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2823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显示装置,具有:第一板形部件,具有分散分布的多个电子发射元件;和第二板形部件,具有与多个电子发射元件相对应排列在面对第一板形部件的表面上的多个发光部件,其中至少在第一板形部件或第二板形部件中,从多个电子发射元件或多个发光部件延伸的法线的方向按一趋势分布。排列相邻电子发射元件的间距和排列与相邻电子发射元件相对应的发光部件的间距,按照法线方向的分布是不同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用电子发射元件的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平板型图像显示装置已经正在作为图像、字符等的显示装置而受到活跃地研究和开发。对于平板型图像显示装置而言需要大面板显示屏幕尺寸和高分辨率。在作为平板型图像显示装置的PDP、LCD、及SED(表面传导型电子发射元件显示器)中,使用平板玻璃,并且图像显示装置的厚度在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范围内,并且比一般的CRT薄。尽管这些显示装置是平板型的,但实际上它们具有由制造工艺等引起的约几毫米或更小的翘曲。有其中由这样一种翘曲引起的颜色变化和亮度变化的情形。有这样一种翘曲的图像显示装置已经公开在例如JP-A-2003-109528中,并且表示在图13中。图13是使用电子发射元件的面板主体的示意剖视图。框架形支撑垫片40插入在前板30与后板20之间,其中多个电子发射元件10以矩阵形状排列在一个表面侧上。由这些板20和30及垫片40形成的空间保持在真空状态下。由ITO膜制成的集电极形成在面对后板20的前板30的表面上。由一个荧光体单元(荧光体层)构成的每个子象素32布置在每个电子发射元件10。每个子象素32由从电子发射元件10照射的并且把光发射到R、G、及B的三基色之一的颜色区域的电子束激励。如图中所示,前板30具有向外表面侧凸起的弯曲形状。对于为前板30提供的子象素32,在子象素32之间的间距设置成,使得在子象素32中投影到后板20的一个表面上的图像尺寸一致。因此,子象素32的投影图像几乎等同于电子发射元件10的表面形状,并且重叠到电子发射元件10上。因此,能防止从相邻电子发射元件10发射的电子到达,能防止图像的模糊,及能改进颜色可再现性。图1是示意剖视图,示意表示在平板型图像显示装置中使用的面板的结构。附图标记101指示后板;102指示前板;103指示框架;及104指示通过由面板密封步骤密封和粘结后板101、前板102、及框架103得到的面板。面板104的内部保持在真空状态下。附图标记105指示在面对前板102的后板101表面上形成的电子源图案。电子源图案105由多个电子发射元件形成。附图标记106指示在面对后板101的前板102的表面上形成的荧光体图案。荧光体图案106由多个荧光体(发光部件)形成,并且每个荧光体与每个电子发射元件相对应。存在有下述这种情形,即,在面板密封步骤中的热工艺中在后板101与前板102之间出现温度差。因而,在面板密封步骤之前几乎是平表面的后板101和前板102在该步骤之后有发生翘曲的情形,从而面板104如在图1中表明的那样翘曲。也存在下述这种情形,通过使用热板等在面板密封步骤中密封和粘结后板101和前板102同时被压紧。在热板中,会存在由热扭曲引起轻微翘曲和在重复执行密封步骤之后热板成为不平表面的情形。在其中有这样一种温度差出现的面板或由翘曲热板密封和粘结的面板中,翘曲发生并且面板成为不平表面。这种翘曲随面板尺寸的增加变得很明显。在平板型显示装置中,存在这样的情形,即,垫片插入在前板与后板之间从而在后板101和前板102之间的空间不由大气压力破坏。在这种构造的情况下,由于后板101和前板102由大气压力压紧到垫片上,所以整个后板101的宏观曲率半径和整个前板102的宏观曲率半径几乎一致。现在假定其中电子源图案105和荧光体图案106在几乎平表面状态下以相同尺寸分别形成在后板101和前板102上的面板104,并且面板104被密封和粘结,使后板101的中心位置和前板102的中心位置重合。从电子发射元件发射的电子束在电子发射元件中在后板的法线方向上照射。因此,如果面板由于以上原因翘曲,则如图1中所示在两个端部的每一个中都出现δ/2的差值。换句话说,本应该固有存在的荧光体的重心位置在某一电子发射元件的重心位置或发射电子束的重心位置的法线方向上不存在,从而在到前板的电子束的照射位置中出现偏差。这样一种情形表明在图14中。当电子束由偏转电压等偏转时,在考虑到其偏转量的情况下设置荧光体的重心的理想位置,并且使用类似的想法。尽管由翘曲生成的位置偏差在显示屏幕的中心处很小,但它随位置接近显示屏幕的外部位置而增大。当位置偏差很小时,没有关于画面质量的问题。然而,当位置偏差量增大时,电子束偏离由电子束固有照射的荧光体,从而亮度减小。而且,当位置偏差增大时,与由电子束固有照射的荧光体相邻的荧光体被照射,从而在彩色电视的情况下发生颜色漂移。这样一种颜色漂移随显示屏幕尺寸的增大成为一种典型问题。通过把荧光体的尺寸增大到比束尺寸大的值能把亮度的减小抑制到一定程度。然而,在高分辨率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位置偏差成为明显的问题。如以上提到的那样,由气密容器(面板)的翘曲引起的位置偏差在将来将成为与大屏幕尺寸的实现和图像显示装置的高分辨率有关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解决以上问题的本专利技术,提供有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板形部件,具有分散分布的多个电子发射元件,和第二板形部件,具有与多个电子发射元件相对应排列在面对第一板形部件的表面上的多个发光部件, 其中,至少在第一板形部件或第二板形部件中,从多个电子发射元件或多个发光部件延伸的法线的方向按一趋势分布,其中,在电子发射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同该电子发射元件相邻的电子发射元件之间的间距、和在与所述电子发射元件相对应的发光部件与同该发光部件相邻的发光部件之间的间距是不同的使得从多个电子发射元件的每一个发射的电子照射到多个对应发光部件的每一个上。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剖视图,示意表示一种面板的结构;图2是示意剖视图,示意表示一种面板的结构;图3表示在密封步骤之前的状态;图4是在密封步骤之后得到的面板的示意剖视图;图5是用来解释荧光体图案的示意图;图6是用来解释电子源图案的示意图;图7是用来解释第一实施例的示意立体图;图8是用来解释第二实施例的示意立体图;图9是面板204的示意剖视图;图10是用来解释第三实施例的示意立体图;图11表示形成在前板上的荧光体图案308;图12表示形成在后板上的电子源图案307;图13表示现有技术;图14是用来解释问题的局部放大图;及图15是一种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2是示意剖视图,示意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面板的结构。附图标记101指示后板;102指示前板;103指示框架;及104指示通过由面板密封步骤密封和粘结后板101、前板102、及框架103得到的面板。面板104具有不平形状,其中前板102侧的表面是凸起的。框架103由具有密封功能的密封材料(未表示)固定,以保持真空气密状态。面板104的内部保持在真空状态下。附图标记107指示在面对前板102的后板101表面上形成的电子源图案。电子源图案107由多个电子发射元件形成。附图标记108指示在面对后板101的前板102表面上形成的荧光体图案。荧光体图案108由多个荧光体(发光部件)形成,并且每个荧光体与每个电子发射元件相对应。通过形成荧光体图案108从而比电子源图案107长(大),在翘曲面板104的状态下能防止在所述两种图案之间的相对位置偏差的出现。可提到如下两种在相对图案尺寸之间引起差别的方法。(1)把荧光体图案的尺寸用作基准,改变电子源图案的尺寸。(2)把电子源图案的尺寸用作基准,改变荧光体图案的尺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板形部件,具有分散分布的多个电子发射元件,和第二板形部件,具有与所述多个电子发射元件相对应排列在面对所述第一板形部件的一个表面上的多个发光部件,其中,至少在所述第一板形部件或所述第二板形部件中 ,从所述多个电子发射元件或所述多个发光部件延伸出来的法线的方向按一个趋势分布,其中,在电子发射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同所述电子发射元件相邻的电子发射元件之间的间距、和在与所述电子发射元件相对应的发光部件与同所述发光部件相邻的发光部件之间 的间距是不同的使得从所述多个电子发射元件的每一个发射的电子照射到所述多个对应发光部件的每一个上。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4-12-28 2004-379827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板形部件,具有分散分布的多个电子发射元件,和第二板形部件,具有与所述多个电子发射元件相对应排列在面对所述第一板形部件的一个表面上的多个发光部件,其中,至少在所述第一板形部件或所述第二板形部件中,从所述多个电子发射元件或所述多个发光部件延伸出来的法线的方向按一个趋势分布,其中,在电子发射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同所述电子发射元件相邻的电子发射元件之间的间距、和在与所述电子发射元件相对应的发光部件与同所述发光部件相邻的发光部件之间的间距是不同的使得从所述多个电子发射元件的每一个发射的电子照射到所述多个对应发光部件的每一个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板形部件具有在指向所述第一板形部件的方向上突出的凸起形状,并且排列所述电子发射元件的间距大于排列所述发光部件的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板形部件和所述第二板形部件的每一个都具有凸起形状,该凸起形状具有在从所述第二板形部件指向所述第一板形部件的方向上突出的曲率半径(R),所述第一板形部件的中间平面和所述第二板形部件的中间平面以距离(T)定位,及排列所述电子发射元件的间距是排列所述发光部件的间距的(1+T/R)倍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板形部件具有在指向所述第二板形部件的方向上突出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藤友和
申请(专利权)人:佳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