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陆元顺专利>正文

复合功能大厦的垂直叠层组合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2151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09:48
复合功能大厦的垂直叠层组合单元,包括外层模块、中间模块、内层模块和连接模块;外层模块呈空心的八棱柱形;中间模块呈空心的四棱柱形,其四条边的外侧均设有房屋,其四条边的内侧均设有人行通道B;内层模块设在中间模块内部的空心区域中;内层模块包括盘旋道路、楼梯和停车场;四个连接模块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中间模块与外层模块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垂直叠层组合单元可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叠加组合,进而形成特定层数的大厦。垂直叠层组合单元内部巧妙布局设计有多处天井,并在天井周边适应性的布置房屋,使每个房屋至少有一面能获得充足采光,从而有效降低了大厦内部房屋的采光耗电量。光耗电量。光耗电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功能大厦的垂直叠层组合单元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特别是一种复合功能大厦的垂直叠层组合单元。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城市中高层建筑(大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大厦承载了人们办公、商用、居住等多种用途,城市中,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大厦中度过,大厦的结构设计关乎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
[0003]目前,现有的大厦存在以下局限性:1、仅能通过侧壁的玻璃幕墙采自然光,大厦内部远离远离玻璃幕墙的区域只能全天采用电灯照明,不够节能环保,基于这种限制,大厦设计者希望在白天能尽可能多的采自然光,那么大厦的平面面积便无法设计的很大。2、大厦的停车场设置在地下,大厦的层数越多,停车场的层数也相应的越多。人们停车的位置在地面下方,办公或居住或商用的场所在地面上方,其中上下往返的过程比较浪费时间(大多消耗在等电梯上)。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符合功能大厦的垂直叠层组合单元,它解决了现有大厦的采光部位单一,导致部分内部区域只能全天采用电灯照明的问题,还解决了现有大厦的停车区域与功能区域上下分离,导致上下往返的过程耗费较多时间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复合功能大厦的垂直叠层组合单元,包括外层模块、设在外层模块内部的中间模块、设在中间模块内部的内层模块和设在中间模块与外层模块之间的连接模块;
[0006]外层模块呈空心的八棱柱形,其八条边按照顺时针顺序分别命名为外一号边、外二号边、外三号边、外四号边、外五号边、外六号边、外七号边和外八号边,其八条边上均设有房屋,外二号边、外四号边、外六号边、外八号边内侧均设有人行通道A;
[0007]中间模块呈空心的四棱柱形,其四条边的外侧均设有房屋,其四条边的内侧均设有人行通道B,其四角处设有公共通行区域,其四条边按照顺时针顺序分别命名为中一号边、中二号边、中三号边和中四号边,中间模块的中一号边与外层模块的外一号边相互平行且正对,中间模块的中二号边与外层模块的外三号边相互平行且正对,中间模块的中三号边与外层模块的外五号边相互平行且正对,中间模块的中四号边与外层模块的外七号边相互平行且正对,中间模块的四角分别正对外层模块的外二号边中心线、外四号边的中心线、外六号边的中心线和外八号边的中心线;
[0008]内层模块设在单元内部空间中,所述单元内部空间即为中间模块内部的空心区域;内层模块包括盘旋道路、楼梯和停车场,盘旋道路呈螺旋上升的样式,并设置在单元内部空间的中心处,并将单元内部空间的四角分隔出四个边角区域,楼梯和停车场分别设在
边角区域中,楼梯与人行通道B连通,停车场分别与盘旋道路和人形通道B连通;
[0009]连接模块的数量为四个,四个连接模块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中间模块的中一号边与外层模块的外一号边之间、中间模块的中二号边与外层模块的外三号边之间、中间模块的中三号边与外层模块的外五号边之间、中间模块的中四号边与外层模块的外七号边之间;连接模块的两侧及中心设有房屋,连接模块在两侧的房屋与中心的房屋之间设有U形人行通道,U形人行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至人行通道B。
[0010]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将盘旋道路内侧的空缺区域设为天井A。
[0011]本技术再进一步的计算方案是:四处公共通行区域分别与各自对应的外二号边的人行通道A、外四号边的人行通道A、外六号边的人行通道A、外八号边的人行通道A之间设有廊桥。
[0012]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将外层模块内侧、中间模块外侧、连接模块外侧之间合围形成的四处空缺区域设为天井B。
[0013]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连接模块中心的房屋间隔布置,并将间隔布置而形成的空缺区域设为天井C。
[0014]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有的房屋均在采光面安装有玻璃幕墙。
[0015]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四条人行通道B首尾连通而形成一个闭环。
[001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7]1、垂直叠层组合单元可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叠加组合,进而形成特定层数的大厦。垂直叠层组合单元内部巧妙布局设计有多处天井,并在天井周边适应性的布置房屋,使每个房屋至少有一面能获得充足采光,从而有效降低了大厦内部房屋的采光耗电量。
[0018]2、在保证了垂直叠层组合单元内部房屋采光的前提下,大厦的平面面积便可设计的较大,较大的平面面积即可满足在一层中设计多种功能分区,使设计师能有更大的设计发挥空间。
[0019]3、每个垂直叠层组合单元的内部均设有停车场,用户可将车开上盘旋道路,直接抵达特定楼层的停车场,极大的加快了人们的停取车效率。
[0020]4、垂直叠层组合单元内部设有多条人行通道,各条人行通道四通八达,相互连通,共可形成六条闭环,方便住户在楼层内遛弯和散步。
[0021]以下结合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24]说明:图2中所有的房屋均用内部画叉的矩形块表示。
[0025]图例说明:外层模块1;外一号边11;外二号边12;外三号边13;外四号边14;外五号边15;外六号边16;外七号边17;外八号边18;中间模块2;中一号边21;中二号边22;中三号边23;中四号边24;内层模块3;盘旋道路31;楼梯32;停车场33;连接模块4;人行通道A100;人行通道B200;公共通行区域300;U形人行通道400;天井A500;天井B600;天井C700;廊桥800。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

2所示,复合功能大厦的垂直叠层组合单元,包括外层模块1、设在外层模块1内部的中间模块2、设在中间模块2内部的内层模块3和设在中间模块2与外层模块1之间的连接模块4。
[0028]外层模块1呈空心的八棱柱形,其八条边按照顺时针顺序分别命名为外一号边11、外二号边12、外三号边13、外四号边14、外五号边15、外六号边16、外七号边17和外八号边18,其八条边上均设有房屋,外二号边、外四号边、外六号边、外八号边内侧均设有人行通道A100。
[0029]中间模块2呈空心的四棱柱形,其四条边的外侧均设有房屋,其四条边的内侧均设有人行通道B200,其四角处设有公共通行区域300,其四条边按照顺时针顺序分别命名为中一号边21、中二号边22、中三号边23和中四号边24,中间模块2的中一号边21与外层模块1的外一号边11相互平行且正对,中间模块2的中二号边21与外层模块1的外三号边13相互平行且正对,中间模块2的中三号边23与外层模块1的外五号边15相互平行且正对,中间模块2的中四号边24与外层模块1的外七号边17相互平行且正对,中间模块2的四角分别正对外层模块1的外二号边12中心线、外四号边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复合功能大厦的垂直叠层组合单元,其特征是:包括外层模块、设在外层模块内部的中间模块、设在中间模块内部的内层模块和设在中间模块与外层模块之间的连接模块;外层模块呈空心的八棱柱形,其八条边按照顺时针顺序分别命名为外一号边、外二号边、外三号边、外四号边、外五号边、外六号边、外七号边和外八号边,其八条边上均设有房屋,外二号边、外四号边、外六号边、外八号边内侧均设有人行通道A;中间模块呈空心的四棱柱形,其四条边的外侧均设有房屋,其四条边的内侧均设有人行通道B,其四角处设有公共通行区域,其四条边按照顺时针顺序分别命名为中一号边、中二号边、中三号边和中四号边,中间模块的中一号边与外层模块的外一号边相互平行且正对,中间模块的中二号边与外层模块的外三号边相互平行且正对,中间模块的中三号边与外层模块的外五号边相互平行且正对,中间模块的中四号边与外层模块的外七号边相互平行且正对,中间模块的四角分别正对外层模块的外二号边中心线、外四号边的中心线、外六号边的中心线和外八号边的中心线;内层模块设在单元内部空间中,所述单元内部空间即为中间模块内部的空心区域;内层模块包括盘旋道路、楼梯和停车场,盘旋道路呈螺旋上升的样式,并设置在单元内部空间的中心处,并将单元内部空间的四角分隔出四个边角区域,楼梯和停车场分别设在边角区域中,楼梯与人行通道B连通,停车场分别与盘旋道路和人形通道B连通;连接模块的数量为四个,四个连接模块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中间模块的中一号边与外层模块的外一号边之间、中间模块的中二号边与外层模块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元顺
申请(专利权)人:陆元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