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步修复上覆水及温跃层水的生态网膜基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47629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同步修复上覆水及温跃层水的生态网膜基净化系统,包括PVC浮框和固定装置;所述PVC浮框的中间横向布设第一纤维网,下部纵向布设第二纤维网;所述第二纤维网的下部横向布设第三纤维网;所述第三纤维网上布设底栖动物,下部布设填料袋;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杉木桩和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一端固定在杉木桩上,另一端与PVC浮框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河道水质的提升和改善,具有低投资、良好效果的技术优势,可实现工程的大范围应用,对污染河道的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污染河道的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污染河道的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同步修复上覆水及温跃层水的生态网膜基净化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水环境治理和河流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到一种同步修复上覆水及温跃层水的生态网膜基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发展现代化的推进,河道等小型水体污染严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出现发黑发臭现象,富营养化水体的显著特征是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增加,甚至爆发藻类水华,导致水体浑浊,水生植物消亡,水质恶化。
[0003]水生植物是自然水体的重要初级生产者,是水体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中关键的一环。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促进营养盐沉降、抑制沉积物释放营养盐等作用,能够显著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维持水体清澈。与此同时,水生植物的生长也需要充足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富营养化水体浑浊,透明度下降,水生植物无法生长。同时,在水生植被恢复前,水底涌浪对植被根系的破坏作用较大,水生植物成活率也比较低。目前普遍采用的生态浮床等修复技术仅能对上覆水进行修复,对于温跃层及下层水的净化效果甚微,怎样在各种条件不佳的水体中实施生态治理,使得水体自然边界条件满足水生植物的生长需求,需要技术及措施的创新和实施。
[0004]公开号CN108147543A的中国专利于2018年6月12日公开了一种新型生态浮岛,包括PVC管、直角弯管、PE板、合成纤维网、不锈钢丝、水生植物和水生软体动物,四根PVC管相互垂直放置,每相连的两根PVC管之间通过直角弯管相互连接,直角弯管和PVC管的连接处填充有密封胶,四根PVC管组成漂浮框,PE板固定在漂浮框内,PE板上均匀设有若干微孔,不锈钢丝的两端均设有钩套,四根不锈钢丝垂直挂在直角弯管下形成竖框架,四根不锈钢丝水平挂在竖框架之间形成横框架,竖框架、横框架和漂浮框形成生态浮岛的矩形框架,所述合成纤维网通过扎带固定在矩形框架的外面。该专利申请作为河道治理的浮岛,可以种植植物和软体动物,防止食草鱼对植物根系破坏,可以长时间对水质净化,但是其结构较复杂,构建成本大,不利于工程大范围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治理技术手段方面的局限性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同步修复上覆水及温跃层水的生态网膜基净化系统,该系统用于河道水质的提升和改善,具有低投资、良好效果的技术优势,可实现工程的大范围应用,对污染河道的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0006]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0007]一种同步修复上覆水及温跃层水的生态网膜基净化系统,包括PVC浮框和固定装置;所述PVC浮框的中间横向布设第一纤维网,下部纵向布设第二纤维网;所述第二纤维网的下部横向布设第三纤维网;所述第三纤维网上布设底栖动物,下部布设填料袋;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杉木桩和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一端固定在杉木桩上,另一端与PVC浮框连接。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PVC浮框中间布设的第一纤维网可培育浮叶植物,具有一定的景观作用,同时对上覆水的透明度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PVC浮框下部布设的第二纤维网对上覆水及温跃层的营养盐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可生物挂膜,形成好氧缺氧的微生境,对水体中的营养盐起到消解作用、拦截水中的悬浮物质,改善整个断面水层的透明度;第二纤维网下部布设的第三纤维网上投放底栖动物,对沉降的营养盐等起到一定的牧食作用,减少底质营养盐的沉积,同时第三纤维网中间形成过流通道,有助于水生动物的洄游及形成巢类栖居地,有利于水生动物多样性的发展;第三纤维网下布设的填料袋可以生物挂膜,同时可以降解底质释放的营养盐,减少下层水、温跃层及上覆水营养盐的交换,进而减少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可释放抑藻物质,减少水体藻类爆发的风险;固定装置中的牵引绳留有一定的伸缩柔量,有利于随水流波动,避免系统被冲击破坏。
[0009]进一步地,所述杉木桩的尺寸为Ф12~15cm。
[0010]进一步地,所述牵引绳为尼龙材质。
[0011]进一步地,所述PVC浮框的长度为2~3m,宽度为1/4~1/3的河宽。所述PVC浮框的管径尺寸可根据浮力大小计算后相应调整。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纤维网、第三纤维网为聚乙烯材质,网孔尺寸为5mm
×
5mm~8mm
×
8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纤维网为碳纤维材质,网孔尺寸为1.5mm
×
1.5mm~4mm
×
4mm。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纤维网的纵向长度为水深的1/2~2/3,宽度为PVC浮框的宽度。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纤维网的布置间距为PVC浮框宽度的1/5~1/4。
[0016]进一步地,所述填料袋的填充物为斜发沸石与明矾石。填料袋中的填充物斜发沸石与明矾石的质量比为8:1~10:1。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纤维网上投放的底栖动物为河蚬与铜锈螺。河蚬与铜锈螺的投放量分别为30~40g/m2、50~60g/m2。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纤维网上培育浮叶植物的品种根据相应施用的季节而定,具体为粉绿狐尾藻及铜钱草。
[0019]进一步地,一种同步修复上覆水及温跃层水的生态网膜基净化系统的布设间距为20~50m。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1)PVC浮框中间布设的聚乙烯纤维网可培育浮叶植物,具有一定的景观作用,同时对上覆水的透明度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0022](2)PVC浮框下部布设的碳纤维网对上覆水及温跃层的营养盐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可生物挂膜,形成好氧缺氧的微生境,对水体中的营养盐起到消解作用、拦截水中的悬浮物质,改善整个断面水层的透明度,增加阳光透水面积,提高水生植物受光照程度,增强光合作用,进而提高水生植物的存活率;
[0023]3碳纤维网下部布设的聚乙烯纤维网上投放底栖动物,对沉降的营养盐等起到一定的牧食作用,减少底质营养盐的沉积,同时碳纤维网中间形成过流通道,有助于水生动物的洄游及形成巢类栖居地,有利于水生动物多样性的发展;
[0024](4)聚乙烯纤维网下布设的填料袋可以生物挂膜,同时可以降解底质释放的营养
盐,减少下层水、温跃层及上覆水营养盐的交换,进而减少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可释放抑藻物质,减少水体藻类爆发的风险;
[0025](5)固定装置中的牵引绳留有一定的伸缩柔量,有利于随水流波动,避免系统被冲击破坏。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同步修复上覆水及温跃层水的生态网膜基净化系统俯视图。
[0027]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同步修复上覆水及温跃层水的生态网膜基净化系统左视图。
[0028]图3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同步修复上覆水及温跃层水的生态网膜基净化系统主视图。
[0029]图中:1—杉木桩,2—牵引绳,3—PVC浮框,4—第一纤维网,5—第二纤维网,6—填料袋,7—底栖动物,8—通道,9—河底,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步修复上覆水及温跃层水的生态网膜基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PVC浮框和固定装置;所述PVC浮框的中间横向布设第一纤维网,下部纵向布设第二纤维网;所述第二纤维网的下部横向布设第三纤维网;所述第三纤维网上布设底栖动物,下部布设填料袋;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杉木桩和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一端固定在杉木桩上,另一端与PVC浮框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同步修复上覆水及温跃层水的生态网膜基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杉木桩的尺寸为Ф12~15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同步修复上覆水及温跃层水的生态网膜基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绳为尼龙材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同步修复上覆水及温跃层水的生态网膜基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PVC浮框的长度为2~3m,宽度为1/4~1/3的河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同步修复上覆水及温跃层水的生态网膜基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维网、第三纤维网为聚乙烯材质,网孔尺寸为5m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恩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葛洲坝集团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