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2999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包括预制柱、叠合梁与锚固钢筋,所述预制柱内设置有柱纵筋,所述柱纵筋伸出所述预制柱顶部,所述叠合梁底部设置有梁底筋,所述叠合梁垂直搭接在所述预制柱的顶部,所述锚固钢筋包括分开设置的锚固钢筋预埋部与锚固钢筋弯折部,所述锚固钢筋预埋部纵向设置在所述预制柱内,所述预制柱搭接所述叠合梁的相对面的上部开设有操作手孔,所述锚固钢筋预埋部伸出端设置在所述手孔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含预制柱上设置的手孔、手孔中设置的锚固钢筋预埋部、与锚固钢筋预埋部连接的锚固钢筋弯折部,无需在施工现场或工厂弯折柱纵筋或叠合梁面筋,生产、运输及操作非常方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运输以及装配效率。输以及装配效率。输以及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特别是涉及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预制柱和叠合梁在梁装配式建筑中属于比较常用的构件类型。根据规范要求,预制柱(顶层边(角)柱)外侧部分纵筋需要与叠合梁的面筋进行互锚,在工程实践中,由于预制柱纵筋直径较大,在施工现场难以弯折,且弯折后也很难插入叠合梁箍筋内,如果在工厂提前将预制柱纵筋弯折好的话又影响预制柱生产、运输以及影响叠合梁的安装。
[0003]所以在装配式建筑中,如何有效的解决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问题,尤其是直径较大的柱纵筋或叠合梁面筋的弯折互锚问题,是行业内技术人员普遍关注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本技术方案把需要弯折锚入叠合梁现浇层箍筋中的柱纵筋在合适位置进行截断,并在满足预制柱和叠合梁之间的钢筋连接要求和操作条件下重新进行连接,本技术方案优先选用机械连接方式,比如直螺纹套筒连接,本技术方案无需在施工现场或工厂弯折柱纵筋或叠合梁面筋,生产、运输以及操作非常方便,本技术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包括预制柱、叠合梁与锚固钢筋,所述的预制柱内设置有柱纵筋,所述的柱纵筋伸出所述的预制柱顶部。
[0006]所述的叠合梁的底部设置有梁底筋,所述的叠合梁垂直搭接在所述预制柱的顶部。
[0007]进一步地,所述的锚固钢筋包括分开设置的锚固钢筋预埋部与锚固钢筋弯折部。
[0008]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纵向设置在所述的预制柱内。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预制柱搭接所述叠合梁的相对面的上部开设有操作手孔,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的伸出端设置在所述的手孔中。
[0010]当所述的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时,所述的锚固钢筋弯折部一端连接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的伸出端,另一端伸入所述的叠合梁现浇层的箍筋中。
[0011]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方案把需要弯折锚入叠合梁现浇层箍筋中的柱纵筋用所述的锚固钢筋替代,柱纵筋截断的位置在手孔中。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锚固钢筋弯折部弯角圆滑且呈90
°
弯曲。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的伸出端与所述预制柱顶部之间的距离为50mm

150mm。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与锚固钢筋弯折部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直螺纹套筒连接、挤压型套筒连接或焊接。
[0015]在更优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与锚固钢筋弯折部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直螺纹套筒连接,此时:
[0016]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的伸出部分还设置有螺纹;所述的锚固钢筋弯折部与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连接的一端也设置有螺纹。
[0017]进一步地,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的数量至少为两根,所述的锚固钢筋弯折部的数量与规格与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相匹配。
[0018]进一步地,所述的手孔为方形手孔,高度为150mm

250mm,深度为100mm

200 mm,所述手孔的宽度为多个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之间的距离与最外层两个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分别向外延伸80mm

120mm之和。
[0019]进一步地,所述的叠合梁现浇层的箍筋内还设置有梁面筋。
[0020]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包含设置预制柱上设置的手孔、手孔中设置的锚固钢筋预埋部、与锚固钢筋预埋部连接的锚固钢筋弯折部,本技术方案无需在施工现场或工厂弯折柱纵筋或叠合梁面筋,生产、运输以及操作非常方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运输效率以及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0021]图1国家建筑标准图集16G101

1中预制柱纵筋弯折锚入叠合梁现浇层箍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2]图2国家建筑标准图集16G101

1中叠合梁面筋弯折锚入预制柱现浇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本技术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的示意图。
[0024]图4本技术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中预制柱与叠合梁垂直搭接示意图。
[0025]图5本技术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中锚固钢筋弯折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本技术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中手孔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本技术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中锚固钢筋预埋部与锚固钢筋弯折部连接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9]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的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0030]目前国家建筑标准图集16G101

1提供的边(角)柱柱顶纵筋与梁互锚构造有两种,第一种图1所示,将预制柱1外侧纵筋4弯折锚入叠合梁2内现浇层箍筋中,由于国家图集中该互锚构造是针对各类梁、柱的连接节点,且主要应用场景为现浇柱1与现浇梁2的连接,故当预制柱1和叠合梁2参照该节点实施时,该互锚构造存在如下弊端:
[0031]由于预制柱1纵筋4直径较大,在施工现场较难以弯折,且弯折后也很难插入叠合梁2箍筋内,而在工厂提前将预制柱纵筋弯4折好的话又影响预制柱1的生产、运输以及影响
叠合梁2的安装。换言之,该互锚构造应用于预制柱1和叠合梁2时,虽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几乎无法实现。
[0032]第二种如图2所示,将叠合梁面筋8弯折锚入预制柱1外侧纵筋4内侧。采用该方案时,由于叠合梁面筋锚8固长度要求高(1.7倍LabE(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且需分批截断再加20d(d为钢筋直径)),所以只能采取加长预制柱1现浇长度(减少预制长度)的方式来满足锚固要求,这样的话就会降低预制装配率、预制柱标准化率,同时增加支模难度,以及模板用量。
[0033]基于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把需要弯折锚入叠合梁现浇层箍筋中的柱纵筋在合适位置进行截断,并满足预制柱和叠合梁之间的钢筋连接要求和操作条件重新进行连接,从而无需在施工现场或工厂弯折柱纵筋或叠合梁面筋,生产、运输以及操作非常方便。
[0034]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如下:
[0035]如图3、4、5、6与7所示,本实施例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包括预制柱1、叠合梁2与锚固钢筋,所述的预制柱1内设置有柱纵筋4,所述的柱纵筋4伸出所述的预制柱1的顶部。
[0036]所述的叠合梁2的底部设置有梁底筋5,所述的叠合梁2垂直搭接在所述预制柱1的顶部。
[0037]本实施例中,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包括预制柱、叠合梁与锚固钢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制柱内设置有柱纵筋,所述的柱纵筋伸出所述的预制柱顶部;所述的叠合梁的底部设置有梁底筋,所述的叠合梁垂直搭接在所述预制柱的顶部;所述的锚固钢筋包括分开设置的锚固钢筋预埋部与锚固钢筋弯折部;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纵向设置在所述的预制柱内;所述的预制柱搭接所述叠合梁的相对面的上部开设有操作手孔,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的伸出端设置在所述的手孔中;当所述的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时,所述的锚固钢筋弯折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的伸出端,另一端伸入所述的叠合梁现浇层的箍筋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锚固钢筋弯折部弯角圆滑且呈90
°
弯曲。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的伸出端与所述预制柱顶部之间的距离为50mm

150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与锚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科邹灵程学龙李恒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宝能装配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