尔接头转动,以将所述注射腔与任一所述灌注腔连通,使得所述旋转阀能够控制所述球囊各自独立进行扩张和收缩。
[0021]此外,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转动件之间还设有棘轮结构,所述棘轮结构的棘轮齿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周面,并与所述灌注腔一一对应,所述转动件的内周面设有与所述棘轮齿一一对应的凹槽,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转动件能够互锁,避免旋转阀在球囊灌注球囊液时出现漏液。
[0022]此外,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灌注腔一一对应的标识,便于术者识别所要扩展或收缩的球囊。
[0023]此外,所述第一连接件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增加了所述旋转阀的密封性能,进一步避免了旋转阀在球囊灌注球囊液时出现漏液。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剖面图;
[00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B视角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A视角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第二连接件的示意图;
[00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旋转阀的第一示意图;
[003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旋转阀的第二示意图;
[003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0032]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与病变闭塞部位的第一位置示意图;
[0033]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与病变闭塞部位的第二位置示意图;
[0034]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与病变闭塞部位的第三位置示意图;
[0035]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与病变闭塞部位的第四位置示意图;
[0036]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与病变闭塞部位的第五位置示意图;
[0037]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与病变闭塞部位的第六位置示意图;
[0038]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0039]100

导管本体;110

灌注腔;111

灌注口;
[0040]200

球囊;210

第一球囊;220

第二球囊;230

第三球囊;
[0041]300

旋转阀;310

鲁尔接头;320

第一连接件;32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本体;以及,至少两个球囊,沿所述导管本体依次设置,每个所述球囊均能够独立进行扩张和收缩,所述球囊扩张后的体积沿所述导管本体的远端向近端的方向依次递增,最靠近所述导管本体的近端的球囊用于装载支架;旋转阀,设置于所述导管本体的近端,用于控制每个所述球囊独立进行扩张和收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的长度依次递增,其中,最靠近所述导管本体的近端的球囊的长度最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的管壁内设有与所述球囊一一对应的灌注腔,所述灌注腔的远端与对应的所述球囊连通,近端与所述旋转阀相连。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阀包括第一连接件、转动件和鲁尔接头,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远端和近端分别与所述导管本体的近端及所述鲁尔接头相连,所述转动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外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转动件上设置有注射腔,通过旋转所述转动件以使所述注射腔与任一所述灌注腔连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珍珍宗玲珑王国旭赵艺文谭家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微创龙脉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