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2085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阵列显示装置,其中,多个内部具有荧光物质层的发光管被排列,并且在所述多个发光管中产生放电,从而使得发光管中的荧光物质层发光,以显示图像。当代表统一图像的图像数据被输入时,所述阵列显示装置显示具有统一亮度的图像,而不论显示面的平面形状如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阵列显示装置,其中排列了多个发光管,每个发光管内部都具有荧光物质层,并且在所述多个发光管中产生放电,使得发光管中的荧光物质层发光,从而显示图像。
技术介绍
对于执行自发光的大型图像显示设备提出了这样的技术建议,其中,由内部具有荧光物质层等的玻璃管形成的大量发光线被排列为阵列,从而每条发光线的每个部分的发光被控制,以显示图像(见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61-103187)。在每条发光线中,在玻璃管内部形成有保护膜(例如MgO膜)和荧光物质层,并且例如由Ne和Xe等组成的放电气体被充入玻璃管。荧光物质层形成在被称为“船(boat)”的支撑组件上,船是截面形状近似半圆形的安装部件,该支撑组件(船)被插入玻璃管中。然后,玻璃管在真空室中被抽真空,同时被加热,并且在充入放电气体后,玻璃管的两端被密封。这样制成的大量发光线路被平行排列和固定,而且这些发光线被提供以电极。通过向这些电极施加电压,在发光线内部产生放电,从而使得荧光物质层发光。图1是示出了作为阵列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等离子管阵列的基本结构的透视图。在此处所示的等离子管阵列(PTA)100中,其中部署了分别产生红(R)、绿(G)、蓝(B)色荧光的荧光物质层并被密封了放电气体的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被彼此平行排列,并在整体上呈平面形状,透明前表面支撑板20和透明后表面支撑板30被分别安放在所述多条排列为阵列的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的作为显示面的前表面上和后表面上,这些排列为阵列的多条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被夹在前表面支撑板20和后表面支撑板30之间。前表面支撑板20上形成有显示电极对21,其由两个显示电极211、212构成,这两个显示电极在多条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的阵列的方向(即显示电极对21跨过多条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的方向)上彼此平行地延伸。多个显示电极对21排列在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的纵向上。构成一个显示电极对21的两个显示电极211、212由金属(例如Cr/Cu/Cr)制成的总线电极211a、212a和由ITO薄膜制成的透明电极211b、212b构成,其中总线电极211a、212a形成在彼此分离的两侧,而透明电极211b、212b形成在彼此靠近的两侧。总线电极211a、212a用于减小显示电极211、212的电阻,而透明电极211b、212b用于通过使得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中发出的光不被遮蔽地传输到前表面支撑板20,来确保明亮的显示。显示电极对21并不限于透明电极,而是还可由具有高开口率的结构的电极(例如网格电极)来构成。在后表面支撑板30上,形成有金属制成的大量信号电极31,这些信号电极以与多条排列为阵列的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中的每一条相对应的方式,沿着每条发光线彼此平行地延伸。当以平面方式观看这样构成的PTA 100时,信号电极31和显示电极对21的交叉部分成为单位发光区域(单位放电区域)。使用两个显示电极211、212之一作为扫描电极,通过在该扫描电极和信号电极31的交叉部分产生选择性放电来选择发光区域,并通过使用由于放电而在该区域的发光线内表面上形成的壁电荷(wall charge)在显示电极211、212之间产生显示放电,从而执行显示。选择性放电是在彼此垂直相对的扫描电极和信号电极31之间的发光线内产生的相对放电,而显示放电是在被部署为在平面上平行的显示电极211、212之间的发光线内产生的平面放电。由于这样的电极布置,在发光线内,在其纵向上形成了多个发光区域。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3个电极被部署在一个发光区域中,显示放电由显示电极211、212产生。但是,结构并不限于此,而是可在显示电极211、212和信号电极31之间产生显示放电。即,可采用如下类型的电极结构显示电极211、212被形成为一个电极,并且通过使用这一个显示电极作为扫描电极,在该显示电极和数据电极3之间产生选择性放电和显示放电(相对放电)。图2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PTA 100的发光线结构的示意图。这里示出了3条发光线10R、10G和10B。在发光线10R、10G和10B的每一条中,例如MgO的保护膜12被形成在玻璃管11的内表面上,玻璃管11中插入了船13,船13是支撑组件,其中形成有产生R、G、B色荧光的荧光物质层14R、14G、14B(见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3-86141)。图3示出了其上形成有荧光物质层的船。船13具有半圆形或U形或类似形状的横截面,并具有随玻璃管11而延展的形状(见图2)。在船13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与图1和2所示的三种发光线10R、10G和10B相对应的三种荧光物质层14R、14G和14B(参照图2,这里用荧光物质层14代表)。再次参照图2,继续进行描述。通过将具有图3所示形状的船13插入玻璃管11而构成图2所示的发光线10R、10G、10B中的每一个。如图2所示,由两个显示电极211、212构成的显示电极对21被部署在这些发光线10R、10G、10B上。两个显示电极211、212分别由金属制成的总线电极211a、212a和透明电极211b、212b构成。在图2所示结构中,分别具有三种荧光物质层14R、14G和14B的三条发光线10R、10G、10B构成一个组,而由一组显示电极对21(由两个显示电极211、212构成)限定的区域D1成为一个像素,像素是彩色图像显示的单位。每条发光线10R、10G、10B的直径一般是1mm左右,因此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一个像素的区域D1的大小大约为3mm×3mm。图4是在一帧周期内示出显示驱动方法的示例的简图。这里排列了多个子帧(SF),在一个子帧中,“初始化”、“寻址”和“显示”的周期构成一个组。在“初始化”周期中,初始化被执行,从而为每个显示像素的下一次发光作准备,在下一“寻址”周期中,要发光的显示像素从2维排列的多个显示像素中被选出,在下一“显示”周期中,恰好在该“显示”周期之前的“寻址”周期中选出的显示像素发光。各个SF的“显示”周期的时间长度彼此不同,依赖于一帧的多个SF中要执行发光的SF的组合,与“一帧”显示像素有关的发光亮度被确定。即,基于一帧中每个显示像素的每个像素值,为每个显示像素找出发光模式,即,在一帧中排列的多个SF中,哪些SF光用于发光,哪些SF光不用于发光。每个显示像素根据每个显示像素的发光模式来发光。于是,一帧的图像被显示在显示屏上。图4的部分(A)示出了一山(one-mountain)型排列SF结构的示例。在本例中,“显示”的时间长度在一帧的头部最长,而SF在一帧中的位置越靠后,其时间就越短。“显示”的时间长度具有所谓“一山”的形状,其具有形成于“一帧”的头部处的峰。图4的部分(B)示出了两山(two-mountain)型排列SF的结构。在本例中,一帧被划分为第一半部分和第二半部分(当一帧被如此划分时,第一半部分和第二半部分都被称为半帧)。例如,具有与图4的部分(A)的一帧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阵列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发光管,每个所述发光管的内部都具有荧光物质层,并且所述多个发光管沿着具有部分不同曲率的显示面彼此平行地排列;前表面支撑组件和后表面支撑组件,用于通过将所述发光管夹在中间而支撑所述发光管,并且所述前 表面支撑组件和后表面支撑组件分别在所述显示面一侧和在后表面一侧上延伸;多个显示电极,所述显示电极形成在与所述前表面支撑组件的所述发光管相对的表面上,并在所述显示电极跨过所述发光管的方向上延伸;多个信号电极,所述信号电极以对应 于每个所述发光管的方式形成在与所述后表面支撑组件的所述发光管相对的表面上,并且在沿着所述发光管的方向上延伸;以及亮度调节部分,其根据所述显示面的部分曲率来调节每个所述发光管的亮度。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5-26 2005-1542751.一种阵列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发光管,每个所述发光管的内部都具有荧光物质层,并且所述多个发光管沿着具有部分不同曲率的显示面彼此平行地排列;前表面支撑组件和后表面支撑组件,用于通过将所述发光管夹在中间而支撑所述发光管,并且所述前表面支撑组件和后表面支撑组件分别在所述显示面一侧和在后表面一侧上延伸;多个显示电极,所述显示电极形成在与所述前表面支撑组件的所述发光管相对的表面上,并在所述显示电极跨过所述发光管的方向上延伸;多个信号电极,所述信号电极以对应于每个所述发光管的方式形成在与所述后表面支撑组件的所述发光管相对的表面上,并且在沿着所述发光管的方向上延伸;以及亮度调节部分,其根据所述显示面的部分曲率来调节每个所述发光管的亮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亮度调节部分采用如下形式由发光管形成的凸面显示面的区域的曲率的绝对值越大,所述显示面的亮度越高。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亮度调节部分采用如下形式由发光管形成的凹面显示面的区域的曲率的绝对值越大,所述显示面的亮度越低。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显示装置,其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四户耕治粟本健司
申请(专利权)人:筱田等离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