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7617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06
提供在通电时难以发生过热的电容器。薄膜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第1汇流条,与电容器元件的寄第1端面电极连接;壳体,收容电容器元件;和填充树脂,填充于壳体内。第1汇流条包含:第1部分,从填充树脂露出,设置有与外部端子连接的第1连接端子部以及第2连接端子部;和第2部分,具有埋没于填充树脂的埋没部、和设为从第1部分分离并从填充树脂露出的露出部,设置有与第1端面电极连接的连接销。有与第1端面电极连接的连接销。有与第1端面电极连接的连接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容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容器。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电容器,即在设置于电容器元件的两端的电极面,分别连接开口侧汇流条以及底面侧汇流条,将这些电容器元件以及汇流条收纳于收纳壳体内。开口侧汇流条以及底面侧汇流条具有外部设备连接用的连接端子。在收纳壳体内填充树脂,电容器元件和除2个汇流条的连接端子以外的部分埋没于树脂。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09125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7]若向电容器通电,则电容器元件以及汇流条由于流过这些的电流而发热。在上述的电容器中,由于电容器元件和除2个汇流条的连接端子以外的部分埋没于树脂,因此产生的热量难以向外部放出。因此,担心在通电时电容器整体容易过热。
[0008]鉴于该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通电时难以产生过热的电容器。
[0009]‑
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本专利技术的主要方式涉及电容器。本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汇流条,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壳体,收容所述电容器元件;和填充树脂,填充于所述壳体内。在此,所述汇流条包含:第1部分,从所述填充树脂露出,设置有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和第2部分,具有埋没于所述填充树脂的埋没部、和设为从所述第1部分分离并从所述填充树脂露出的露出部,设置有与所述电极连接的连接部。
[0011]‑
专利技术效果

[0012]通过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在通电时难以产生过热的电容器。
[0013]本专利技术的效果乃至意义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更加清楚。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仅仅是将本专利技术实施化时的一个示例,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内容。
附图说明
[0014]图1的(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图1的(b)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壳体内填充有填充树脂之前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
[0015]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元件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16]图3的(a)以及(b)分别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前上方以及后下方观察的第1汇流条的立体图。
[0017]图4的(a)以及(b)分别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前上方以及后下方观察的第2汇流条的立体图。
[0018]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的立体图。
[0019]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壳体的右侧的支承肋的位置被切断的薄膜电容器的侧面剖视图。
[0020]图7的(a)以及(b)分别是变更例所涉及的电容器元件单元的俯视图以及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的电容器的一实施方式即薄膜电容器1进行说明。为了方便,各附图中适当地标注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另外,图示的方向仅仅表示薄膜电容器1的相对方向,不表示绝对方向。此外,为了方便说明,有时在“底面部”、“前侧面部”等一部分的结构附加与图示的方向相应的名称。
[0022]在本实施方式中,薄膜电容器1对应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电容器”。此外,第1端面电极110以及第2端面电极120对应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电极”。进一步地,第1汇流条200对应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汇流条”,第2汇流条300对应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其他汇流条”。
[0023]但是,上述记载只是以将权利要求书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结构建立对应为目的,并不是通过上述建立对应而将权利要求书所述的专利技术限定为实施方式的结构。
[0024]图1的(a)是薄膜电容器1的立体图,图1的(b)是在壳体400内填充有填充树脂500之前的薄膜电容器1的立体图。
[0025]如图1的(a)以及(b)所示,薄膜电容器1具备:6个电容器元件100、第1汇流条200、第2汇流条300、壳体400、填充树脂500。通过被组装为6个电容器元件100、第1汇流条200、第2汇流条300成为一体,从而构成电容器元件单元10。电容器元件单元10被收容于壳体400内,在壳体400内填充有填充树脂500。填充树脂500是热固化性树脂,例如是环氧树脂。电容器元件单元10的埋没于填充树脂500的部分被壳体400以及填充树脂500保护免受湿气、冲击。
[0026]图2是电容器元件单元10的分解立体图。
[0027]电容器元件100通过在电介质薄膜上重叠蒸镀铝的两片金属化薄膜,将重叠的金属化薄膜卷绕或者层叠并按压为扁平状而形成。电容器元件100具有接近于扁平的长圆柱的形状。在电容器元件100中,在一个端面101通过锌等金属的喷射而形成第1端面电极110,在另一个端面102同样地通过锌等金属的喷射而形成第2端面电极120。6个电容器元件100在两端面101、102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被配置为前后2列且在各列分别配置3个,在该状态下,在这些电容器元件100连接第1汇流条200以及第2汇流条300。
[0028]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元件100通过在电介质薄膜上蒸镀铝的金属化薄膜而形成,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蒸镀锌、镁等其他金属的金属化薄膜而形成。或者,电容器元件100也可以通过将这些金属之中的多个金属蒸镀的金属化薄膜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将这些金属彼此的合金蒸镀的金属化薄膜而形成。
[0029]图3的(a)以及(b)分别是从前上方以及后下方观察的第1汇流条200的立体图。
[0030]第1汇流条200通过将导电性材料、例如铜板适当冲切、弯折而形成,具有电极端子部210、3个第1连接端子部220、第2连接端子部230、中继端子部240、2个支承部250成为一体
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汇流条200被设为N极的汇流条。
[0031]电极端子部210从上方来看设为长方形,从上方覆盖6个电容器元件100的第1端面电极110。电极端子部210由细长的方形的前板部211、长方形的后板部212、在这些前板部211与后板部212之间矩形波状地向上方伸出的伸出部213构成。伸出部213的上表面形成于平坦面213a。
[0032]在前板部211的前端部,6个连接销214形成为在左右方向排列。此外,在后板部212,形成以前后2列且在左右方向前后稍微错开地排列的6个开口部215,在各开口部215的后缘形成连接销214。
[0033]前板部211的两个连接销214与前列的各电容器元件100的第1端面电极110接触,后板部212的两个连接销214与后列的各电容器元件100的第1端面电极110接触。各连接销214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而与对应的第1端面电极110接合。由此,第1汇流条200与6个电容器元件100的第1端面电极110电连接。各连接销214的厚度比电极端子部210的其他部分的厚度小,因此热量难以被连接销214吸收,容易进行焊接等。
[0034]电极端子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汇流条,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壳体,收容所述电容器元件;和填充树脂,填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汇流条包含:第1部分,从所述填充树脂露出,设置有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和第2部分,具有埋没于所述填充树脂的埋没部、和位于与所述第1部分分离的位置并从所述填充树脂露出的露出部,设置有与所述电极连接的连接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所述电容器还具备其他汇流条,所述电容器元件在两端面具有所述电极,所述电容器元件被收容于所述壳体,以使得一个端面朝向所述壳体的开口侧且另一个端面朝向所述壳体的底面部侧,所述汇流条与所述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浦野雄基中田绫华尾崎晃弘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