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伞阀自动组装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2682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伞阀自动组装设备,包括转盘装置、伞阀体上料装置、伞阀座上料装置、拉紧组装装置和剪切装置;转盘装置设置有定位结构,伞阀体上料装置用于将伞阀体放置于定位结构,转盘装置用于将放置于定位结构的伞阀体依次转动至伞阀座上料装置、拉紧组装装置和剪切装置所在的工位,伞阀座上料装置用于将伞阀座套于伞阀体的卡位柱上,拉紧组装装置用于抵住伞阀座,并拉动伞阀体的卡位柱进行伞阀座与伞阀体的卡扣组装,剪切装置用于剪切去掉伞阀体的卡位柱的多余部分。上述方案能解决目前的伞阀因用人工方式进行组装生产而导致的工人工作强度较大、生产效率较低,以及组装生产的伞阀产品一致性较差和容易造成伞阀污染,不卫生的问题。不卫生的问题。不卫生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伞阀自动组装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伞阀组装
,尤其涉及一种伞阀自动组装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伞阀产品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用品,由于其单向密封作用而常与氧气管搭配使用于医疗行业中;其中,伞阀由伞阀体和伞阀座两部分组成,伞阀座的中心设置有通孔,伞阀体为硅胶材质制成的结构件,比较柔软;因此,现有的伞阀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组装。
[0003]人工组装时,将伞阀体的卡位柱穿过伞阀座的通孔,再拉动卡位柱的前段使得卡位柱的卡槽与伞阀座过盈卡扣配合,从而使得伞阀座与伞阀体的伞帽密封贴合,再用剪刀将伞阀体的卡位柱前端多余部分切除。
[0004]但是,因现有的伞阀需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组装生产,所以不仅导致工人的工作强度较大,生产效率较低,而且使得组装生产的伞阀产品一致性较差,并容易造成伞阀污染,不卫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公开一种伞阀自动组装设备,以解决目前的伞阀因用人工方式进行组装生产而导致的工人工作强度较大、生产效率较低,以及组装生产的伞阀产品一致性较差和容易造成伞阀污染,不卫生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07]一种伞阀自动组装设备,其包括间歇式转动的转盘装置,以及沿所述转盘装置转动方向设置的伞阀体上料装置、伞阀座上料装置、拉紧组装装置和剪切装置;所述转盘装置设置有用于固定放置伞阀体的定位结构,所述伞阀体上料装置用于将伞阀体放置于所述定位结构,并通过所述转盘装置的转动将放置于所述定位结构的所述伞阀体依次转动至所述伞阀座上料装置、所述拉紧组装装置和所述剪切装置所在的工位,所述伞阀座上料装置用于将伞阀座套于所述伞阀体的卡位柱上,所述拉紧组装装置用于抵住所述伞阀座,并拉动所述伞阀体的卡位柱进行所述伞阀座与所述伞阀体的卡扣组装,所述剪切装置用于剪切去掉所述伞阀体的卡位柱的多余部分。
[0008]可选地,所述拉紧组装装置包括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设置有第一夹手,并控制所述第一夹手的升降移动,所述第一夹手用于夹住所述伞阀体的卡位柱;所述第二升降机构设置有第一挡部,并控制所述第一挡部的升降移动,所述第一挡部用于压住所述伞阀座。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挡部为沿所述伞阀座的边缘分布的环形结构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位于所述第二升降机构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夹手位于与所述第一挡部的环形开口对应的位置。
[0010]可选地,所述剪切装置包括第三升降机构;所述第三升降机构设置有第二夹手,并控制所述第二夹手的升降移动,且所述第二夹手相对的两个夹持部分别设置有剪切刀刃,
并通过所述第二夹手的开合控制所述剪切刀刃的开合。
[0011]可选地,所述剪切装置还包括第四升降机构,所述第四升降机构设置有第二挡部,并控制所述第二挡部的升降移动,所述第二挡部用于压住所述伞阀座。
[0012]可选地,所述第二挡部为沿所述伞阀座的边缘分布的环形结构件;所述第三升降机构位于所述第四升降机构的上方,且所述第二夹手位于与所述第二挡部的环形开口对应的位置。
[0013]可选地,所述伞阀体上料装置包括伞阀体上料机械手和伞阀体上料输送线;所述伞阀体上料输送线上设置有伞阀体摆料盘,且所述伞阀体摆料盘设置有与所述伞阀体的伞帽适配的卡槽;所述伞阀体上料机械手设置于所述伞阀体上料输送线与所述转盘装置之间。
[0014]可选地,所述伞阀体上料机械手包括支撑座、升降模组、横移模组和真空吸盘;所述横移模组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升降模组设置于所述横移模组上,并通过所述横移模组控制所述升降模组的横向移动;所述真空吸盘设置于所述升降模组,并通过升降模组控制所述真空吸盘的升降移动。
[0015]可选地,所述伞阀体上料机械手还包括对中检验组件;所述对中检验组件包括外套管、检验棒和检测传感器;所述外套管设置于所述升降模组,并与所述真空吸盘间隔设置;所述检验棒滑动设置于所述外套管之中,且所述检验棒的底端位于所述外套管的底端端口之外,并设置有与所述伞阀体的卡位柱适配的孔道,所述检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外套管的顶端端口处。
[0016]可选地,所述的伞阀自动组装设备还包括组装产品检测装置和组装产品下料装置;所述组装产品检测装置和所述组装产品下料装置分别沿所述转盘装置的转动方向设置,且所述组装产品检测装置位于所述剪切装置的下游,用于检测所述定位结构中的组装产品是否合格,所述组装产品下料装置设置于所述组装产品检测装置的下游,用于所述定位结构中的组装产品的下料转移。
[0017]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公开的伞阀自动组装设备,通过间歇式转动的转盘装置以及沿转盘装置转动方向依次设置的伞阀体上料装置、伞阀座上料装置、拉紧组装装置和剪切装置,使得转盘装置的定位结构可以依次转动至各装置所在工位进行相应的工序;首先通过伞阀体上料装置将待组装的伞阀体倒立放置于转盘装置的定位结构进行定位固定,接着通过伞阀座上料装置将待组装的伞阀座移动与伞阀体的卡位柱对应的位置,并使伞阀座经通孔套于伞阀体的卡位柱上,然后通过拉紧组装装置可以抵住伞阀座,并拉动伞阀体的卡位柱进行伞阀座与伞阀体的卡扣组装,再通过剪切装置用于剪切去掉所述伞阀体的卡位柱的多余部分,从而实现伞阀体与伞阀座的自动组装;因此,相较于现有的人工组装方式,本技术不仅可以节约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保证组装产品的一致性,并降低了伞阀产品在组装过程中受到污染的风险,有利于保证伞阀产品的干净卫生。
附图说明
[00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
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伞阀自动组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伞阀体上料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拉紧组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00

转盘装置、
[0025]200

伞阀体上料机械手、201

横移模组、202

升降模组、203

真空吸盘、204
‑ꢀ
外套管、205

检验棒、206

检测传感器、210

伞阀体上料输送线、211

伞阀体摆料盘、
[0026]300

伞阀座上料机械手、310

振动盘送料机、
[0027]400

拉紧组装装置、410

第一升降机构、411

第一夹手、420

第二升降机构、 421...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伞阀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间歇式转动的转盘装置,以及沿所述转盘装置转动方向设置的伞阀体上料装置、伞阀座上料装置、拉紧组装装置和剪切装置;所述转盘装置设置有用于固定放置伞阀体的定位结构,所述伞阀体上料装置用于将伞阀体放置于所述定位结构,并通过所述转盘装置的转动将放置于所述定位结构的所述伞阀体依次转动至所述伞阀座上料装置、所述拉紧组装装置和所述剪切装置所在的工位,所述伞阀座上料装置用于将伞阀座套于所述伞阀体的卡位柱上,所述拉紧组装装置用于抵住所述伞阀座,并拉动所述伞阀体的卡位柱进行所述伞阀座与所述伞阀体的卡扣组装,所述剪切装置用于剪切去掉所述伞阀体的卡位柱的多余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阀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紧组装装置包括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设置有第一夹手,并控制所述第一夹手的升降移动,所述第一夹手用于夹住所述伞阀体的卡位柱;所述第二升降机构设置有第一挡部,并控制所述第一挡部的升降移动,所述第一挡部用于压住所述伞阀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伞阀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部为沿所述伞阀座的边缘分布的环形结构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位于所述第二升降机构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夹手位于与所述第一挡部的环形开口对应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伞阀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切装置包括第三升降机构;所述第三升降机构设置有第二夹手,并控制所述第二夹手的升降移动,且所述第二夹手相对的两个夹持部分别设置有剪切刀刃,并通过所述第二夹手的开合控制所述剪切刀刃的开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伞阀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切装置还包括第四升降机构,所述第四升降机构设置有第二挡部,并控制所述第二挡部的升降移动,所述第二挡部用于压住所述伞阀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斌王林川吴文伟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施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