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纵向拉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8023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纵向拉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和一个动簧片;在动簧片的周围的对应于动静触点接触位置分别配置有第一磁钢,且第一磁钢的具有极性的一面朝向对应的动静触点;在动簧片的下面,对应于每个动静触点接触位置还设有一个第二磁钢,且第二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极性与第一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极性相反,以利用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在动静触点处形成纵向磁场来增强触点处磁场强度,进一步实现灭弧。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强化接触点位置的磁场强度,使起弧点洛伦兹力始终朝向利于灭弧方向,从而提高灭弧效果。弧效果。弧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纵向拉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继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纵向拉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高压直流继电器是一种具有处理高功率的能力的继电器,在高压、大电流等苛刻条件下仍具有常规继电器所无法比拟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领域,比如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等。
[0003]现有技术的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是采用动簧片直动式结构,其接触部分采用两个静触头和一个动簧片,两个静触头安装在陶瓷罩(或壳体)的顶部,两个静触头(即静触点引出端)的底端则伸到陶瓷罩内,动簧片为直动式分布在陶瓷罩内,动簧片的两端作为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头作为静触点的底端相配合,当动簧片的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头底端的静触点相接触时,电流由其中一个静触头流入,经过动簧片后从另一个静触头流出;动簧片是装在推动杆部件的一端,推动杆部件的另一端则与磁路部分的动铁芯相连接,当线圈接入电流而使推动杆部件向上运动时,动簧片两端与两个静触头分别相接触,接通负载,当线圈断开电流时,推动杆部件受复位弹簧的作用向下运动,动簧片两端与两个静触头分别相分离,切断负载。现有技术的这种高压直流继电器通常采用磁钢灭弧,即通过在触点周围配置磁钢,利用磁钢所产生的磁场来实现吹弧,在磁钢配置方案中,一种是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外侧分别配置一个磁钢(即双磁钢方案),另一种是在动簧片的宽度外侧的对应于触点位置处配置两个磁钢(即四磁钢方案),无论是双磁钢方案还是四磁钢方案,都存在着起弧点位置磁场强度较弱的弊端,对于大负载产品,陶瓷腔体更大,使灭弧部分到达起弧点的磁场强度更小,初始灭弧效果不佳,在空间受限情况下无法实现及时灭弧。因此,现有技术的这种高压直流继电器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储能项目对系统负载的提升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可纵向拉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通过结构改进,能够强化接触点位置的磁场强度,使起弧点洛伦兹力始终朝向利于灭弧方向,从而提高灭弧效果。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纵向拉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和一个动簧片;所述动簧片配置在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下方,且动簧片的两端作为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作为静触点的底端对应相配合;在动簧片的周围的对应于动静触点接触位置分别配置有第一磁钢,且第一磁钢的具有极性的一面朝向对应的动静触点,以利用第一磁钢所形成的水平磁场来实现灭弧;在动簧片的下面,对应于每个动静触点接触位置还设有一个第二磁钢,且第二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
极性与第一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极性相反,以利用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在动静触点处形成纵向磁场来增强触点处磁场强度,进一步实现灭弧。
[0006]所述第一磁钢为两个,两个第一磁钢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的外侧;所述两个第二磁钢分别对应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两边,且是设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间至对应端的动静触点接触位置的正下方之间;所述第二磁钢在参考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入两个第一磁钢之间的区域在所述参考水平面上的投影。
[0007]对应于两个动静触点接触位置的两个第二磁钢为一体结构。
[0008]所述第一磁钢为两个,两个第一磁钢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的外侧,所述动簧片的长度的中间位置还装有抗短路环;所述两个第二磁钢分别对应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两边,且是设在抗短路环的边缘至对应端的动静触点接触位置的正下方之间;所述第二磁钢在参考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入两个第一磁钢之间的区域在所述参考水平面上的投影。
[0009]所述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的底面,在对应于动静触点接触位置的正下方设有向上凹陷的凹槽,所述两个第二磁钢分别嵌置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的凹槽中。
[0010]所述动簧片的下方还设有轭铁板,所述两个第二磁钢分别装在动簧片至轭铁板之间的区域中。
[0011]所述动簧片的下方还设有轭铁板,所述两个第二磁钢分别装在轭铁板上。
[0012]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分别配置于两个第一磁钢的两个第一U形轭铁,两个第一U形轭铁的U形的底壁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磁钢的背向对应的触点的一面相接触,两个第一U形轭铁的U形的两侧壁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并与所述对应的触点相对。
[0013]所述动静触点接触位置在参考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入第一U形轭铁所围成的框形轮廓在所述参考水平面上的投影。
[0014]所述第一磁钢为四个,四个第一磁钢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的外侧并与对应的动静触点相对,且对应于同一动静触点的两个第一磁钢的朝向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极性设为相同;所述两个第二磁钢分别处在两个动静触点接触位置的下方,且第二磁钢在参考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入所述对应于同一动静触点的两个第一磁钢之间的区域在所述参考水平面上的投影。
[0015]所述两个第二磁钢分别处在两个动静触点接触位置的正下方,且第二磁钢在参考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入所述对应于同一动静触点的两个第一磁钢的中间连线在所述参考水平面上的投影。
[0016]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分别配置于四个第一磁钢的两个第二U形轭铁,两个第二U形轭铁的U形的底壁分别对应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的外侧,两个第二U形轭铁的U形的两侧壁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并与对应位置的第一磁钢的背向对应的触点的一面相接触。
[0017]所述动簧片对应在第一磁钢的高度的中间位置。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1、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在动簧片的下面,对应于每个动静触点接触位置还设有一个第二磁钢,且第二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极性与第一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极性相反,以利用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在动静触点处形成纵向磁场来增强触点处磁场强度,进一步实现灭弧。本专利技术的这种结构,能够提升纵向引弧磁场,提高引出端中心磁场强
度,加快起弧瞬间的磁吹灭弧速度。
[0020]2、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将第二磁钢装在动簧片的下面至轭铁板之间的区域中,以及在第一磁钢还配置U形轭铁。本专利技术的这种结构,可以利用轭铁板和U形轭铁的集磁作用,使得第一磁钢与第二磁钢之间的纵向磁场的强度得到增强,能够进一步提升纵向引弧磁场,进一步提高引出端中心磁场强度,进一步加快起弧瞬间的磁吹灭弧速度。
[0021]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纵向拉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局部立体构造示意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局部立体构造分解示意图;
[0024]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局部构造的俯视图;
[0025]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纵向拉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和一个动簧片;所述动簧片配置在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下方,且动簧片的两端作为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作为静触点的底端对应相配合;在动簧片的周围的对应于动静触点接触位置分别配置有第一磁钢,且第一磁钢的具有极性的一面朝向对应的动静触点,以利用第一磁钢所形成的水平磁场来实现灭弧;其特征在于:在动簧片的下面,对应于每个动静触点接触位置还设有一个第二磁钢,且第二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极性与第一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极性相反,以利用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在动静触点处形成纵向磁场来增强触点处磁场强度,进一步实现灭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纵向拉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钢为两个,两个第一磁钢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的外侧;所述两个第二磁钢分别对应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两边,且是设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间至对应端的动静触点接触位置的正下方之间;所述第二磁钢在参考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入两个第一磁钢之间的区域在所述参考水平面上的投影。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纵向拉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对应于两个动静触点接触位置的两个第二磁钢为一体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纵向拉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钢为两个,两个第一磁钢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的外侧,所述动簧片的长度的中间位置还装有抗短路环;所述两个第二磁钢分别对应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两边,且是设在抗短路环的边缘至对应端的动静触点接触位置的正下方之间;所述第二磁钢在参考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入两个第一磁钢之间的区域在所述参考水平面上的投影。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可纵向拉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的底面,在对应于动静触点接触位置的正下方设有向上凹陷的凹槽,所述两个第二磁钢分别嵌置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的凹槽中。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可纵向拉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的下方还设有轭铁板,所述两个第二磁钢分别装在动簧片至轭铁板之间的区域中。7.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叔明洪尧生罗诚灿陈松生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