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对应入射光所生成的光电子倍增的光电倍增管。
技术介绍
光电倍增管作为利用光电效应的光传感器,被广泛使用在众多领域。光从外部入射到该光电倍增管中时,光透过玻璃管射到光电面上,从光电面释放光电子。释放的光电子通过依次入射到多级倍增电极而倍增,倍增后的光电子作为输出信号由阳极收集。通过测定该输出信号,检测入射到光电倍增管中的外部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43-44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11438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148114号公报作为这样的光电倍增管的结构,例如,考虑有如图8、图9所示的结构。同图所示的光电倍增管被称为所谓端窗(Head-on)型,在作为圆筒状玻璃管的密闭容器1内,具有阴极3、多级倍增电极7以及阳极9。在这样的结构中,向密闭容器1的阴极3侧的端面入射的光,透过密闭容器1射到阴极3的光电面上,从该阴极3释放光电子,所释放的光电子通过聚集电极5会聚在第1倍增电极7a上。所会聚的光电子通过依次入射到多级倍增电极7a、7b和7c中而倍增,该倍增后的光电子作为输出信号被阳极9收集。这里,为了使光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电倍增管,其特征在于,具有:阴极(3),其通过入射的光而释放电子;多级倍增电极(107),其使从所述阴极释放的电子倍增;以及电位调整单元(115、215、315、319、323),其配置在相对于第1倍增电极(1 07a)的边缘部和第2倍增电极(107b)的边缘部的预定位置上,其中,第1倍增电极(107a)位于从所述阴极开始的第1级,第2倍增电极(107b)位于从所述阴极开始的第2级,在所述第1倍增电极(107a)的长度方向上,使所述第1倍增电极(107a)与所述第2倍增电极之间的空间中的等电位面平坦化。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4-1-8 003037/20041.一种光电倍增管,其特征在于,具有阴极(3),其通过入射的光而释放电子;多级倍增电极(107),其使从所述阴极释放的电子倍增;以及电位调整单元(115、215、315、319、323),其配置在相对于第1倍增电极(107a)的边缘部和第2倍增电极(107b)的边缘部的预定位置上,其中,第1倍增电极(107a)位于从所述阴极开始的第1级,第2倍增电极(107b)位于从所述阴极开始的第2级,在所述第1倍增电极(107a)的长度方向上,使所述第1倍增电极(107a)与所述第2倍增电极之间的空间中的等电位面平坦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倍增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位调整单元是与所述第1倍增电极(107a)的侧壁大致平行地配置在所述第1倍增电极(107a)的边缘部和所述第2倍增电极(107b)的边缘部之间,而且,与所述第1倍增电极(107a)隔开配置的平板状的电子透镜形成电极(115、215、315、323),向所述电子透镜形成电极(115、215、315、323)施加电压,使得成为比所述第1倍增电极(107a)的电位高的电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倍增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透镜形成电极(115、215)与位于从所述阴极开始的第3级的第3倍增电极(107c)的边缘部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倍增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透镜形成电极(315、323)与所述多级倍增电极(107)隔开配置。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电倍增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村孝幸,木村末则,伊藤益保,
申请(专利权)人: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