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5679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层纱、第二层纱、第三层纱、第四层纱及第五层纱;所述第三层纱采用碳能纤维化涤纶纱,所述第四层纱连接所述第三层纱和所述第五层纱,所述第五层纱为涤纶纱,所述第五层纱进行抓毛处理形成不倒绒。本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特别采用了棉盖涤织法用于正面,通过细旦涤纶绑定中空涤纶的方式,解决起毛起球问题,反面呈现立体感,通过后整理的特别抓毛,梳毛,剪毛,烫光等工艺,反面形成不倒绒效果。第三层纱使用如碳能纤维的特别涤纶材料,使面料同时具有远红外发射升温保暖功能及天然抗菌功能。具有远红外发射升温保暖功能及天然抗菌功能。具有远红外发射升温保暖功能及天然抗菌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布料
,尤其是涉及一种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

技术介绍

[0002]保暖概念是冬季面料的重要概念,空气层与不倒绒卫衣面料均是针织市场秋冬季重要的面料,广泛用于外套服装。现有的传统空气层面料由于支撑中空材料通常是涤纶长纤,在穿着过程中容易出现起毛起球问题,因此有必要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包括第一层纱、第二层纱、第三层纱、第四层纱及第五层纱;所述第三层纱采用碳能纤维化涤纶纱,所述第四层纱连接所述第三层纱和所述第五层纱,所述第五层纱为涤纶纱,所述第五层纱进行抓毛处理形成不倒绒。
[0005]可选地:所述第一层纱为棉纱,所述第二层纱为涤纶纱,所述第二层纱与所述第一层纱做棉盖涤织法。
[0006]可选地:所述第一层纱的纱支为A,所述第二层纱的纱支为B,其中,26英支≤A≤40英支,30D≤B≤50D。
[0007]可选地:所述第四层纱为碳能纤维涤纶纱。
[0008]可选地:所述第四层纱与所述第五层纱纺织出立体珠地效果。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三层纱连接所述第二层纱和所述第四层纱,所述第三层纱形成空气层。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三层纱的纱支为C,所述第四层纱的纱支为E,其中,50D≤C≤100D,50D≤E≤100D。
[0011]可选地:所述第五层纱为高旦数涤纶纱。
[0012]可选地:所述第五层纱的纱支为F,其中,100Dx2≤F≤300Dx2。
[0013]可选地:所述五层纱的克重为G,其中,280g/m2≤G≤600g/m2。
[0014]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本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特别采用了“棉盖涤”织法用于正面,通过细旦涤纶绑定中空涤纶的方式,解决起毛起球问题,反面呈现立体感,通过后整理的特别抓毛,梳毛,剪毛,烫光等工艺,反面形成不倒绒效果。
[0015]第三层纱使用如碳能纤维的特别涤纶材料,使面料同时具有远红外发射升温保暖功能及天然抗菌功能。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第一层纱10;第二层纱20;第三层纱30;第四层纱40;第五层纱50。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0]实施例,见图1所示:一种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包括第一层纱10、第二层纱20、第三层纱30、第四层纱40及第五层纱50;第三层纱30采用碳能纤维化涤纶纱,第四层纱40连接第三层纱30和第五层纱50,第五层纱50为涤纶纱,第五层纱50进行抓毛处理形成不倒绒。
[0021]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第一层纱10采用棉纱作为面纱,第二层纱20采用细旦涤纶纱与第一层纱10做棉盖涤织法,第三层纱30,即中间层采用功能性涤纶纱

碳能纤维,具有发射远红外升温而形成保暖的功能以及天然抗菌功能,第四层纱40也是采用碳能纤维涤纶纱作为反面的连接纱,第五层纱50为高旦数涤纶作为形成不倒绒的纱线。
[0022]第一层纱10为棉纱,第二层纱20为涤纶纱,第二层纱20与第一层纱10做棉盖涤织法。第一层纱10的纱支为A,第二层纱20的纱支为B,第三层纱30的纱支为C,第四层纱40的纱支为E,第五层纱50的纱支为F,其中,26英支≤A≤40英支,30D≤B≤50D,50D≤C≤100D,50D≤E≤100D,100Dx2≤F≤300Dx2。
[0023]面料正面为棉盖涤织法,所使用正面纱线组合为,正面棉纱为26英支

40英支环锭纺棉纱,涤纶为30D

50D涤纶DTY半消光低弹丝,将本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正面设计成棉盖涤织法可避免由于中空效果的实现而出现涤纶纱挤出布面,从而布面出现低档的化纤感以及起毛起球隐患;第三层纱30为碳能纤维涤纶纱,例如,第三层纱30为碳能纤维涤纶长纤,纱支为50D

100D,第三层纱30作为的连接纱采用化纤长丝可实现本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强烈的中空感,第三层纱30使用如碳能纤维的特别涤纶材料,使面料同时具有远红外发射升温保暖功能及天然抗菌功能;第四层纱40与第五层纱50作为面料的反面纺织出立体珠地效果,第四层纱40与第三层纱30可采用同种纱线,纱支为50D

100D,第五层纱50为高旦数涤纶纱,例如第五层纱50为150Dx2 DTY涤纶丝。
[0024]第三层纱30连接第二层纱20和第四层纱40,第三层纱30形成空气层。
[0025]五层纱的克重为G,其中,280g/m2≤G≤600g/m2。
[0026]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的编织方法,包括针织织造工序和后整理工序,面料组织结构是一种双面结构,12路织法;织法包括:上下盘织针错位排列,第1,2路上下盘编织集圈,采用碳能纤维;第3模下盘不编织,上盘编织棉盖涤织法中的涤纶部分:第4模编织棉盖涤织法中的棉部分。第5模下盘以成圈,集圈方式编织立体珠地效果部分,第6模下盘以成圈,浮线方式编织涤纶纤维。7~10模重复1~4模的编织方法。第11模下盘以成圈,集圈方式编织立体珠地效果部分,立体效果与第5模错位。第12模下盘以成圈,浮线方式编织化纤长丝,织法与第6模错位。
[0027]第4模及第10模编织出第一层纱10,第3模及第9模编织出第二层纱20,第1模、第2模、第7模及第8模编织出第三层纱30,第6模及第12模编织出第四层纱40,第5模及第11模编织出第五层纱50。
[0028]第3模、第9模纱长范围为50个线圈=8.5

10.5cm,第1模、第2模、第7模、第8模纱长范围为50个线圈=16.0

19.0cm,第5模、第11模纱长范围为50个线圈=14.0

19.0cm。
[0029]第3模、第9模纱长范围为8.5

10.5cm,为实现此纱长,要对三角通过特别的改造,以改变表面纱线在成圈时候的轨迹和扭转角度,实现对中间集圈纱的完全包裹。为实现此纱长,要对三角通过特别的改造,以改变表面纱线在成圈时候的轨迹和扭转角度,实现对中间集圈纱的完全包裹。同时制作压板,第一个压片让第1,2模的集圈线圈不跟回织针轨迹一起上浮,第二个压片让前一模出针纱线有张力,压片的压力直接影响到纱长的太小和布面效果。
[0030]第1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层纱、第二层纱、第三层纱、第四层纱及第五层纱;所述第三层纱采用碳能纤维化涤纶纱,所述第四层纱连接所述第三层纱和所述第五层纱,所述第五层纱为涤纶纱,所述第五层纱进行抓毛处理形成不倒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纱为棉纱,所述第二层纱为涤纶纱,所述第二层纱与所述第一层纱做棉盖涤织法。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纱的纱支为A,所述第二层纱的纱支为B,其中,26英支≤A≤40英支,30D≤B≤50D。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层纱为碳能纤维涤纶纱。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空远红外保暖的抗菌棉涤不倒绒面料,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朝文徐建昌许华杰张素青江培达
申请(专利权)人:狮丹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