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支电线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3219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支电线连接结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上盖、主线压线装置、支线压线装置以及底座;所述上盖呈矩形空壳,其上侧壁中心开设第一通孔,所述上盖前后边缘左右对称开设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套装所述主线压线装置的第一活动轴,所述第一活动轴套装第一拉簧,所述第一活动轴底部固定连接半圆接触环,所述第二通孔分别套装所述支线压线装置的第二活动轴,所述第二活动轴侧壁套装U型固定件,所述第二活动轴侧壁中间套装第二拉簧,所述第二活动轴侧壁下部固定连接阻挡柱,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安装快捷,操作简单,便于维护,安全高效。安全高效。安全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支电线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电线连接领域,涉及一种分支电线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线是用于从总电源开关处将将电压电流输送到用电设备,为了方便施工,现有的电源线设置过程中,为了简化线路,节省电线,首先从总电源开关处布置主电线,主电线采用规格较大的导线,然后布置用于连接主电线和用电设备的分支电线,在分支电线与主电线连接时,需要剥掉主电线和分支电线的外皮,并将分支电线与主电线的导线电连接,有些分支电线连接结构在分接主线电缆时,需要将主线剪断,然后分别与主线接线柱螺纹连接,然后再将支线与支线接线柱螺纹连接,过程繁琐,操作麻烦,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分支电线连接结构,采用主线与支线间接接触设计,改变传统接线方式,简化接线步骤,提高主线与支线之间接线的效率,同时,支线压线装置采用弹簧卡接的安装方式,操作简单,安装便捷,结构简易,安全稳定,另外采用上下卡接的外壳的接线方式,无需将主线断线,即可进行分线操作,方便高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分支电线连接结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上盖、主线压线装置、支线压线装置以及底座;所述上盖呈矩形空壳,其左右两侧壁下边缘中心对称开设半圆孔分别固定连接上半圆线皮防护套,所述上半圆线皮防护套可以与主线的线皮保持较好的接触,通过上半圆线皮防护套与主线线皮之间的摩擦力,既能起到固定主线的目的,又能将实现密封的效果,其上侧壁中心开设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左右两边对称开设第一螺孔,所述上盖前后边缘左右对称开设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套装所述主线压线装置的第一活动轴,所述第一活动轴套装第一拉簧,所述第一活动轴底部固定连接半圆接触环,所述半圆接触环可以很好覆盖在所述主线剥线后的线芯壁上,既能增大与主线线芯的接触面积,又能将至主线线芯有效固定,所述半圆接触环上侧壁左右两边对称设置支撑柱,左右所述支撑柱下部与T型触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孔分别套装所述支线压线装置的第二活动轴,所述第二活动轴侧壁套装U型固定件,所述第二活动轴侧壁中间套装第二拉簧,所述第二活动轴侧壁下部固定连接阻挡柱,所述阻挡柱下部沿着所述第二活动轴侧壁开设支线压线通槽,所述第二活动轴底部固定连接接触衔铁,这样设计所述支线压线装置,在所述第二拉簧自然状态下,所述支线压线通槽被向上拉动至所述U型固定件上下侧壁内部,对接支线时,用手按压所述第二活动轴,使得所述支线压线通槽穿过所述U型固定件下侧壁而露出,方便将支线线芯插入,同时,插入支线线芯后,松手即可实现支线线芯的固定,接线方便、快捷,提高安装效率,所述上盖下部与所述底座螺纹连接,所述底座呈矩形壳,其左右两侧壁上边缘中心开设对称开孔固定连接下半圆线皮防护套,此处所述下半圆线皮防护套与所述上半圆线皮防护套作用和效果相同,所述下半圆线皮防护套中间固定连接主线剥口支撑半圆环,这样设计所述主线剥口支撑半圆环,可以给由于剥
线给主线造成的缺口以支撑,防止所述半圆接触环挤压导致主线线芯弯曲。
[000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盖上侧壁四角分别开设沉孔,所述沉孔下部固定连接上支撑套管,左右所述上半圆线皮防护套上侧壁与所述上盖上侧壁内壁通过加强柱固定连接,这样设计,可以增强所述上半圆线皮防护套与所述上盖之间的强度,同时对主线提供支撑作用,左右所述第一螺孔分别套装止动螺母,所述上盖前后侧壁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支线通孔,所述上盖前后内侧壁分别固定连接密封垫,这样设计,通过所述上支撑套管实现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之间螺纹连接的同时,可以使得所述密封垫将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之间密封。
[000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左右所述第一螺孔分别与左右所述支撑柱同轴心,这样设计,可以确保在调整所述止动螺母时,所述止动螺母与左右所述支撑柱同轴心,确保对所述半圆接触环进行向下有效的挤压,从而锁紧所述半圆接触环下部的主线线芯。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拉簧上部与所述上盖顶部下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簧下部与所述半圆接触环上侧壁中心固定连接,这样可以确保所述第一拉簧在自然状态下,所述半圆接触环被所述第一拉簧拉起,使得所述半圆接触环与所述主线剥口支撑半圆环分离,便于安装接线。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拉簧上部与所述U型固定件上部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簧下部与所述阻挡柱固定连接,所述U型固定件竖直侧壁与所述上盖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活动轴顶部固定连接绝缘垫,这样设计,通过所述第二拉簧的拉力作用,将所述第二活动轴向上拉动,同时使得所述支线压线通槽穿过所述U型固定件下侧壁而露出,方便将支线线芯插入,同时,插入支线线芯后,松手即可实现支线线芯的固定,接线方便、快捷,提高支线安装效率。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T型触点左右两端下部与所述接触衔铁一端上部活动连接,这样设计,将所述支线压线通槽全部插入支线线芯或者部分插入支线线芯,可以实现4个所述支线压线装置的接触衔铁全部与所述T型触点左右两端下部接触或者按需要分别与所述T型触点左右两端下部单独接触,更加灵活,也便于接线人员是从外部识别,支线分为几路,直观明了。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座底部内侧壁四个角分别固定连接下支撑套管,所述下支撑套管与所述上支撑套管同轴心。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盖、所述U型固定件、所述底座以及所述第一活动轴均为绝缘材料,所述半圆接触环、所述支撑柱、所述T型触点、所述第二活动轴以及所述接触衔铁均为良导体。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采用主线与支线间接接触设计,改变传统接线方式,简化接线步骤,提高主线与支线之间接线的效率,同时,支线压线装置采用弹簧卡接的安装方式,操作简单,安装便捷,结构简易,安全稳定,另外采用上下卡接的外壳的接线方式,无需将主线断线,即可进行分线操作,方便高效。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上盖内部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的主线压线装置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的支线压线装置示意图;
[0017]图6为本技术的底座示意图。
[0018]图中:1

上盖,2

主线压线装置,3

支线压线装置,4

底座,101

上半圆线皮防护套,102

第一通孔,103

第一螺孔,104

第二通孔,105

沉孔,106

上支撑套管,107

加强柱,108

止动螺母,109

支线通孔,110

密封垫,201

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支电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1)、主线压线装置(2)、支线压线装置(3)以及底座(4);所述上盖(1)呈矩形空壳,其左右两侧壁下边缘中心对称开设半圆孔分别固定连接上半圆线皮防护套(101),其上侧壁中心开设第一通孔(102),所述第一通孔(102)左右两边对称开设第一螺孔(103),所述上盖(1)前后边缘左右对称开设第二通孔(104),所述第一通孔(102)套装所述主线压线装置(2)的第一活动轴(201),所述第一活动轴(201)套装第一拉簧(202),所述第一活动轴(201)底部固定连接半圆接触环(203),所述半圆接触环(203)上侧壁左右两边对称设置支撑柱(204),左右所述支撑柱(204)下部与T型触点(20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孔(104)分别套装所述支线压线装置(3)的第二活动轴(301),所述第二活动轴(301)侧壁套装U型固定件(302),所述第二活动轴(301)侧壁中间套装第二拉簧(303),所述第二活动轴(301)侧壁下部固定连接阻挡柱(304),所述阻挡柱(304)下部沿着所述第二活动轴(301)侧壁开设支线压线通槽(305),所述第二活动轴(301)底部固定连接接触衔铁(306),所述上盖(1)下部与所述底座(4)螺纹连接,所述底座(4)呈矩形壳,其左右两侧壁上边缘中心开设对称开孔固定连接下半圆线皮防护套(401),所述下半圆线皮防护套(401)中间固定连接主线剥口支撑半圆环(4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支电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上侧壁四角分别开设沉孔(105),所述沉孔(105)下部固定连接上支撑套管(106),左右所述上半圆线皮防护套(101)上侧壁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万基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亿恒电缆桥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