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重力油分离效应的低温制冷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碳纳米管重力油分离效应的低温制冷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碳纳米管自1991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点使其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奇异的导电性以及优异的力学性能,从而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各个领域都呈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管不仅具有纳米材料的一些共性特征,还具有极高的机械强度,在润滑领域被应用于润滑油添加剂,起到改善和提升减磨抗磨性能的作用。碳纳米管的多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轻的质量密度也使其在吸附作用上展现出良好的性能。
[0003]在自复叠制冷系统中,不同蒸发温度的制冷剂在经过冷凝器冷凝作用后,低温制冷剂处于气态,而高沸点制冷剂已冷凝为液态,此时通过设置气液分离器使得这两种状态的制冷剂分离,使液态的高沸点制冷剂节流后继续冷凝低温制冷剂。但目前气相低沸点制冷剂在分离时常常会夹带一些润滑油液滴,严重的,这些液滴进入低温管路中,会造成毛细管堵塞,严重影响系统的运行状况。
[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碳纳米管重力油分离效应的低温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气液分离器、节流阀、毛细管、冷凝蒸发器、蒸发器以及充注口;其中压缩机出口与冷凝器进口连接,冷凝器出口与气液分离器进口连接;气液分离器的高沸点制冷剂通道通过节流阀与冷凝蒸发器的蒸发侧通道连接;气液分离器的低沸点制冷剂通道与冷凝蒸发器的冷凝侧通道连接;冷凝蒸发器的冷凝侧出口通过毛细管与蒸发器的进口连接;冷凝蒸发器的蒸发侧出口与蒸发器的出口相连,并与压缩机的进口连接;在冷凝器和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有充注口,充注口用于充注碳纳米管;通过碳纳米管吸附润滑油,使润滑油重力沉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碳纳米管重力油分离效应的低温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冷剂,制冷剂采用自复叠混合制冷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碳纳米管重力油分离效应的低温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复叠混合制冷剂包括高沸点制冷剂中的一种或者其组合,以及低沸点制冷剂中的一种或者其组合;其中高沸点制冷剂包括R134A、R600A、R1234YF、R1234ZE(Z)、R1234ZE(E)、R142B以及R22,低沸点制冷剂包括R23、R14、R1150、R290、R170、R125以及R32。4.一种基于碳纳米管重力油分离效应的低温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
‑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制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压缩机停止工作,将设定量的碳纳米管材料通过充注口充注到制冷装置中;步骤2:启动压缩机;碳纳米管和制冷剂混合进入冷凝器;步骤3:经过冷凝器冷凝,获得部分液化的制冷剂;高沸点制冷剂经过放热冷凝形成液态,低沸点制冷剂保持气态;其中由于润滑油的粘度高,而碳纳米管存在相见迁移机制,因此碳纳米管吸附润滑油并发生沉积,与液态的高沸点制冷剂混合;步骤4:部分液化的制冷剂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气相低沸点制冷剂和高沸点制冷剂的分离过程;分离后的高沸点制冷剂经过节流阀进入冷凝蒸发器的蒸发侧通道,低温制冷剂进入冷凝蒸发器的冷凝侧通道;步骤5:在冷凝蒸发器中,含润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一坚,赵恒庆,丁佳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